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为什么要开启冷战 美苏为何签署中导条约

文/张召忠

从数量到质量,军事战略转变的大背景

二战以来,虽然世界主要国家军事战略经历过多次调整和改革,但规模最大的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50年代前后,第二次是90年代前后。第一次转变用了三年,第二次转变已经持续了大约10年。

美苏为什么要开启冷战 美苏为何签署中导条约(1)

(来源:vecer.mk)

一转:二战结束,大刀阔斧裁军搞经济

裁军、撤军,削减军费、军备等重大行动都是根据军事战略转变的特殊需求而进行的。在第一个转变时期,正值二战刚刚结束,军事战略重点要求尽快从战时状态转入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方面来,所以继续保持数量众多和高居不下的军费、军备已经没有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按照战略需求进行大刀阔斧地裁减。美国军队在第一次战略转变中虽然进行了战后以来第一次大裁减,但当时它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

任何时候,裁减的目的都是为了轻装、消肿和卸包袱,为了减轻国家经济负担、加速经济建设和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所以无论是军费、军备或军队员额的任何大规模裁减都不会使军队削弱到无法完成既定任务或难以打赢未来战争的水平。

二转:全面裁减更强大

第二次军事战略转变时期国际环境非常复杂,所以从8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和裁减,到1991年冷战结束之后各国最终定下决心进行大规模裁减。

在第二战略转变中美国的动作更大,在军费、军备、军队员额等方面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全面裁减,结果将会如何呢?

在未来数十年内,它仍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裁减之后的核武器仍能毁灭地球若干次,陆、海、空三军经过裁减后淘汰了第一、二代武器装备,保留下来的都是精干顶用的现代化高新技术装备,其总体作战能力并没有因为削减而有所减弱,相反,甩掉许多包袱和负担之后,更有财力和物力去夺占新的制高点,抢占新的优势。

军事战略转变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要求军队从作战理论、作战样式、装备发展、编制体制、军事训练和人才建设等方方面面都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和转变,所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纵观历次战略转变,虽然目的、意义和重点有所不同,但尽快实现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是历次军事战略转变的一个重点。实现这样的转变通常都是采取“拆庙”、“消肿”、“卸包袱”之类的措施,使部队更加精干、有效和顶用。

美苏裁军三大看点

世界各国尤其是美苏在裁军、撤军、削减军费军备问题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大规模裁军,一度高达850万人。

在第一次战略转变过程中,美军于1945-1946年在短短两年内就裁军675万人,裁减比例高达75%。后来,从1969年到1980年的12年间,又裁军130万人,即从335万人减少到205万人。

其中,陆军的裁减比例最大。越南战争中陆军兵力曾一度从60年代初的96万人增加到1968年的160万人,但越南战争结束之后又迅速削减到到78.3万人,这一水平一直保持到90年代初期。当时前苏联也从1945年的1136.5万人裁减到1948年的287.4万人,裁军量约达850万人。

在第二次战略转变中,1985-1988年中国军队率先裁军100万。此后,前苏联于1989-1990年裁军50万,使军队员额下降到376万人,然后又裁减了50万人的非战斗部队。俄罗斯1992年裁军20万人,1995年降低到200万人,2000年前继续裁减到150万人。美国裁减幅度达23%,1997年削减到140万人的规模。德国从1991年的60万人裁减到37万人,削减23万人。越南1987年开始裁军,到1991年裁减60万人,总兵力规模从120万削减为58万人,撤消了4个战区级司令部、4个军部、驻老、柬部队司令部和20个步兵师。

从第二次战略转变中的裁军情况来看,反应出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大规模裁减陆军员额,海、空军相对裁减较少。美国和前苏联陆军裁减比例都在20-30%以上,而且主要是采取整建制撤消和“拆庙”的办法进行,海、空军裁减比率小于10%。

1989-1990年,前苏联陆军裁减30万人,解散了21个合成师、2个军区、2个合成集团军和5个步兵军。美国陆军则从1990年的约94万人裁减到1997年的53.5万人,由18个陆军师减为12个,甚至海湾战争结束之后在短短7个月中就裁减了22.7万人,就连第7军这样的王牌部队也被整建制撤消。德国陆军裁减25.54万人,12个陆军师减为8个,撤消100个营的建制。

