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秦晋崤之战(重说历史之崤之战)

公元前630年,秦人杞子戍守郑国,帮助郑国抵御外敌。

两年之后,杞子掌控郑国北门,立即向秦穆公发送密报,请求派兵袭郑,里应外合,郑国必得。

密报发送几天之后,杞子已经磨好刀枪,喂饱战马,随时准备作战。而郑人却对这即将到来的危险还浑然不知。

与此同时,秦军已经路过晋国边境,秘密行至滑国,距离郑国只有一百多公里,眼看胜利唾手可得。不料,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造访,令秦军大吃一惊。

这位客人名叫弦高,自称是郑国使臣。

公元前627年,二月的一天,从郑国的北门走出一支行商的队伍,此次他们出行的目的地是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进行买卖,领头的是一个名叫弦高的郑国商人。

这支商队一路向西前行,然而,就在抵达滑国境内之际,弦高突然发现了远道而来的秦军。

滑国境内出现秦军,这让常年在周郑两国之间来往,积累丰富经验的弦高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异样。

经过一番小心谨慎的打探之后,弦高得知了秦军的目的正是要去攻打郑国。这个答案,他始料未及。危急之中,弦高急中生智,冒充郑国使臣前去拜访秦军,与此同时,又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向国君报告消息。

局势在悄然之间发生逆转,郑国内,蓄势待发的杞子却对此一无所知。更让杞子想不到的是,他翘首期盼的秦军最终盼来的却是一位郑国大臣,皇武子。

“皇武子对杞子说,你们在我们国家停留的时间已经很长了,我们国家的粮食、肉都快要尽了,我们国家有狩猎场,你们国家也有狩猎场,还是回到你们的国家去猎取麋鹿吧,杞子一听,就知道消息走漏了风声,然后他就赶紧逃跑了。”

杞子逃跑,秦军偷袭无望,消息很快传到秦国。一心想要争霸中原的秦穆公原本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的战争,却不曾料到,到头来,获得的只是一场空。

出征前,蹇叔极力劝阻的一幕,清晰地浮现在了秦穆公的眼前。事情的发展真的会像蹇叔所说的那样吗?自己的同盟国晋国真的会在崤山设伏吗? 这让秦穆公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尴尬之中。

如何理解秦晋崤之战(重说历史之崤之战)(1)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小国遭殃,弱肉强食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显著的标签。

出师不利的秦军最终灭掉了毫无设防的小国,滑国,满载着从滑国掠夺的战利品,秦军踏上了回国的道路,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危机才刚刚开始,一只饿狼正在虎视眈眈地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孟子·尽心下》中有这样一句话,“春秋无义战”。

在中国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礼乐文明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通过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西周时期,周天子以礼乐为手段来达到尊卑有序的统治目的。不仅在社会中规范人们的地位和关系,在军事领域上,更是以一整套军礼来制约着交战双方的军事行动。

公元前638年,一心想要成就中原霸业的宋襄公与另一个大国楚国在泓水展开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战。

开战初期,宋国军队早早地就列好阵型,面对正在渡河的楚国军队,有一个大臣向宋襄公提到,楚军比我军人数多,此时攻打过去,楚军必败。

而宋襄公对此则回答道,楚军还没有准备好,我们不可趁人之危。

最终楚宋之间的这场战争,以襄公受伤,宋国惨败而告终。次年,宋襄公因伤口感染,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

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宋襄公确实是愚蠢呆板,错过了许多取胜的良机,但是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不是靠阴谋诡计取得胜利,而是靠军事威慑的办法来使人屈服——宋襄公所做的实际上是对贵族文明的一种诠释,是对礼乐文明中对军礼的一种诠释。

可是,自周王朝东迁之后,中枢势力日渐衰微,周天子就再也没有那种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赫赫威权。在这个兼并争霸战日渐激烈的春秋时代,周天子制定的军礼显然有些不合时宜,这种贵族绅士的战争礼节,被一种名叫战争艺术的思想取而代之。

战争艺术,就是战术,就是指战争中所使用的谋略手段。春秋时期,周王室东迁,中枢地区势力衰弱,周王室所指定的礼乐,可以说是礼崩乐坏,他们所指定的军礼,也受到了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兵不厌诈的思想开始蔓延,而这个思想的开创人,就是晋国的大将——先轸。

公元前632年,晋国将领先轸率领军队在城濮(今山东甄城)一带,与楚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霸战。

