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在手匠显百年匠心(匠心丁承运高山流水遇知音)
古琴静美,悠然如松涛阵阵,回应空谷;澄然似秋水漾漾,轻扣浅滩;皎然如满月粼粼,垂照汉瓦;铿然似铁蹄嗒嗒,飞掠过秦砖……鼓琴者长袖拂风登高临远,小众山于眼底,弃浮名如敝屣。
夜阑人静之时,人仿佛置身于山涧竹林,仿佛可以看见倒映在溪水里的星辰,听到远处古寺回荡的钟声。此时,古琴更显古淡幽深。
最初的古琴记忆也是从夜晚开始,那时丁承运9岁,还听不出什么门道,觉得这不过是“味淡、节稀的琴声"。丁承运的二姐丁伯苓时年17岁,刚从开封艺校毕业的她,正跟着曹东扶和曹正先生学古筝。二姐每天练筝很刻苦,常弹到深夜。在丁承运记忆中,那时他每天都是在二姐的筝声里进入梦乡。
过了两年,丁承运进入了中学,书渐渐多了,秉性气质也发生了变化,尤其热爱韩愈、苏东坡,而韩愈苏东坡都崇尚古琴,爱屋及乌,丁承运也开始亲近古琴。
有一次,丁承运在去往学校的路上,突然,就听到了一种让他很震撼的琴声,那种音色,那种苍古,就像钟罄被敲响一样,有一种宗教仪式一样的庄严感。当时,他不知道这是什么乐器,还在回味着这首敲打到自己心脏的曲子时,泪已悄悄落下。随后,丁承运便听到广播介绍,原来是管平湖弹奏的古琴曲《流水》。后来,他跟着二姐学会的第一首曲子是《关山月》。
玩琴的艺术家们,很讲究知音一说。丁承运也信,因为这种存在,可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丁承运十二岁那年,二姐丁伯苓去沈阳音乐学院读书,寒假回来时,丁承运送给她一首诗,有两句是“伯牙尚有遇,子期何难逢,弟虽三尺子,独解曲中情”。二姐深为感动,便将跟顾梅羹先生学来的《良宵引》、《阳关三叠》、《四大景》等曲以及搓绒剅、结蝇头、上弦等方法,教给了丁承运,顾先生的讲义也留给了他。
这时候,丁承运还只能自我摸索。直到上高中,看电影《红楼梦》,王文娟扮演林黛玉演奏《梅花三弄》,“有图像,看得到手势,再加上人物形象,那种孤芳自赏的感觉,有情节有意境,感触很不一样。”
通过二姐的引荐,丁承运得以向古琴教育家顾梅羹学习,后拜川派古琴代表人物顾梅羹教授为师,成为清代泛川派古琴的第四代传人。
在武汉求学期间,丁承运利用空闲时间跟有实力的一些武汉古琴老先生交往,与陈树三等人结为琴友,经常在周末雅集,切磋技艺。
1972年丁承运任教于河南大学艺术系。一次偶然的机会,日本芭蕾舞艺术家松山树子来访,丁承运用古筝弹了从古琴移植的《平沙落雁》。松山树子非常赞赏,她说:“我闭着眼睛听了你的演奏,不象是一张琴在弹,而像有十张琴在弹奏一样。”这次活动在当时的外事活动中影响很大,也使丁承运有机会经常为外宾演奏,他以此为契机开始在公开场合演奏古琴。
紧接着,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丁承运利用假期,背着他自制的变体伏羲式大琴,到上海向广陵派艺术大师张子谦先生求教。张老看他对古琴艺术这么执着,不顾年事已高,倾囊相授。除了张老擅弹的广陵派名曲《梅花三弄》、《龙翔操》等曲外,还特别学了郭楚望的名曲《潇湘水云》。丁承运用了5天学下了这首大曲。随后离开了上海。
后来,丁承运经过了多年的磨练,在操缦生涯中,丁承运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究与理解,逐渐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气息贯通于琴音中,形成了他独具个性的风格。出音沉雄苍古,如棉裹铁;运指如行云流水,举重若轻;琴风雅正蕴藉,气象高远;处理琴曲不事小巧,一派天机而时出新意。在当今举世崇尚表现、技巧的风气中,丁承运弹琴的格调更显得朴厚大雅,与众不同,浸透着一股清新的文化气息,显示着创造性继承的魅力。
撰稿|吴媛媛
视觉|陈潇晓
本文由朴素雅集原创发布,欢迎转发,转发请标明出处。
朴 素 雅 集
“专注于传播朴素之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