二是大规模撤回驻外军队。美国从1990年开始,大量缩减海外驻军,其中驻欧美军从1978年的32万人骤减到10万人。840多个海外永久性基地和军事设施关停并转或缩小规模,1998年前,还将关闭70多个军事基地和设施。前苏联解体后,63万人的海外驻军已全部撤回,驻外军事基地也将全部撤除。

其次,大幅度削减军费预算,90年代逐年递减。

按照1990年美元比值计算,美国国防开支1945年为453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8%。1946年开始大幅度削减军费,到1947年就削减了3940亿美元,年度经费只有590亿美元,削减比例达84%,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降到5.6%。

50年代以后,在长期冷战过程中,军费连年增加,从50年代的1950亿美元(含战争费用)、60年代的2400亿美元(含战争费用),增长到80年代的每年平均2900亿美元,最高时每年军费达3300亿美元。

美苏为什么要开启冷战 美苏为何签署中导条约(2)

美国军费GDP占比(来源:BEA)

90年代军事战略转变后军费连年递减,1997财年已经减少到2428亿美元。除美国外,俄罗斯和欧洲各国军费削减幅度也都在10-25%左右。从全世界来看,45年冷战期间,世界军费总额为17.5万亿美元,其中工业化国家占85%。1988年世界年度军费总额高达一万亿美元,1989年开始削减了4%,1990年又削减了5%,然后呈逐年递减的趋势。所以,大幅度削减军费预算、减轻国家经济负担是战略调整的一个重点。

最后,大量裁减武器装备,以少胜多,以质胜优。

武器装备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在战争或冷战期间,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规模膨胀性增长,甚至达到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战略转变后,武器装备开始进行大规模裁减。

在陆军常规军备裁减方面,以苏美主战坦克为例,1960年,前苏联和美国在主战坦克数量对比方面是2.69:1,差别不是太大。但1970年以后差别开始拉大,发展到3.80:1。1975年前苏联坦克达42000辆,美国为8700辆,为4.82:1。1985年,前苏联坦克52000辆,美国也增加到13400辆,为3.88:1。1993年,俄罗斯陆军裁减到85万人,主战坦克也裁减到37000辆,这时的美国陆军则已经裁减到57.9万人,主战坦克数量只有7856辆,仍保持4.7:1的比例。

长期以来,前苏联恪守“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以四、五倍于美国的坦克数量占据优势,而美国则强调“以少胜多、以质胜优”的模式,其结果证明单靠数量优势是无法取得效能优势的。

美苏为什么要开启冷战 美苏为何签署中导条约(3)

武器估量(来源:US Scientists)

在海军装备的裁减方面,可以舰艇为例。美国海军战后初期有2000多艘舰艇,到60年代削减到1000艘,80年代最多保持600艘水平,1996财年裁减到346艘,计划2000年保持320艘左右的水平,和80年代相比削减了47%。美国海军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裁减是史无前例的,尽管将海军舰队的规模几乎裁减掉一半,但几乎没有人认为美国海军的作战效能会因此而有什么根本性的下降。

俄罗斯海军走得更远,1992年终止了包括航空母舰在内130余艘舰艇的建造计划,潜艇和水面舰艇数量由原来的317艘和218艘分别减少到150艘和192艘,役龄只有15年左右的一大批核潜艇、航空母舰和大型水面舰艇纷纷退役。其飞机和导弹采购费减少80%,坦克和火炮采购费则减少97%以上,如此大规模的裁减军备和停止军品生产是100多年来所没有过的。

中导条约的签订

在核裁军方面,自80年代中期以来取得较大进展。当时,两国拥有的核武器总数相当于1945年美国在广岛投放原子弹的100万倍,足以毁灭人类几百次。1987年12月,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并于半年后生效。根据该条约,在生效后一年半内销毁全部中短程导弹,三年内销毁全部中程导弹。其中,前苏联销毁1752枚和约2500个核弹头,美国销毁859枚和1230个核弹头。

1991年7月,美苏达成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最终保留1600枚(架),即分别削减14%和37%,战略核弹头分别裁减1686枚和2801枚,削减比例占总数的20%。1993年1月,美俄双方签署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美国各类核弹头总数分别从1993年的10395枚削减到2003年的3000枚,俄罗斯则从8041枚削减到3500枚。

美苏为什么要开启冷战 美苏为何签署中导条约(4)

二战后美国共和党执政时期裁减的核武器(来源:ACDN)

