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古文经典(西域古文明之光)

喀什是维吾尔语“喀什噶尔”音译的简称,其语源有突厥语、古伊斯兰语、波斯语等融演而成,含意有“各色砖房”、“玉石集中之地”、“初创”等不同的解释。今日的喀什地区古代称疏勒、任汝、疏附,包括古代的疏勒(今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伽师县一带)、蒲犁(今塔什库尔干)、莎车、依耐(今英吉沙和阿克陶境内)、乌禾宅 (今塔什库尔干南部)、西夜(今叶城)等诸国地。

西汉古文经典(西域古文明之光)(1)

恒久的雪山,耸立在天地间,冰珠闪烁,如同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摄影司琰

秦末汉初,这些地方属于匈奴的僮仆都尉管辖。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博望候张骞奉旨通西域时进驻疏勒,这里始为汉朝所控制。公元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喀什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祖国版图。

考古挖掘,见证新石器时代的富饶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古喀什噶尔绿洲就已进入了以较大型磨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时代,这已为考古学的发现所证实。

1956年,一个农民在喀什市北塔希毛拉修公路时,从地下2.5米深的卵石层中,发现了一件尖底灰陶小罐,与我国内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外形虽略有不同,但小口、厚唇、细颈、尖底等特征都极近似。60年代初,在喀什市东北28公里处的汗诺依古城遗址中,又出土两件红陶制成的纺轮,一件较大,状如小饼;另一较小而高,形似小桃,两件的中心部位都有安装纺锤的小孔。经鉴定,也同样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西汉古文经典(西域古文明之光)(2)

喀什新石器时代文物的大批发现,是1972年7月间。当时,在喀什市西南50多公里的乌帕尔乡一带,自治区的考古工作者连续发掘了阿克塔拉、温古洛克、库鲁克塔拉、德袄洛克四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四处遗址地域毗连,分布于帕米尔高原东北麓群山环抱的山前地带。所发现的石器工具形体较大,基本上都是磨制。其中绝大多数,是喀什的原始人所使用的石刀和石镰,制作十分精致。石刀为无孔半月形,石镰都是弧背四刃,这与河南殷墟所发掘出来的石镰形状极相似。其他还出土了许多石斧、石杵、磨盘、石纺轮、石球等物。

遗址中也发现了不少陶器,坯质都是夹沙陶土,看起来都是手工捏制的,烧坯时火候也不太高。陶器中可以看出罐、钵、盆、瓮、杯等器形。大多陶器在口部的边沿上,都有一圈小洞孔或小突钉,可以看作是原始的艺术装饰;尽管简陋了些,其实用性却是不可低估的。想象一下远古的那个时代,居住在克孜勒河两岸的喀什原始人们,在茂密的树林中打猎,在悠悠的河水中捕鱼,傍晚围聚在草庐篝火旁,吃着木枝上的烤肉,喝着陶罐中飘香的鱼汤,真是“其乐也陶陶”。

在上述的四处遗址中,还发现了几件红铜制品,说明遗址文化年代的下限进入了金石并用的阶段,当地原始人群已开始告别“逐水草而居”的渔猎生活,农业已经是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了。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有利的条件,在我国西汉时代,以疏勒城(今喀什市)为首府的西域,疏勒国,就在古老的喀什噶尔绿洲上诞生了。

西汉古文经典(西域古文明之光)(3)

张骞通西域,发现新疆古代第一商业城

公元前128年(西汉武帝元朔元年),张骞在被匈奴扣押13年之后,到达了中亚阿姆河上游的大月氏,本来想与大月氏结成政治、军事联盟,与汉朝从东西两面共同夹击匈奴,结果却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但张骞是一个有心人,尽管一路上历经艰险、九死一生,却没忘了将沿途各地有关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民族风俗等情况一一详加记载,这对汉武帝筹划反击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战争,是极有帮助的;就是对今天的我们,这些资料也是万分宝贵的。

