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人间共七夕下一句(天涯共此声漫话七夕)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海子

天上人间共七夕下一句(天涯共此声漫话七夕)(1)

一、情人遥相忆,小扇扑流萤——七夕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意义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离不开绮丽多姿的神话传说。现代文明把所有神话和传说美丽斑斓的色彩都剥落了,但七夕文化像一股银河流泻的圣水无孔不入地滋润并丰富着现实的生活。从三千年前银河两岸的一对星座,发展到一对夫妻悲欢离合的神话,并经过世世代代的改造、充实和发展,成为美丽的传说,曾激励鼓舞着无数的夫妻、情人,规范着中国人民的爱情婚姻观念。建立在以七为生命之数这一古老的文化观念之上的节日所蕴含的乞子、乞爱内涵仍然为现代人所眷恋。七夕节被看作是中国的情人相会的节日,

二、迢迢牵牛星——七夕节的来源及流变

七夕节起源于古代的天体日月星辰崇拜。牛郎织女本是银河两岸的两个星座,现代天文学上称为天鹰座和天琴座。天鹰座由三颗星组成,牛郎星是其中最亮的一颗,由于三颗星并成一线,民间称为扁担星,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的形象。三颗星变成了父子三人,有了人间家庭的味道,牛郎星东南有六颗牛宿星,人们看作是牛郎牵的牛;天琴座也有三颗,构成三角形,被人们想象为织女织布的梭子;织女星东方的四颗星构成四边形,被看作是织女的织布机。星的名字和形象是人间生活的折光。人们期盼夫妻互敬互爱,和美恬静,充满田园情调的生活,便将牛郎星和织女星“人化”为农耕社会中的一分子,让他们生活在民众中,并安排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牛郎牧牛耕地,织女养蚕织布,正是古代传统社会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的面貌。

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过去为统治者服务的“天神合一”思想不再是神话故事的唯一内容,反映劳动人民渴望美好生活的神话故事越来越多。在这一时期,牛郎织女由星名变成了男耕女织的神话人物,并且被注入节日的内容。在《淮南子》、《风俗通》中出现了“乌鸦填河桥而渡织女”和“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传说,在民间随之产生了七夕夜外出看牛郎、织女相会的活动;宫廷于此夜还有“穿七孔针”、跳于阖舞之俗。生于乙酉年(前156)七月七日的汉武帝是一个相信神仙方术的皇帝,又产生了汉武帝“七夕会王母”的神话故事,加上这一神话传说的渲染,“七夕”就成了一个重要节日。

至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乞巧”之举则成为最普遍的节俗活动。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前期,吟咏七夕的诗篇比比皆是,仅全唐诗中就有近千首。如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日如练,家家此夜执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宋代以后民间的乞巧活动更为丰富,对牛郎、织女的传说进一步完善,并有了新的发展。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增加了喜鹊因架桥而被踩秃了头的情节。每逢七夕,民间便设“乞巧市”,专卖乞巧物,自七月初一开始,连续数日,同时还出现了乞巧楼、乞巧棚,卖“花瓜”、“巧果”、泥人等应节食品,加上丢巧针、穿针乞巧等习俗,热闹非凡。明清时期,七夕作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

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据《清嘉录》载,百姓用乞果或偕花果,“陈香烛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

三、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七夕节赋予女性的文化角度的内涵

1.女红———中国古代女性“才”的标准古代汉族从封建社会初始便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弱化女性的文化取向,因而在“才”的理解和评价上自然也有男女之别。在封建社会的民俗角色体系中,女性习俗更多的是限制权利的习俗模式,从而使女性角色处于不平等和不公平的对立状态中,因而女性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精于女红。

七夕节的乞巧习俗充分展现了古代妇女向心于女红的实际思想状况。相传织女是一位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在天上织云锦天衣的仙女,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下嫁牛郎,成为一位以织布养家的勤劳妇女。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人们对女性性格的期待,七夕节从而成为年轻女性向织女祈求巧淑的特定节日。是日,女性向织女且拜且祈,以各种各样的“乞巧”礼仪寄托对巧淑的渴望。从节日民俗化和功能化的特点来看,“乞巧”礼仪的形成和发展,是对古人希望女性“手巧于技”世俗观念的认可和印证,是促使女性勤于女红的有效形式,而“乞巧”礼仪自汉起在汉族女性中的相沿不绝,更是历代女性为获取“巧淑”之名而做出毕生努力的真实写照。

2.生儿育女———中国古代女性的为妻之本从七夕节当日的节俗用品上可以窥见七夕节的乞子习俗。虽然各地的供品不同,但几乎都离不开瓜果,其中的“果”含有“生子结果”之意,从《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到后来的“瓜瓞绵绵”,一直被用作称颂或祝福别人子孙昌盛,可以看出乞子是七夕的祭祀活动之一。乞巧活动中最常见的穿针引线和结网占丝,也隐喻着乞子这一习俗活动。民间用蜘蛛织网来乞巧这一活动在很多地方流行,用蜘蛛这种长相丑陋,并不惹人喜爱的动物来乞巧是因为蜘蛛有个“喜子”的别名,与人们生儿育女的祈愿相吻合,既能祈祝喜结良缘,又能祈祝喜得贵子,当然受到民众的喜欢。另外,在江苏一带有漂针的习俗:“取鸳鸯水露中庭,明日日中,浮针而视其影,以别巧拙”。这里的鸳鸯水,其实是井水与河水各半,含有生殖的喻意;还有些地方志中记载当地供牛郎织女时一定要有枣和栗子,很显然也是为了乞子。可以看出,女子在心灵手巧的同时还有对生殖和生子的热烈期盼。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刘采清.七夕节文化透视[J]山西.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