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知县桃淑和鲁班的故事(桃县与桃国小考)

衡水市下辖桃城区,桃城区名称来源于西汉故县——桃县。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封桃侯刘襄于桃县,故其封国名为桃国,桃国被废后为桃县。但是学界对桃国(桃县)的具体位置仍无定论,笔者梳理了目前几种不同的观点,并据史料进行了初步考证,以期抛砖引玉,推动这一论题早出结论。

衡水知县桃淑和鲁班的故事(桃县与桃国小考)(1)

一、西汉的封爵与侯国

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制,并增设王爵。二十等爵来源于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军功爵。“汉爵二十级亦自一级公士至二十级为彻侯,皆自下数之”[1]。按照不同等级划分为侯级爵、卿级爵、大夫级爵、小爵四大等级。侯级爵有二十级军功爵制中最高两个爵位,即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彻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列侯)有封国,而且是其封国内的最高统治者;关内侯有封邑无封国,其封邑在所属县的管辖下,关内侯只能收其封邑的租税,在县内没有其他权力。列侯封地称国。侯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官治府事。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东汉侯制与西汉无别,唯侯国较小,大者不过四县、小者有仅食一亭者。据《汉书》载:“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2] 722可见,县、道、侯国是并列的县一级行政单位。

列侯按封国户数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和产量征收地税,供其享用,称食邑,在封国无治民权,特别是侯国内的兵权不属于列侯执掌,而上属郡辖制。“有列郡,有王国,有侯国。郡有守,有都尉。都尉佐太守典武。其在王国,则相比郡守,中尉比都尉。侯国有相,秩比天子令长。每岁郡守、尉教兵,则侯国之相与焉。侯国之兵既属之郡,而王国之兵亦天子所有,不可擅用,防微杜渐,皆所以尊京师也”[3]。

二、历代桃侯世系事迹考

第一代桃侯名刘襄。刘襄原名项襄,西楚霸王项羽的族人。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汉王刘邦起兵平定三秦,向东与项羽争夺天下。汉将曹参、灌婴在定陶以南战败龙且、项他。此次战役俘虏了项氏家族的项他,以及跟随项他的项襄。项氏家族中项伯、项他、项襄等不愿意追随项羽势力集团。定陶南战役后,项氏家族中不少成员归顺刘邦,此后便一直跟从刘邦东征西战。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消灭后,项襄和其余项氏宗族被赐为刘氏,并且项伯被封射阳侯,项他被封平皋侯。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淮南王黥布反叛,刘襄以大谒者的身份参与了刘邦平定黥布叛乱。叛乱平定后的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三月丁巳,刘襄因功封桃侯,食邑千户,担任淮南太守。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刘襄因为有罪免爵,桃侯国除。吕后二年(前186年),吕后为收买人心,再次封刘襄为桃侯。刘襄先后共做了二十多年桃侯,死后谥号“安”,因此称为桃安侯。

汉文帝前元十年(前170年),刘襄嫡长子刘舍袭父爵。汉景帝前元五年(前152年),刘舍任太仆,后迁御史大夫。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周亚夫免相,刘舍继任丞相。“三月,彗星出西北。丞相周亚夫,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4]445。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刘舍与御史大夫卫绾奉请笞刑之制。《汉书·刑法志》载《请定箠令》原文:“笞者,箠长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节。当笞者笞臀。毋得更人。毕一罪乃更人。”[2]28-29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连续发生地震、日食等天变,刘舍被免去丞相之职。桃侯刘舍免相之后,“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4]2839。魏其侯窦婴因谏止景帝废栗太子刘荣,没有被任命为丞相,因而汉景帝启用了太子刘彻的太傅卫绾。后元元年(前143年)刘舍卒,谥曰懿侯,一云哀侯。下面根据《史记》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文献通考》之《封建考八》列表1。

表1 桃侯世系(位次135)

衡水知县桃淑和鲁班的故事(桃县与桃国小考)(2)

另一系桃侯为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三月,封汉景帝刘启曾孙、广川惠王刘越之孙、广川缪王刘齐之子刘良为桃侯,谥号炀。此系桃侯又延续两代——桃共侯敞、桃侯狗。狗被免,后世居巨鹿。其事迹不详。

