汉字的小知识大全(方块字才是字汉字文化圈的前世今生)

今天我们换个角度,来聊聊文字的传播。我们还是从熟悉的汉字出发,而且会提到一个有趣的概念,叫“汉字文化圈”。

汉字的小知识大全(方块字才是字汉字文化圈的前世今生)(1)

首先,我们从一个悲催的故事说起。

听不懂,写下来

500多年前,在朝鲜的济州岛,有一个官员名叫崔溥。有一天,突然从家乡传来了他父亲去世的消息,于是,他要从济州岛坐船回朝鲜半岛参加丧礼。不曾想,出海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大风浪,漂出外海去了。一船人胆战心惊地在大海上漂流了十来天,最终在中国浙江的台州境内登岸。

当时的中国正值明朝时期,沿海饱受倭寇侵袭,崔溥一行人差点被当成倭寇给砍了脑袋,后来好不容易说明了身份,最终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来到北京,还拜见了明孝宗朱佑樘,然后从北京走陆路,跨越鸭绿江,在出海五个月后,终于回到了朝鲜。

汉字的小知识大全(方块字才是字汉字文化圈的前世今生)(2)

在这一段传奇的经历当中,还发生了一个悲惨但好像又有点好笑的小插曲。崔溥一行人在登陆台州之前,先是漂流到了舟山群岛,在岛上遭遇到了海盗。海盗把崔溥的衣服扒了,绑住手脚,拿棍子打他胳膊,要他把金银财宝都交出来,不然小命不保。崔溥就大喊:“我们朝鲜又不产金银,你就是打断了我的胳膊,要了我的命,我也拿不出来,没有呀!”

崔溥说的当然是朝鲜话,可是海盗们听了,居然给他松了绑。

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他们听不懂崔溥说了什么,得先给他纸和笔,让他把话写下来。

他写了,读完之后,海盗头子很生气,又把崔溥重新绑上,又打了一顿。

这个场景想来有些好笑,但是又很能说明问题。说明什么问题呢?朝鲜来的崔溥,不懂中国话,他在抵达北京之后才遇到翻译,但是在这之前,不管是跟政府官员、还是海盗、还是跟满大街来看外国人热闹的老百姓,好像他都能沟通,怎么沟通呢?那是借助笔和纸,写汉字来沟通。

汉字的小知识大全(方块字才是字汉字文化圈的前世今生)(3)

历史上,汉字曾经跨越民族、跨越国界、跨越语言,传播到说汉语以外的地方,成为共通的书面沟通方式。1919年,日本历史学家西岛定生借用西方的文化圈概念,圈出了一片历史上大规模使用汉字而且文化相通的地区,命名为“汉字文化圈”。这个汉字文化圈涵盖了哪些地方呢?按照我们今天现代国家的划分来看,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越南这五个国家。

跨语言文字

这几个地方在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共性,比如说都有阴阳历、都有大乘佛教、都有筷子、吃米饭、用漆器等等,在各个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不过我们这里主要关注的是汉字。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今天的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还有越南境内的政权,都把汉字作为官方文字。通用的也不只是汉字,还有汉字承载的文化内容,比如说汉诗。《源氏物语》里就讲过,平安时代的日本贵族,最爱读白居易的诗。他们不仅读汉诗,也写汉诗。

汉字的小知识大全(方块字才是字汉字文化圈的前世今生)(4)

明朝的时候曾经派使臣出使安南,也就是今天越南的北部,明朝使节当然以华夏自居,把安南看成是蛮夷,安南的君主就很不服,写了一首汉诗来反驳,这首诗怎么写的呢?他说:

“欲问安南事,安南风俗淳。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玉瓮开新酒,金刀斫细鳞。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这首诗的第二联写道:“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可见安南本国的礼乐制度跟中国的一样,安南君主还特别引以为傲。没错,在汉字文化圈里,儒家的礼乐制度是比汉诗更重要的共同文化基因。汉字文化圈都曾经崇拜孔子,读四书五经,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为最高的道德取向,都实行过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考试的教材,用的是儒家经典,考试答题,也用汉字写作。

这里咱们需要特别提一下,历史上的中国常常同时存在多个政权,比如说古代的辽宋金时期,今天或许还有人会把辽啊、金啊,想象成蛮夷,但其实他们也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部分。辽代创造了契丹文字,但是他们的外交文书呢,还是会用汉字,不但跟宋朝往来用汉字,跟西夏和高丽往来也是用汉字。