美俄双方在2003年前消除所有陆基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和发射井,潜射弹道导弹的弹头数分别限制在1700枚和1750枚,战略轰炸机携载核武器数量分别限制在750枚和1250枚。从2003年1月1日起,不得生产、拥有、试验和部署多弹头洲际导弹。

在战术核武器方面,1991年9月和10月,美苏各自宣布单方面裁减战术核武器,美国削减了2150枚陆基战术核弹头和2175枚海基核弹头,并撤除水面舰艇、潜艇和飞机上的所有战术核武器。前苏联则大约削减了10000枚战术核弹头和2000枚海基战术核弹头。

美苏为什么要开启冷战 美苏为何签署中导条约(5)

美苏核弹头库存(来源:Wikipedia)

削减数量,提高质量;缩短战线,突出重点;选准突破口,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攻坚,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这是任何一支军队都在苦苦追求的。其中道理,不言自明,并没有什么高深之处,但为什么有的能够把握机遇,进行正确决策,有的却丧失良机,不仅不能把握机遇反而做出错误决策,从而严重影响军队作战效能的提高呢?

战后美苏两次交锋,双双头破血流

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就美苏而言,虽然进行过多次战略调整和改革,但真正的较量其实有两次,第一次交锋是从1945年到1975年,持续了20年,结果是前苏联获胜;第二次交锋从70年代中期以后到90年代中期,又是20多年,结果是美国获胜。交战双方为此各付出数万亿美元的学费,相互对抗了四、五十年,双双碰得头破血流,最终结果仍然是一比一平,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第一回合,美国屡战屡败

从美苏对抗的第一个回合来看,似乎是前苏联获胜。第一个会合开始于1945年。雅尔塔会议之后,世界战略格局开始产生重大变化。首先是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苏联问题专家乔治.凯南的怂恿下,于1947年3月12日抛出“遏制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蔓延”的“冷战”宣言,从此“遏制”战略和“大规模报复”战略把美国军队绑上了矛头直指苏中等社会主义阵营的核战车。

1949年4月,西方12国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很快北约组织就扩展到16个国家,到1951年,美国与包括西德和日本在内的4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或多边军事联盟和协作体制。于是,一种奇怪的格局出现了,二战中的盟友成了死敌(美英法和苏中),二战中的敌人则变成了盟友(美英法与德意日)。于是,东西方两大阵营展开了长期激烈而复杂的军事对抗和武装对峙。美国利用二战中抢占的大量前进基地和盟国本土逐渐形成一个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军事网。并在太平洋构筑了用以遏制中国的所谓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

早在二战中就已经拥有原子弹的美国人,一头扎进核战争的迷雾之中,认为核战争是未来最为普遍的作战样式,陆军和海军将无用武之地,只有导弹、核武器和战略轰炸机才最能发挥作用,这种思想使美军50-70年代初期的军队建设陷入混乱。继朝鲜战争失败后,陷入长达15年的越南战争泥潭而无法自拔,结果又以失败而告终。

一个拥有最现代化武器装备,曾经在二战中屡屡获胜,战后又率领几乎所有相当发达的工业国家围剿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国,为什么面对技术装备十分落后、工业和经济实力非常薄弱的作战对手如此无能呢?

就军队建设而言,现在看来当时美国最大的失策是军事理论指导上犯有严重错误。美国始终认为两颗原子弹既然能够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能够打赢任何形式的未来战争,所以长期将发展核武器确定为最优先重点,将战略空军确定为最优先发展的军种,极端蔑视和压制常规武器装备和陆、海军的发展建设,造成兵力结构严重失衡,作战效能极其低下。20年中始终陷入这样的苦恼之中:搞了一堆核武器,但在日益吃紧的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上又用不上;平时不发展、不重视的常规武器和陆军、海军及战术空军反而成了战争中的主力。

处于隔岸观火状态的前苏联冷静分析了国际战略形势和美国军队中的薄弱环节,并对未来战争进行了准确预测,决定缩短战线,突出重点,集中优势力量突击发展航天技术和导弹武器。继1953年氢弹爆炸、1957年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轨道并领先于美国之后,当时前苏联发展的反舰导弹、防空导弹和战略导弹等导弹武器也远远超过美国。第一个会合中,前苏联领先于美国走在世界前列,而美国人则建设了一支屡战屡败,既无威慑性、又无先进性、更无强大作战效能的“花架子”部队。

