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发展(潍坊科技学院弘扬农圣文化)

潍坊科技学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地方文化特色,结合区域产业优势,深入挖掘以贾思勰农学思想为核心的农耕文化,积极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新内涵、新模式,构建多维度“耕读”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关于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发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关于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发展(潍坊科技学院弘扬农圣文化)

关于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发展

潍坊科技学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地方文化特色,结合区域产业优势,深入挖掘以贾思勰农学思想为核心的农耕文化,积极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新内涵、新模式,构建多维度“耕读”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传承农圣文化,厚植耕读文明底蕴

学校立足中国蔬菜之乡——寿光,深入挖掘以贾思勰农学思想为核心的农耕文化,按照“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多元一体、教书育人、科研创新、文化交流与服务”思路,积极搭建平台,聚合人才,开展应用性科研和耕读教育传承创新研究,拓展耕读教育内涵与外延,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探索新实践,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先后建成“贾思勰农学思想研究所”、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农圣文化研究中心,打造省重点实验室——设施园艺实验室;成立“农学思想与《齐民要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所属三个全国性专业委员会之一);建成“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与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合作建成“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研究院”,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在学校设立“当代农史调研基地”;成为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单位。连续举办11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2届“寿光模式”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研讨会,产生积极社会影响。

二、聚焦课程建设,构建耕读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把耕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传承创新农圣文化融入通识教育,打造以农圣文化为核心具有校本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耕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编写《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开设耕读教育公共必修课——《农圣文化概论》,选取《农圣文化与国学经典教育》《<齐民要术>通俗读本》等具有校本特色的耕读教育教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圣文化思想内涵,将“心怀家国、勇于担当、敬业创新、实事求是”等农圣文化精神融入耕读教育课程;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耕读教育元素,将农具农谚、农事节气知识等科学合理融入课堂教学;形成以通识素养教育和专业文化教育为主体的耕读教育第一课堂。开设《植物生产环境实训》《园艺植物栽培育种实训》《设施农业实训》等多类型的专业实践课;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及农圣文化特色,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型、开放性的科研课题(项目)研究,积极推进“教研融合”“教赛融合”,精选特色项目,建立项目组,利用学校创业孵化平台,深度培育孵化耕读教育科研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赛促学”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打造以专业实践和项目化研究为主体的耕读教育第二课堂。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助农帮扶小组,与学校周边蔬菜种植农户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到农户大棚帮助菜农种植管理蔬菜,体验、学习蔬菜种植过程,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走进田间,深入农业、农村、农民,厚植“三农”情怀,创建融入真实农业场景的生活体验第三课堂。构建了以农圣文化为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以专业实践和项目化研究为主体的教学研融合课程、以真实农业场景融入为核心的生活体验课程,形成“三课融合”耕读教育课程体系。以农圣文化为特色的通识教育育人模式和“校园 田园 科技园 创业园”四位一体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分别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打造师资队伍,提升耕读教育能力

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农业专家、种养能手组成的耕读教育师资队伍,培育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兼具、教学与实践能力兼备、专职与兼职互补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积极与地方政府、农林企业合作,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基地,定期派出专业教师到基地实践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教师耕读育人意识和实践教学能力,打造学生耕读教育学业导师团队。与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寿光三木种苗有限公司等涉农企事业单位共建智慧蔬菜产业学院,成立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因地制宜安排学生到园区、生产一线现场调研学习、就地实习实践,同时聘请企业负责人、企业技术人员兼任耕读教育行业导师。聘请种养能手作为耕读教育实践导师,手把手教学生们从事农耕活动,学生既学到了实实在在的种植管理技术,又培养了其知农、懂农、爱农的情怀。在耕读教育中了解乡情民情,涵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建成了一支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师类型多样的耕读教育师资队伍,农圣文化传承创新教师团队获评第二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四、开展多元实践,深化耕读教育体验

依托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建设了五个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供学生学习、实践。专门规划种植基地作为学生的“班级责任田”,由学生全程参与播种、病虫害防治、采收测产、营销等各个阶段。依托“班级责任田”,将栽培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育种学等课程进行嵌入式学习,让学生深度参与实践过程,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到寿光独具特色的文化展览馆进行研学,参加“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国际(寿光)蔬菜科技博览会”上专设“学院馆”(9号馆),从传统的播种、育苗,到现代化的栽培技术,再到整个生长周期的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都由学生参与完成,累计选派2500余人参与,体验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技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感受农民农村丰收的壮丽场景,激励学生践行“勤耕重读”的理念。积极推进“教赛融合”“教研融合”,近2年学生立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余项,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赛事奖项30余项。其中,“梦的种子-国内领先的优质蔬菜供应商”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核’你同行-核桃精益育种产业化,打造乡村振兴利器‘中国芯’”“金种子-国内特色蔬菜种子领航者”获山东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菜高八斗——新时代农产品消费扶贫践行者项目”获“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五、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耕读教育氛围

设立贾思勰农学院,建设农圣文化广场,精心打造了贾思勰人物雕像、“农耕传家”等标志性农耕文化景观;建设农圣文化展厅,展示寿光悠久农耕文化和以贾思勰《齐民要术》为载体的农圣文化;定期举办“问耕大讲堂”“农圣文化大讲堂”等学术讲座,将专业学术与农耕文化有机结合;成立农圣文化社团、农圣文化话剧社,组织“《农圣贾思勰》话剧”排演、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充分感受农圣文化的魅力。师生原创52集动画片《农圣贾思勰》,填补了我国动画领域农业题材文艺作品的空白,在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播出,获省文艺精品工程奖,入选教育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充分挖掘了农圣文化的当代价值,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将耕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将农耕文明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了独具特色的校园农圣文化特色,学校被评为团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通过构建多维度“耕读”教育体系,引导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涵养了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耕读精神,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农业农村实际问题的本领,提升了学生实践创新和服务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