在这场大战中,先轸将虎皮挂在了战马的身上,飞奔而来的楚军被这眼前的一幕吓乱了阵脚。

如何理解秦晋崤之战(重说历史之崤之战)(2)

最终,这场战争以晋国以假乱真的疑兵之计大获全胜,这也是春秋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在战争中使用战术的实例。

这位打破常规的军事家先轸更是以其超越整个时代的军事思想奠定了晋国的百年霸业。而我们常说的兵家圣祖孙武也是在受先轸思想的影响下创写了著名的《孙子兵法》。

公元前628年,一代霸主晋文公驾崩。秦军突袭郑国的消息传到晋国,当时的晋国正处于大丧时期,即位不久的晋襄公,刚刚从先父手中继承了霸主的权威和地位。而秦国选择在晋国政权尚未稳定的时刻攻打郑国,显而易见,秦穆公的真正意图是要争霸中原。于是,晋襄公紧急召见大将军先轸商议对策。

当初先轸跟随文公在外流浪十九年,因得到秦穆公的拥护才得以回国。自那时起,秦晋两国便一直友好相处。如今,得知秦国伐郑的真正意图,先轸又会怎么做呢?

公元前628年十二月初十,出殡的当天,就在护送棺柩的队伍刚刚走出晋国都城绛城(今山西运城绛县)之际,跟随出殡的卜官,忽然听到晋文公的灵柩内传来一阵似牛的叫声。

随之,卜官说道,这是国君在发布军事命令,将有一支西方的军队越过我国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大获全胜。

不明真相的人,对于这种灵异景象惊恐万分,而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还要回溯到文公出殡的前几日。

晋国内,晋襄公与大将军先轸对于秦军伐郑一事上,陷入了激烈的讨论之中。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大将军先轸,他敏锐的察觉到,秦军突袭郑国,表面上与晋国毫无瓜葛,实质上却是对晋国霸主地位的一种挑衅,所以先轸极力主张攻秦。

如何理解秦晋崤之战(重说历史之崤之战)(3)

对此,先轸说道,秦军跋涉千里,深入他国,如若此时在崤山设伏,定能轻而易举地歼灭秦军

崤山地处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交界处,它是两个地区的天然屏障和咽喉要道。自新安以西,一直到潼关,凡四百八十里都是崤山,山的北面就是黄河。崤山山高,地势险要,很多地方车不并轨,马不并列,是一个设计埋伏的绝佳地段。

作为春秋时期威名赫赫的霸主晋文公之子,晋襄公显然缺少了些许父亲当年的霸气。此时,对于是否伐秦一事,显得有些优柔寡断。秦晋两国自晋献公时期开始,便建立了长达几十年的友好关系,虽然期间分分合合,但自晋文公开始,便一直友好相处。晋襄公不想去破坏这段秦晋之好。

如何理解秦晋崤之战(重说历史之崤之战)(4)

秦公对先王有恩,攻打秦国,实有不妥。

秦国不为我们文公之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哪有什么情意。一旦我们放过他们,必定会给后世留下祸患。

如何理解秦晋崤之战(重说历史之崤之战)(5)

晋国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下,面对秦国攻打郑国的明显意图,晋襄公最终采取了先轸的建议。

而文公出殡时的灵异景象,其实只是晋襄公为设伏秦军而找的一个借口。

几天之后,晋襄公推延了文公的丧期。为避将士在行军中穿着白色丧服的不吉利之讳,晋襄公用墨汁将丧服染黑。

此时,秦军按照来时路线自西向东,原路返回。公元前627年四月十三日,秦军抵达晋国边境,进入了晋军早已设好的埋伏圈。然而,他们对此还浑然不知。

就在行至崤山之际,等待多时的晋军突然从四处山野之中冲出,顿时宁静的崤山之间鼓声震天。秦军被晋军重重包围,骁勇善战的秦军毫无还手之力,在顷刻之间,三万秦军,全部覆没,晋军最终俘获了秦军的三名大将。

《左传》中记载道,“晋于是始墨”。 崤山一战之后,晋襄公穿着黑色的丧服下葬了晋文公,至此之后,晋国开始以黑色作为孝服的标准色,这个风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崤山一战,对于晋军来说,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场伏击战,自此之后,礼崩乐坏的局面愈演愈烈,西周时期惯用的约期而战的作战形式彻底瓦解。

晋国大败秦军,消息很快便传到了秦国,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秦穆公的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与刺激。

面对同盟国晋国的背叛,秦穆公又会怎么做呢?