第二回合,美国拖垮前苏联大获全胜

从美苏对抗的第二个回合来看,显然是美国获胜。1973年10月,阿以双方各自在华约和北约的军事支援下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战争,战斗强度之高、破坏性之大、伤亡之惨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最令美国人震惊的是在西方支持下号称不可战胜的以色列军队却一败涂地,使用苏制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的阿拉伯人却意外地赢得了这场战争。

尚处于越南战争阴影中的美国军队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阿拉伯人况且如此,要是将来与苏联人交手还有获胜的把握吗?中东战争给还没有苏醒过来的美国人又一个当头棒喝。

美军的高级将领们开始醒悟,对自己一连串“走麦城”的战史进行沉痛总结和思考,同时认真研究和学习前苏联的建军经验,决心进行彻底的战略调整和军事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借鉴中东战争经验,准确预测未来并进行现代化建设,突出发展高技术常规武器,抢占新的制高点,以进行高水平对抗和竞争。

美国人认为,德国人在二战中综合运用坦克和飞机创立“闪击战”理论的事实说明,只有保持技术优势和武器装备的质量优势才能打赢现代战争。根据这样一个思路,从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行大规模调整与改革,并于1984年推出“竞争战略”。

这次调整与改革的重点是在分析研究前苏联战术和技术弱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和电子传感设备。这样就产生了灵巧弹药、GPS全球定位系统、E-3预警与监视系统、E-8战场控制系统、现代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F-117A隐身战斗机、F-14、F-15、F-16战斗机、A-10攻击机、战斧巡航导弹、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和M-1A1主战坦克等一系列高技术常规武器系统。海湾战争表明,美国人在10-15年前研制的这些高技术武器装备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第二会合的竞争和较量,前苏联在技术、武器和综合实力方面已经迭入谷底,其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缺乏准确的未来预测,没有认清美国发动“竞争战略”和大规模改革的目的和实质,结果被美国拖垮;二是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漠然置之,不重视发展隐身、夜视、精确制导、C3I和电子战等高技术装备,仍按照传统思路拼命发展核武器、航母、核潜艇、飞机和坦克等平台,并一味追求装备数量,结果难以适应现代常规战争的需求;三是国防工业过于庞大,加上计划经济,使国家包袱过重,军费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居高不下,一直徘徊在20-30%,从而使国民经济状况严重恶化。

21世纪全球竞争,和平下的量到质的转型?

1991年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制定新的军事战略,面向21世纪展开的第三个会合已经开始。在新一轮竞争中,谁将获胜,如何才能获胜呢?加速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无疑是世界各国新军事战略转变中优先考虑的一个重要措施。

在国际环境总体和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军队裁军、撤军,削减军费、军备的大环境下,加速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是各国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总的来看,主要措施有两个。

军费缩减更要缩短战线,突出重点

军费总体削减是大趋势,但在军费分配比例和资金投向上并不是平均分摊,有的削减,有的则还要增加。在突出重点的原则下,海军军费就呈相对增加趋势。自80年代以来,美国在军费分配比例上一直是海军优先,这次战略调整中又展开了一场预算战,结果是海军比陆军得到的经费多25%。海军年度军费预算虽然已经从80年代的1100亿美元降到840亿美元左右,但在三军中仍处第一位。

其他西方国家也基本上是这样的趋势,比如意大利1993财年军费167亿美元,其分配比例陆、空军分别从34%和41%降到32%和36.7%,而海军则从24.5%增至31%。东南亚国家和周边国家和地区在军费分配比例方面也体现了向海、空军倾斜的趋势。

裁减数量,提高质量是各国都认同的一个主要趋势,但如何用军费这个杠杆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这样一个目标就需要进行总体调控,调控的主要措施是武器装备采购费锐减,科研费激增。冷战时期,各国普遍增加武器装备采购费比例,目的是增加装备数量和军备水平,提高军备竞赛的强度。新形势下,没有迫在眉睫的战争威胁,军事竞赛也由实力对抗转为潜力抗衡,因此加强科研费投资比例自然是明智之举。

按1996财年美元计算,美国1990财年装备采购费958.71亿美元,1996财年减为394亿美元,削减幅度高达约60%;同期科研费分别为430亿美元和343.32亿美元,削减幅度只有2%。相对而言,科研费呈稳步增加趋势,1996年和1981年相比净增177亿美元,增长率为52%。美军科研费占国防费的比例已经由1990年的12.4%增至1996年的14%左右;同期装备采购费则由28%降为16%。日本军队科研费占国防费的比例从1986年以来也一直保持在12-13%左右。

