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这个汉字的来历(品汉字说曾)

曾这个汉字的来历(品汉字说曾)(1)

【曾céng】这个字形是什么意思呢?《新华字典》的解释是“副词,曾经,表示从前经历过”,是很不合适的,既是以词解词,更不是本义,纯属误导读者,让孩子们万思不得其解。

照《新华字典》的解释,“曾”所组成的汉字,[组字12]人工类“層(层)、增、甑、罾、矰、赠、缯、鄫”,人类“僧、蹭、噌、憎”,又与所谓的“从前经历过”,有何关系呢?所有的汉字都是一幅画甚至一个故事,本来没有所谓实词虚词之分。

这个“曾”其实是个常见的生活用具,自古至今谁家也离不开它。{甲}下边的“田”,是用竹片木片编成的有孔的垫圈儿(在甲骨上刻圆不易,刻成了方形),这个垫子就是馏liù饭用的箅bì子,是古人生活用具的一大发明,现在家家都还在使用。

下边的“倒八字”,显然是从箅子下面往上冒的热气儿。{金}在下边加了表示炊器的“口”字形(在青铜器上刻圆不易,刻成了方形),有的在“口”中加了表示水的一道短横。这个炊器最早是陶制的,后来也有铜、铁、铝等金属制品,最常见的是铁锅、铝锅。〔本〕蒸熟或加热,把食物放在有水的炊器中的垫圈儿上,把生的蒸熟或把凉的加热。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冒热气儿的蒸锅,下面是锅底,中间是箅子,上面是升腾的蒸汽。

你家是否也经常这样蒸饭或馏饭?饭店食堂用的就叫“屉笼”,有的多达几十层。这个字形字义简单直观,当“曾”的字义扩大后,{篆}在左边加了表示陶瓷的“瓦”,写成“甑”,代替了“曾”的本义。东汉《说文》脱离实际,不懂字形,释义“曾,词之舒也”(虚词中表示舒缓语气的助词),显然是错误的;认为字形是“八、曰”表示字义,中间表示字音,也是错误的,贻害后世两千年至今!〔引〕从食物由生变熟、由凉变热,引申为已经、业已,以前的、经历过的,如“曾经、曾经沧海、未曾、何曾、曾几何时、似曾相识”。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能熟诵唐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吗?读zēng,〔引〕从箅子上放了食物,或者有两层甚至多层箅子(看看多层的小笼蒸包就明白了),引申为重叠、叠加,如“曾益”。

《管子》:“有虞之王,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淮南子》:“大厦曾架,拟于昆仑。”还记得《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吗?虽然这个字义后用“增”代替,但古文中的“曾”本来就有“增”的意思。

字词典和学者们不懂字形,想当然地断定为“曾”是“增”的所谓通假字,是错误的。〔引〕最早的蒸器是双层的,从上下两层箅子,上层箅子的热气儿从下层的箅子连续冒出,引申为有血缘传承关系的、中间隔两代的人,如“曾孙、曾孙女、曾祖、曾祖父、曾祖母”。是由物指人的汉字,可见汉字是互通互用的,只要懂得了规律就不难。〔引〕由于烧柴不足、火候不到,或者厨艺不精等原因,有时会导致食物不熟“煮了夹生饭”,引申为竟然、想不到。

《列子》之《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种字义比较少用。〔引〕姓氏。先祖可能是擅长制作炊具的手工业者,或者就是宫廷里的“大厨”,全国无敌的“特一级厨师”。

夏朝的“鄫国”在今山东省,亡国后以“曾”为姓,名人除了曾参(曾子)、曾国藩,还知道有谁吗?(张庆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