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道工序种致富果(一颗果子的乡村)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郑梦雨
过滤、调配、封盖、打包……为教师节特制的一排排包装精美的槜李果副产品“桃李”饮料组合,在流水线上“整装待发”,不日后将由浙江省桐乡市桃园村出发,送抵全国各地。
行走在村中,道路干净,屋舍清整,小桥流水、茂盛李林让人仿若置身江南世外桃源。而一颗小小的槜李果,却在十余年前,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
↑2019年3月31日,来自荷兰的游客赫斯特身着汉服在开满鲜花的槜李园内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槜李,从春秋战国到现在已有2500余年栽培历史,被称为李子中的“活化石”。因其种植难度高、品种退化,槜李成为浙江省濒危抢救保护的果树品种。
民国朱梦仙曾在《槜李谱》序中写道,“其香如醴,其甘逾蜜,虽葡萄荔枝,未足以方其美。”又因其果实上常有一条短而弯弧的黄色纹痕,勾连起当年西施经此地赴吴国品尝槜李“曾一掐”的典故,而将果实上的痕迹喻为“西施爪痕”,尤添几分文化色彩。
“过去我们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业村。”桃园村党总支书记凌峰告诉记者,2000年前后,村民主要种植水稻、桑树和少量桃树,人均收入不高。彼时,槜李产量低,果树稀少,种植面积小,果子不易保存,大部分村民并不相信其背后的经济价值。
上世纪中叶,桃园村的槜李树每株仅能采摘果子5斤左右。产量低、难管理,让不少果农打了退堂鼓,甚至有人建议把这十几棵树铲掉,换成梨树等产量高且易管理的果树。
2003年,村里开始平整土地,为推广种植面积打下基础。那时村中流传着一句话,“种田不如种槜李”,桐乡市农经部门为鼓励农民种植槜李,向农户发放树苗。砍掉桑树苗,桃园村出产的槜李一度卖到了100元一斤——这让桃园村村民看到了希望。
村民周雪康从前在厂里打零工,家里种了一亩七分水稻和两亩多桑树,“日子过得很紧巴”。2003年,周雪康家在政府投资下种植槜李,从播种开始,到修枝、施肥、定型、吊枝、除虫,夫妻二人悉心呵护槜李田,如今有了4亩地,种了160棵槜李树。
果实收获期,天未亮就要去地里,周雪康和妻子骑着电瓶车运果子,一天二十几篮,一篮二十几斤,一连忙活十几天。如今,有来自上海、杭州、宁波、江苏等地的客户主动上门下单,周雪康十分喜悦:“我们靠这个就能富起来了。有存款了,吃穿都不愁。”
槜李果肉浅黄鲜润,汁水甘甜饱满,芳香中微透酒香,民间又称其为“醉李”。果实成熟时,洁白花朵簇拥怒放、密缀枝头,犹若大雪初霁;一颗颗红果压得枝条垂垂坠下。“外面的果子和我们这里都不一样。”描绘起丰收时的景象,周雪康的语气中不无自豪。
村中像周雪康一样的农户日渐增多。桃园村配合相关部门对优质槜李树种进行抢救性保护,逐渐摸索出一条从种植到销售的产业化道路。
家家种槜李,桃园村产生了集群效应,商户提早下单预定,果实销售一空;村里办起了“槜李文化节”,邀请汉服达人、吃播主播、百万大V,通过互联网渠道打开知名度;顺丰进驻产地,冷链运输,扩大销售半径,槜李出现在全国各处;住宿、餐饮等业态相继发展,全新的产业布局、文创产品开发等帮助村里5户低保户今年实现销售额2万元,槜李啤酒、汽水、冰激凌等衍生品深受欢迎……
槜李这张“名片”,直接为村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全村槜李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500亩到如今的1700亩,鲜果亩均产值从不到7000元到如今的1.2万元。据统计,2019年桃园村村民人均收入达3.5万元。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成为桃园村的一名建设者。90后女孩倪天燏大学毕业后本在外地工作,近期回到村里,参与桃园槜李文创产品的设计推广。“成天面对槜李树,琢磨如何把家乡的槜李文化推广出去,内心涌起满满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凌峰介绍,目前,桐乡的槜李树已经种到了贵州、云南、重庆等地,已经能在高山、草原、丘陵和戈壁等地质条件上种植存活。“我们希望把我们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也能够通过一颗果子致富。”凌峰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