公元前637年,秦穆公为了建立秦晋之间的友好关系,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嫁给了晋国的国君晋文公。

在这个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征伐,又相互利用。文嬴也自知自己在两国之间承担的使命。

公元前627年崤山一战后,文嬴听闻自己的父亲吃了败仗,秦国的三名大将被俘。

作为晋襄公的嫡母,文嬴为此求见晋襄公。

她说道,三将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如若将这三人交予秦国,秦穆公定会惩罚他们,何不让他们回到秦国受刑,以满足穆公的心愿。

面对文嬴的苦苦哀求,晋襄公一时心软,最终答应归放三将。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晋国大将先轸的耳中。愤怒之极的先轸不顾君王的颜面,在朝堂之上大发雷霆,质问秦国的囚徒去了哪里。而晋襄公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回答道已经归放秦国。气急败坏的先轸当场唾骂道,战士们千辛万苦地作战才擒获秦国三将,如今一介妇人的只言片语,便放虎归山。如若照此下去,晋国亡国之日,将指日可待!遂唾之离去。

如何理解秦晋崤之战(重说历史之崤之战)(6)

晋襄公为自己的一念之差后悔不已,他立刻又派兵前去抓捕秦军三将,可最终无果而归。

此时的秦国,秦穆公早早地来到郊外,迎接被晋国释放的三名大将。自己当初不听蹇叔劝阻,一意孤行,造就了秦国东进中原的势头被狠狠扼制,秦穆公后悔不已。

年少时立下豪言壮语,要踏足中原,称霸中原。为此秦穆公不断巴结中原大国晋国,让其成为秦国强大的后盾。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秦穆公一次次的好意最终换来的却是晋国的背叛。至此,秦晋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彻底决裂。秦穆公立志,要在三年之后,卷土重来,以报雪耻。

公元前627年八月,崤山之战的硝烟还未散去,活跃在北方的翟人突然入侵晋国。大将先轸作为晋军主帅,出兵抗击。在箕设伏大败翟人,俘获翟人首领,史称箕之战。

可是,谁都不曾料到,这场战争却成为了先轸生命中的最后一战。

就在举国上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先轸却独自陷入了无限的自责与内疚之中。

距离因释放秦国被俘大将而唾骂襄公一事已经过去四个月了,虽然襄公对于此事并没有惩罚他,但是这让先轸越发的愧疚。

忠直刚烈的先轸因抵不过内心的自责,最终卸掉兵甲,徒手单骑进入翟人的营帐之中,以死谢罪。

噩耗传出,国人震惊,一股悲凉的气氛迅速在晋国蔓延开来。

后来,有人在先轸的房间内找到了他生前写的一份遗书。臣自知无礼于君,君不加诛讨,而复用之,幸而战胜,赏赉将及矣。臣归而不受赏,是有功而不赏也。若归而受赏,是无礼而亦可论功也。

有功不赏,何以劝功?无礼论功,何以惩罪?功罪紊乱,何以为国?臣将驰入翟军,假手翟人,以代君之讨。

先轸以死明志,后人对他的做法褒贬不一。

晋国权臣赵衰以识人出名,他对先轸的评价仅仅只用了四个字“先轸有谋”。  

无论是城濮之战还是崤之战,先轸都以其出众的谋略,让晋国顺利大败强敌楚、秦,开创文襄百年霸业。这位富于韬略的军事家,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然而,这位杰出的军事家却不是一个称职的政治家。

遥想先轸一生纵横战场,未尝败仗,却不曾想到,最终,他竟然是败给了自己。

公元前624年,先轸死后的第三年,秦穆公亲自率军攻打晋国,秦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横渡黄河,焚烧船只,以示决心死战。

消息传至晋国都城,晋襄公避而不战,秦穆公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夺取了晋国的两座城池。

胜利之后,秦穆公特地率军转至崤山,在此祭奠了三年前崤之战中逝去的三万秦军将士。

“春秋时,崤函,晋有也,故能以制秦;秦得崤函,而六国之亡,始此矣。”

春秋时期,晋国拥有崤山这个有利地势才得以大败秦军,而秦国在得到崤山之后,历经三百多年的奋发图强,最终灭掉六国,统一中原。

故而,得崤山者得天下。

本文已入选爱奇艺独播栏目《中华战争通史》纪录片创作内容

【本文授权转载自重说近代史微信公众号,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