辽代贵族的墓碑,好像也总是要写点汉字才显得庄严,就算碑文的内容用契丹文写,标题十之八九还是会用汉字。辽、金两朝都实行科举制度。金代科举除了要考儒家经典,有时还会考诗歌和书法,这些当然也都用汉字。

汉字的小知识大全(方块字才是字汉字文化圈的前世今生)(5)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跨地区、跨民族、跨语言使用同一种文字的现象很早就有了,汉字文化圈的情况并不是特例。比如说,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就是最早的跨语言文字。楔形文字最早的创造者是苏美尔人。

而使用楔形文字的民族有好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巴比伦,他们的语言属于闪米特语,其实跟苏美尔人的语言差别很大。跟汉字一样,楔形文字也是意音文字,其他民族借用的是字形和字义,发音还是用自己民族的念法。

为什么要弃用汉字?

楔形文字在大约2000年前彻底消失,而汉字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不过,如今,朝鲜和韩国书写的是谚文而不是汉字;越南也废除了汉字,改用拉丁字母来书写;日本是保留了部分汉字,但是它最重要的文字是假名。汉字文化圈的这些国家,为什么会逐渐弃用汉字呢?

其实,日本、朝韩、越南弃用汉字的根本原因,很简单也很明显,就是文字和语言不兼容。汉字本来就是为了记录汉语而创造的,一字一音,有天然的适配性。日本、朝鲜和越南学去的汉字用来写汉语文言文,没有什么问题;但用汉字来记录他们平常使用的日语、朝鲜语或越南语,就不那么适合了。

汉字的小知识大全(方块字才是字汉字文化圈的前世今生)(6)

我们拿日语来举例吧。日本的樱花非常有名。在日本汉字里,这个樱字的写法就很奇怪,右上角不是像汉字这样是两个贝,而是三点(桜)。对我们说汉语的人来说,这个字很好记,因为左边木字旁表示这是一种植物,右边婴儿的“婴”提示读音。

可是,对说日语的人来说,日语里的婴儿跟樱花的发音完全不一样,婴儿的婴字又那么复杂,就干脆把两个贝简化成了三点。这就可以看出,汉字里的形声字对说汉语的人来说方便记忆。但对使用其他语言的人来说,声旁反而成了学汉字的阻碍。这是汉字或者说意音文字很难用来完整记录其他语言的原因。

还有,日语的语法结构也跟汉语很不一样,它有词尾,类似汉语的虚词,但数量要多得多。汉语里的虚词,像“的”“地”“得”,都采用谐音的办法,借别的同音字来记录。日语里有那么多词尾,时态和语态一变,词尾都要跟着变,那意义更加抽象,没办法用汉字来表达,只好借用汉字里的同音字来记录这些词尾的发音。

汉字的小知识大全(方块字才是字汉字文化圈的前世今生)(7)

所以,早期日本人要用文字记录日语的时候,就经常把汉字当成纯粹的表音工具。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学英语,在good morning旁边,要用汉字写上“古德猫宁”。这几个汉字只用来记音,不表示任何意思。日本最早的文学作品《万叶集》,还有最早的历史书籍《古事记》,就都是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

后来,日本人觉得,反正是记音,何必要用汉字那么麻烦呢?而且汉字里同音字又多,都用来谐音的话,你写南方的“南”,他写男女的“男”,我写困难的“难”,都不统一。所以后来,他们就从几个发音一样的汉字里挑出一个作为代表,固定使用,写着写着就从方方正正的汉字变成了汉字草书,再简化成更抽象的符号,而且一个发音只有两种符号,分别用于不同场合,这就是今天的假名。其中一套叫平假名,另一套叫片假名。

方块字才是字?

