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的读作和写作区别(选自度学第五章)
度
度是维系事物自动良性运行和事物之间的和谐互动并形成共同体的存在。
此定义包含四个方面:一、度是动态平衡。二、度是自动调适的过程。三、度是觉醒的境界,即事物对自身运行状态的信息比较清醒。四、度是场,即“度场”;在“度场”中,多种事物之间“度中求度”,和谐相处,形成共同体,以系统整体的高级状态运行。
此定义的度是度(dù)与度(duó)的统一体。欧阳中石先生给我的信中说“度(dù)是度(duó)的结晶体”,在度duó)的过程中形成。度(duó)是形成此结晶体的动态过程。没有度(duó)就没有度(dù)。第一过程的度(dù)一旦形成,事物就进入平稳运行状态。但此状态具有阶段性的“自变性”,这种“自变性”孕育并推动事物自身向新的更高阶段发展,于是引发新的度(duó)的过程。所以,第一过程的度(dù)是第二过程度(duó)的基础。经过第二过程的度(duó),形成新的度(dù)。如此循环不止。事物就是在“度(dù)度(duó) 度(dù)度(duó)”即“度度度度”中到达自己最终的归宿。在事物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动态的度即度(duó)具有决定意义。
度学
副文:
1、之前,对“度”有多种概念性解读:
第一种是:法度。如《说文解字》中说:“度,法制也”; 《左传•昭公四年》中说:“度不可改”;《周礼•大司徒》中说:“九曰以度教节”;《书•吕刑》中说:“度作刑以诘四方”;《书•大禹谟》又有“罔失法度”等等。
第二种是:尺度。如《虞书》中说:“同律度量衡”;《孟子》中说:“度然后知长短”;《周礼•司市》中说:“执鞭度守门”;《韩非子》中说:“吾忘持度”等等。
第三种是:限度。如汉•贾谊《论积贮疏》中说:“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等等。
第四种是:气度,器度。如《战国策•燕策》中说:“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等等。
第五种是:心意、考虑 。如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说:“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第六种是:过、过程。如《楚辞》中说:“年忽忽而日度”;《汉书•王莽传》中说:“度百里之限”;《汉书•匡衡传》中说:“将欲度唐虞之隆”;《汉书•扬雄传赞》中说:“则必度越诸子矣”;李白《蜀道难》中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说:“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王之涣《凉州词》中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徐宏祖《游黄山记》中说:“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等等。
2、新华词典大多对名词“度”的解释是:一、表示:计量长短,如度量衡;二、表示: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如角度、温度、经纬度;三、表示:哲学范畴,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四、表示:程度,如高度、硬度;五、表示:法则、标准;六、表示:气量、胸怀;七、表示:过、渡过;八、表示:次,如一年一度。对“度”作为动词的解释是:推测,估计。
3、度作为一个概念,如何把它准确地翻译成外文是个很大的问题。外文中哪些概念能被准确地翻译成中文“度”同样是个很大的问题。因概念与文化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所以很难仅仅从某一个概念出发来确定“什么什么”与我们讲的“度”意思接近。所以《度学》也只好首先是中国特色的。但无论怎样,把握好度都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从西方一些“智者”那里,还是可以看出来的,可为我们借鉴。
一、在黑格尔看来,凡是过度的东西,把自身弄得过高、过大的东西,就会归结为另一极端,即降低到乌有。他说,尺度固然是外在的方式,是较多或较少,但是,它也同时是自身反思的,它不仅仅是漠不相关的外在的规定性,而且是自在之有的规定性。所以尺度具有真理性,许多民族把尺度当作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来尊敬。
二、爱因斯坦说,度是由物体(事件)形成的,没有物体就没有量度、张度。反之亦然,没有量度、张度,也就没有物体(事件)。
三、个体和整体平衡的理论是尼采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认为在个体与整体之间有着一个对平衡永恒的需求,个性的概念对人类有着很高的价值,但同时必须成为集体的一分子并与之共鸣。他把这种观点渗透于自己的著作 《悲剧的产生》。尼采把艺术的最高形式称为雅典悲剧,这种形式只存在当个体和整体达到平衡时,任何一方面走极端路线都会导致无法达到最高的艺术形式。尼采说,要理解为什么毁灭会发生,那是由于有一把“大锤”愤怒而猛烈地对抗着……这把“大锤”是纯粹的“戴奥尼索斯虚无主义”。当然过分陶醉于这种“戴奥尼搜索斯”的思想将会毁灭一切,所以必须掌握一个“度”,尼采补充说明由太阳神阿波罗的理智来创造这个“度”。理智允许人们消灭正确道德的敌人并建立正确的价值。尼采相信两种原理之间的平衡本质上是为了享有生活的真正含义
四、斯宾塞认为,动态平衡的建立是每一种凝聚物进化的最后状态。他说,人类的灵魂与环境必将变得和谐,而进化必将达到最完美与最完整的幸福的终极。
五、马克思在阐述供求平衡理论时指出,在社会经济运行发展过程中,供求平衡首先表现为供求双方在使用价值量和市场价值量上的一致性。在社会供给与需求之间,有一个内在比例关系,这就是,“在需求方面,有一定的社会需求,而在供给方面,则有不同生产部门的一定量的社会生产相适应。”他指出,供求平衡还表现为有支付能力保障的平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