裁减军费军备是世界战略转变所出现的一个总体趋势,但从某些地区来看,也出现了与之相反的趋势,比如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中有的就乘机增加军费,扩展军备,从而在地区内掀起一个军备竞赛的高潮。日本军费1987年首次突破1%的限额之后,每年都以5-6%的速度增长,1992财年已达327亿美元,其中海军军费80亿美元。近年来,日本军费在接近400亿美元之后,正准备向500亿美元冲击。

日本军费总额一直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军费数额则位居世界首位,其海军综合作战能力已经跃入世界第二位。韩国、印度和台湾军队军费总额也都超过了100亿美元,东盟各国军费近年来也都呈直线上升趋势。

强调突出发展高技术常规武器

武器装备数量裁减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装备的质量和效能。从未来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来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限制战略核威慑力量的发展。三位一体战略核威慑力量在数量和规模上将严格限制,其发展重点将由陆基和空基转向海基,因此美俄仍将保持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海基核武器,英法也将发展新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美国1983年制定的拟耗资一万亿美元在21世纪初完成实战部署的“战略防御计划”,1993年5月正式宣布取消,历时10年、耗资320亿美元的“星球大战计划”时代已经结束。

二是突出关键性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抢占技术优势。抢占高技术优势,保持武器装备发展的潜力,始终使关键性装备技术超前于别国一至两代,是新时期军事战略转变的一个突出特点。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微电子、激光、航天、计算机和新材料等领域,重点是提高部队的C3I、电子战、隐身和夜战能力。

美国早期的“曼哈顿”计划曾经带动了后来的核武器发展,著名的“阿波罗”计划也曾带动了航天事业的振兴,80年代的“星球大战计划”虽然最终被取消,但它在基础性高技术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不能低估,它必将带动一个庞大的高技术群在21世纪产生飞跃性发展。

三是研制新一代高新技术常规武器装备。美军在新一代高新技术常规武器装备的发展中特别强调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和军事革命的成果,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发展具有控制信息能力的装备,如航天、航空侦察监视和预警系统,数字化网络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一体化、网络化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信息战和非致命武器,以及隐身和夜视系统等;二是发展具有远程精确打击的武器,如远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中远程防空反导导弹、精确制导弹药等;三是发展灵活机动的作战平台,如隐身飞机、隐身舰艇、火力突击舰、高性能主战坦克等。

日本正在研制和发展的新一代战斗机、主战坦克、宙斯盾驱逐舰和防空、反舰导弹等都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其海军现役舰艇只有160艘左右,30多万吨,其中80%以上都是役龄在10-15年左右,65%以上都是驱护舰、潜艇等主战舰艇,从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年轻和战斗力最强的海军之一。台湾海军从法国订购的康定级护卫舰已经服役,该级舰被公认为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隐身舰艇。因此,单纯用数量多少来度量作战效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提高作战效能的关键还是要强调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含量和质量优势。

美苏为什么要开启冷战 美苏为何签署中导条约(6)

(来源:Wikipedia)

数量和质量从来都是一对矛盾,没有一定的数量,就不可能有较高的质量。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越低,所需要的人员就越多,军队的指挥链就越长,作战效能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人员和装备的数量,这就是中国、印度等中等军事国家为什么仍然保留如此大规模军队和装备的一个主要原因。

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军队武器装备基本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和导弹化,装备的技术含量非常高,许多战位已经实现了无人值守,所以需要的人员数量很少,但作战效能却很高。因此,高技术的军队主要是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减少人员和装备数量来增强作战效能,低技术的军队只能在保持相当规模和数量的基础上,不断改善装备性能,从而逐步提高作战效能。

裁军、撤军、削减军费和军备的确是一个世界性潮流,但裁减的目的不是自行降低作战效能,相反,恰恰是提高作战效能,就是用节省下来的经费去发展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

在世界性大裁减的潮流中,似乎预示着这样两大趋势:一是裁减的重点是陆军和战略核力量,重点发展的是海军、空军,大力组建的是信息化部队、快速反应部队、航天部队和数字化部队;二是裁减的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他一些欠发达国家的军队裁减较少,主要原因就是高技术含量较低的问题。

(本文1997年发表在多家报刊杂志,1999年收录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怎样打赢下一场战争》,原文题目是:质量建军是打赢的根本,作者张召忠。此文发表未作任何删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