和日本一样,汉字文化圈的其他族群,也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比如说,越南创造了喃字,这个“喃”就是口字旁加上南方的南。喃字跟汉字的关系非常紧密。比如说,越南语里,“女性”念成gái 。那么喃字就写成左边一个女字旁,右边一个乞丐的丐,用的是汉字的偏旁,汉字的规律,但按照越南语的读音和意思重新组合。在中国西南,过去有很多民族也用类似的方法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壮族的壮字。

汉字的小知识大全(方块字才是字汉字文化圈的前世今生)(8)

比越南喃字改得再多一点的,要数辽、金、西夏时期的几个北方民族。他们没有直接拿汉字的偏旁来用,而是在汉字的偏旁上增减了几笔笔画,比如契丹大字、女真文字。还有一种,那就干脆另起炉灶,重新设计偏旁,就像西夏文字。但总的来说,这些文字都还是跟汉字一样,属于意音文字。

大改的,像日本这样的,还有朝鲜。朝鲜发明了自己的表音文字,称为谚文。朝鲜语也跟日语一样,有很多词尾,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思密达”,和日本一样,他们走上表音的道路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辽朝后来也从意音文字的契丹大字,变成了表音文字的契丹小字。

我们回顾一下,汉字文化圈的这些汉字以外的文字,统称为汉字系文字,有两个共同点。第一,这些文字都是用来记录本民族语言的。第二,这些文字的造型都是四四方方、有横竖撇捺笔画的方块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朝鲜的谚文。

汉字的小知识大全(方块字才是字汉字文化圈的前世今生)(9)

谚文字母的造型,可以一路追溯到蒙古的八思巴文字,八思巴蒙文来自藏文,藏文又借鉴了印度梵文,但是谚文跟它的这些来源又不同,它是字母文字里罕见的方块字。打个比方,英语里的teacher,按字母t-e-a-c-h-e-r从左写到右,一列排开;要是按照谚文的写法,就会把t-e-a像一个汉字那样排在一个方块里,再把c-h-e-r也排在一个方块里。

所以从外形上看,谚文还是方块字。这么做与其说是技术上的原因,不如说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觉得“方块字才是字”。可见,汉字文化圈后来自创的文字哪怕不是汉字,还是会深受汉字的影响。

我手写我口

是不是其他民族创造出自己的文字以后,很快就会用新文字取代汉字呢?现实告诉我们,不是的。实际上,汉字在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汉字还是受到推崇,民族文字反而遭到歧视。

比如说日本的假名,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贬义。一个东西的名字,要是用汉字写下来,才算真名;用假名写下来,不过是假的名字而已。假名还有个名字叫“女手”,因为在平安时代的日本,汉字被看成是有权威的文字,而假名是女性才使用的俗字,地位低下,男性不屑使用。越南也是一样。喃字创制之后,只断断续续当过三十年左右的官方文字,其他时间仍然通行汉字。

汉字的小知识大全(方块字才是字汉字文化圈的前世今生)(10)

日本和越南这样的国家都如此,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更不用说。壮族的壮字在壮语里叫做Sawndip,意思是生字,不成熟的文字。进取的壮族知识分子,还是要学习汉字,参加科举考试,有时候反过来,他们还会更加歧视这些土字俗字。

一边是象征着正统、高贵和典雅的汉字和文言文,一边是生动、通俗地记录、表达本族语言的民族文字,汉字文化圈的这些国家和民族,总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如果自己的文字和自己的语言兼容,用起来也更方便,为什么改变书写系统这么难呢?

这里原因很多,其中一点可能跟过去文字教育被上层阶级垄断有关,平民、尤其是女性,缺乏学习文字的机会,“我手写我口”并不是那个时代的首要呼声。另一点原因是,光有文字还不够,还需要足够的文献去支撑。朝鲜、越南长期奉行儒学,科举考试采用中国的四书五经,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推行本民族文字,难度当然很大。

汉字的小知识大全(方块字才是字汉字文化圈的前世今生)(11)

日本、朝韩、越南这几个地方,真正废除汉字,或者减少使用汉字,要到20世纪下半叶。越南摆脱法国殖民,争取到独立以后,才开始大规模推行拉丁字母。朝鲜半岛过去用汉字跟谚文混合的方式书写,直到朝鲜战争后,北朝鲜和韩国才先后改用纯粹的谚文。

日本没有废除汉字,仍然采取汉字和假名混合的书写方式,但汉字的数量和比例都不断降低,明治维新时降到3000个左右,二战后又降到了2000个左右。

总结

汉字文化圈的变化,一方面跟现代化有关,教育在全世界受到重视和普及,文字不再被垄断。会说就基本会写的民族文字,学习成本更低,更适应一般民众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跟汉字文化圈的传统秩序已经终结有关。就算在中国崛起的今天,那个以华夏为中心、其余皆是蛮夷的旧格局,也不可能重现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