三、桃县、桃侯国考证

西汉初年刘襄系桃侯分封在何地有不同的说法。

1. 衡水说

桃县(桃国)在衡水桃城区域内。根据《水经注》记载,西汉桃县故城在衡漳水南,信都扶柳故城北。《水经注》载:“衡漳故渎东北径南曲县故城西,……衡水又北径巨鹿县故城东,……扶柳县故城在信都城西,衡水径其西。县有扶泽,泽中多柳,故曰扶柳也。……衡漳又东北,迳桃县故城北,汉高祖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王莽改之曰桓分也。”[5]983-984衡漳故渎大约经南曲县故城(今邱县南营),过巨鹿古城东(今鸡泽县城北毛官营村一带),又过扶柳县故城西(今冀州西扶柳城村),又东北过桃县故城北。据河北省科学院吴忱先生《河北平原的地面古河道》的考证,自肥乡经鸡泽、平乡、巨鹿至新河的古漳河河道大约是唐宋以前的古河道遗迹;自临漳经广平、丘县、清河、枣强至武邑的漳河古河道大约为唐宋以后的河流遗迹。虽与《水经注》记载略有不同,但是可以比较肯定地说,新河县以北,衡水、冀州、深州交界区域的古河道是秦汉时期的衡漳故渎。

如果向前追溯,衡漳故渎是秦汉之前禹贡山经大河改道后遗留的故道。禹贡山经大河位于河北平原偏西,大致沿太行山东麓北流,过今邯郸南、东,邢台东以及衡水西诸县,然后顺势进入保定地区南,沿永定河冲积扇南缘的大清河南系,最后在天津入海;或是进入衡水西后东折,沿滹沱河、子牙河方向东流,最后在沧州入海。据河北省科学院吴忱先生考证,禹贡山经大河过滑县东北行,经浚县、内黄进入河北,经行邯郸地区的临漳魏县间,广平肥乡间,曲周邱县间,在邢台地区平乡巨鹿一带进入大陆泽,然后出大陆泽,向东北上宁晋的百尺口、深州的土路口,到深州魏家桥一带,在魏家桥分为两股——禹贡大河和山经大河。(1)从魏家桥北行的河道为山经大河:经行深州附近,然后过安平饶阳间,蠡县肃宁间,清苑高阳间,在保定以东东行,走今天大清河方向,过安新、雄州、霸州一带,穿白洋淀,向东在天津入海;(2)从魏家桥东北行的河道为禹贡大河:从魏家桥出发,经武强,向东经献县、青县,然后东北向入海。

也就是说,巨鹿泽以北,魏家桥以南的禹贡山经大河在临漳一带与古漳河合流,当禹贡山经大河在改道为汉志大河的时候,原来的河道仍为衡漳水。衡漳水在衡水一带的位置大概在冀州、深州、桃城区交界的区域,衡水这一带浅层淡水埋藏深度浅是因为漳河故道的存在。因为古河改道遗留下沙质土壤不但有良好的地下水补给,而且排水良好、通透性强,适宜桃树的生长,所以此地因盛产蜜桃而定名为桃县。

《水经注》之后历代地理著作都基本沿袭这一说法。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载:“衡水县,上。十八。南至州四十里。本汉桃县之地,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县置衡水县,县在长芦河西,长芦河则衡漳故渎也,因以为名。”[6]再如,宋代的《太平寰宇记》载:“衡水县。西北四十里。旧十八乡,今三乡。本汉桃县地。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县置衡水县,在长芦河西,则衡漳故渎也,因以为县名。长芦水:在县南二百步。”[7]清代《读史方舆纪要》载:“桃城,在州西北四十五里。汉桃县,属信都国,高帝封刘襄为侯邑。又昭帝封广川缪王子良为桃侯,亦后汉省。”[8]627

另,元帝初元元年所封的桃侯“世居巨鹿”。秦代巨鹿郡的辖区相当今河北省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威县及邯郸市鸡泽以北,山东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馆陶之间。汉朝前期从巨鹿郡分出了信都郡,桃县在信都郡,按照古人用古名代今名的叙述习惯,刘良一系桃侯也应在此地。

综上,很有可能汉代桃县的具体位置就在禹贡大河向东拐弯的位置附近,所以当大河改道后遗留下来的旧河道被原来的支流漳河利用,遂为衡漳,漳河南移后又为衡漳故渎,因适宜栽种桃木而称为桃县,两系桃侯均封此地。