张骞的确是我国历史上不同寻常的人物。对于想了解喀什历史的人来说,张骞的不同寻常之处,还表现在正是他第一个发现了喀什在历史上的不同寻常之处。大约在公元前128年的某一天,前往大月氏的西汉特使张骞,带着他的忠实助手甘父,一路披星戴月、风尘仆仆地来到天出以南的重镇疏勒城,这是当时西域36国之一疏勒国的首府,也就是今日的喀什市。

西汉古文经典(西域古文明之光)(4)

张骞进得城来,很惊奇地发现,疏勒城居然同中原的城镇一样,有很像样的街道和市场店铺。可以想见,当时的城里城外,车水马龙;驼队马帮,熙来攘往;行商坐贾,比比皆是;杂货纷呈,琳琅满目。更有趣的是,市场上人们的各类服饰,一个个绚丽多姿;所操的各种语言,一阵阵嘈杂如潮,完全就是一个五方杂处的国际市场。

疏勒城市场上的畅销热货,当然首推帛、锦、绮、缎之类的中原丝织品,其次多有月氏细毡;大秦(古罗马)琉璃、安息(今伊朗)香料、罽宾(今克什米尔)麻布、大宛(在今中亚乌孜别克斯坦)骏马、于阗(今和田)、玉石与龟兹(今库车)铁器等等,本地自产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想必也不少。

张骞曾在西域生活多年,也曾走遍天山南北的各城郭小国,如果按狭义的概念理解西域,疏勒城的这种商贸街市,可算独此一家。也就是说,疏勒城堪称为我国新疆古代的第一座商业城! 于是,根据张骞提供的资料而撰成的《汉书?西域传》中,整个天山南北只有“疏勒国”条文内,赫然记载着“有市列”(有商贸街市)这样的话。

西汉古文经典(西域古文明之光)(5)

2100多年前的疏勒城,在整个天山南北何以能独“有市列”,而且又能生意兴隆通四海呢?还是张骞说得妙:因为疏勒城“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大月氏、大宛与康居(在今中亚哈萨克斯坦)都是中、西方小丝绸之路上必经的要道,而疏勒城恰好又是这条要道上当其要冲的关口。疏勒城因古代国际丝绸贸易的产生、发展而孕育成长,又因其为“丝绸之路”的要冲关口而形成“市列”并商贸发达。

7000公里,即使在今天也是个很吓人的里程。可以想象古代的任何商队,想在“丝绸之路”的两端走个来回,都是难如上青天的。但是,各国的商品还是成年累月、浩浩荡荡地分头涌进欧洲和中国市场。这不是鬼使神差,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丝路途中有着许多商品集散、中转站。在国外,印度、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国都自觉地、甚至迫不及待地充当着这种商业流通中介的角色,因为这实在是有利可图。而在中国境内,最理想的商品集散、中转地,则莫过于当时的疏勒城。

西汉古文经典(西域古文明之光)(6)

沿着丝路北道,疏勒地理交通方面这种四通八达之势,造就了疏勒既是运输枢纽又是商品中转站的必要条件。在地势上,疏勒西倚葱岭,东对瀚海。西去的商队,沿途饱尝戈壁沙漠之苦到达此地后,前面将有嵯峨险峻的葱岭等着他们去攀越;东往的贾客,刚从海拔四五千米的葱岭之间活着下来,在这里稍定惊魂之后鼓勇再行,也是大有必要。对于艰难跋涉辗转于丝绸之路任何方向的商旅、使节,都不能不承认疏勒城是他们集结休整的理想之地。 既然能在这里集结休整,各国商队何不就在这里将携带的货物倒手集散,互通有无,各取所需便掉头回返呢?答案当然是十分肯定的。于是,商品的集散、中转站就形成,疏勒城的“市列”就得天独厚地出现。

自有文字记载的我国西汉时代起,直至明代海运大开之前,疏勒——喀什噶尔就既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和枢纽,也是我国西疆最早的国际市场和门户之地,其历史地位,并不亚于今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国际商埠。西汉的疏勒城能成为新疆古代第一商业城,也就绝非偶然。

西汉古文经典(西域古文明之光)(7)

西汉时期,疏勒国就已有了以王、侯、都尉、将军、骑君、译长为标志的一系列完整的政权机构组织。西汉神爵二年,即公元前60年,疏勒国又作为我国西域的一个地方性政权,正式归入汉朝版图,上述的官职都受到西汉王朝的正式册封;其中的“译长”这一官员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了翻译传递汉朝中央政权指令信息的。

当时,疏勒国已有1510户18647人,军队2000人。到东汉时,就已发展到2100户,军队竞多达3万人,而人口则想必超过10万。除此之外,每日过往此地的大批客商和常年侨居在这里的外地人,也将使当地人口激增。

供养这么多人口的衣食住行,没有相应的物产经济是不堪设想的。据《汉书·西域传》中说:“自且末以往,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制作兵器),略与汉(中原)同。”说明疏勒国的经济水平与物产情况与内地大致相同,而且“依耐国……少谷,寄田疏勒、莎车”,也说明疏勒国物产之丰,不仅自给有余,同时还能支援邻近地区。东汉时班超在疏勒定居多年,也曾经在给朝廷的报告中盛赞过疏勒绿洲“田地肥广,草木饶衍”,可知农牧业在当地是很发达的。

西汉古文经典(西域古文明之光)(8)

时至今日,喀什噶尔的居民们仍以推祟农业、喜好园艺、擅长建筑、精于烹调并能制作各色精巧的纺织、刺绣、金属器皿等手工艺品而著称于世,这些传统,很可能就起源于远古的那个时代。

脱离游牧生活而大力发展农业,继而又以发达的手工业充实城市经济,是上古时期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自西汉起,疏勒国就已具备了这些特征。蓬勃兴盛的丝路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古琉勒物质文明的发达,而疏勒本地雄厚的经济实力又反过来参与和促进了丝绸之路的贸易经济。丝绸之路造就了疏勒的辉煌,而疏勒也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文明的发展大大增添光彩!

西汉古文经典(西域古文明之光)(9)

班超与盘橐城,统一西域的宏伟大业

盘橐城位于喀什市东南郊的吐曼河岸边,又叫作“艾斯克萨”城,本世纪初,法国人伯希合希合曾到此实地勘测,据其所绘图纸标示,此城当时沿存北面和西面两段土筑城墙,北墙长287米,醒墙长205米,墙基厚约7米。城的平面近似一梯形,占地总面积近20亩。现今,遗址大部分为工厂单位占用,仅有一段长约8米,高近3米的旧城残垣遗留下来。

公元一世纪七十年代,盘橐城是当时疏勒国的宫城,后来,它成了班超经营西域的大本营,它的名字和班超开辟的事业连在一起,所以有的史料上干脆呼其为“班超城”。

西汉古文经典(西域古文明之光)(10)

公元73年夏,东汉将领班超遵窦固之命,率领36名英武的勇士,沿着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南缘挺进。之后,他把战略眼光投向西域名城疏勒。当时,疏勒由匈奴势力委派的兜题控制,兜题鱼肉百姓,当地居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班超当机立断,率36名武士绕开落车国,渡过冰冻水寒的克孜勒河,出其不意地兵临疏勒国王宫——盘橐城下,兵不血刃地抓住了龟兹“左候”兜题,使东汉初年被迫封闭65年之久的丝绸之路再度开放。

随后的18年间,班超和疏勒结下了不解之缘,疏勒也因此而成了汉朝打击匈奴势力的根据地和联络西域各国的大本营,从而发挥了别地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班超在疏勒荡平匈奴势力,英名威震西域和中亚,完成了统一西域的宏伟大业,他60岁时,被东汉政府提升为“西域都护”,赴龟兹(今库车)上任。直至公元102年卸任返京。

盘橐城的历史,和班超的名字紧密相联。为纪念这位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喀什市人民政府在遗址上兴建了班超纪念公园。公园占地1公顷,园内建有3.6米高的班超全身塑像,1.9米高的36勇士雕像整齐地排列在班超像前两侧,威武雄壮,气宇轩昂。公园还建有城墙、烽火台、浮雕墙等。园内碧草萋萋,四周绿树葱葱。游园登览,缅怀先辈,必有一股豪情充溢胸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