2. 胙城说

《水经注》关于刘襄的封地作了前后矛盾的记载,提出胙城(今河南延津县胙城乡)有桃城,也是刘襄封地。《水经注》云:“濮渠又东北径燕城南,故南燕始姓之国也。有北燕,故以南氏县。东为阳青湖,陂南北五里,东西三十里,亦曰燕城湖,径桃城南,即《战国策》所谓酸枣、虚桃者也。汉高帝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5]702原文的意思是,濮渠又东北流过燕城南,就是南燕称燕姓的诸侯国,因为有北燕国,故称南燕。濮渠汇聚成湖,叫作阳青湖,湖陂南北五里,东西三十里,也被叫作燕城湖,在桃城南,就是《战国策》中所说的酸枣、虚桃,汉高帝十二年,封刘襄在此地,为侯国。

《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燕,本南燕国,有雍乡,有胙城,占胙国。有平阳亭,有瓦亭,有桃城。”[9]杨守敬引《括地志》:“桃城在胙城县东四十里,在今延津县东北。”[5]702但是《元和郡县图志》和《太平寰宇记》均未提及东郡的桃城乃古桃县。倒是清代《读史方舆纪要》沿用了《水经注》的这一说法。“桃城在县(笔者按:胙城县)东三十里。战国魏之桃邑。赧王四十二年,楚黄歇说秦拔虚、桃。虚与桃相近也。汉初封项襄为桃侯,邑于此。又虚城,亦在县东南,战国时魏邑也。秦始皇五年,蒙骜攻魏,拔燕、虚,此即虚邑矣。或以为朝歌,误”[8]2307。清人对《水经注》勘误,也曾提及:“《战国策》容说,秦王曰:‘王又举甲兵而攻魏社大梁三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注《索隐》曰:‘桃人,魏邑,燕、虚,二邑名。《正义》曰:“燕古田反。”《括地志》曰:南燕城,古燕国也,滑州胙城是也。’”[10]滑州胙城为桃人,非桃县。

3. 东阿说

第三种说法是山东西南部东阿一带的桃丘或桃城是刘襄的封地。其实《读史方舆纪要》对《水经注》关于刘襄封地的两种说法均有继承。《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桃城(桃丘)在东阿故县东南,“桃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古桃丘也。《春秋》:桓十年,公会卫侯于桃丘。杜预曰:东阿东南有桃城。盖在故县东南也。汉高封功臣刘襄为桃侯,邑于此。今安平镇东十八里为桃城铺,旁有一丘,高可数仞,即桃丘矣”[8]1562。可见,东阿故城东南有桃县最早出自西晋杜预之笔。

杨守敬的《水经注疏补》对此做了两存的意见。“朱《笺》曰:孙云,按《史记·年表》,高帝十二年,封刘襄为桃侯。《索隐》曰,县名,属信都。全云:‘孙汝澄云,刘襄所封之桃在信都,今观道元于《浊漳水》篇与《索隐》合。’此举以为证者,盖两存之,非忘其复也。梁玉绳《史记志疑》则以为刘襄之封国,当在东郡东阿之桃城”[5]702-703。

清代江永的《春秋地理考实》对东阿说曾提出异议:“今按东阿旧属兖州府,今属泰安府,汉东阿县本齐之柯邑,故城在今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后汉分东阿置谷城县,今为东阿县治与晋时东阿异地,故桃城所在亦与昔异,向又按杜言桃丘卫地,非也,今东阿在东平州西北七十里,阳谷在州西一百四十里,桃城在东阿与阳谷之间,旧东阿既为齐之柯而阳谷亦为齐邑,则桃丘宜属之齐,去卫远,卫不能有其地。”[11]江永对桃城为卫地提出质疑,按照江氏的说法,桃城应在阳谷阿城镇的东南一带,今东阿县西南。有学者以为是今台前县东23千米吴坝乡徐堌堆一带。

综上可知,桃县(桃国)在河北衡水是争议最少的一种说法,河南胙城说和山东东阿说争议较大,但要想最终确定桃侯之桃国(桃县)的确定位置,需要考古进一步来证明,世上流传的“刘舍”印信不知出土自何地,如知出土具体地址为三者之一,桃侯之“桃国”最终当大白于天下。

参考文献:

[1] 熊朋来.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98. 

[2] 班固.汉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3]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1309.

[4]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 郦道元,杨守敬.水经注疏补[M].北京:中华书局,2014.

[6]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8:484.

[7] 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290.

[8]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4:1228.

[10] 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312.

[11] 江永.春秋地理考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7.

(王文书<1974- >,男,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董子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乔彦贞<1963-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董子学院副教授。本文摘自《衡水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