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直指教育核心的励志片死亡诗社

大家好,我是@老邓聊娱乐,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影片是一部曾获奥斯卡金奖的老片《死亡诗社》

观看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直指教育核心的励志片死亡诗社(1)

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梭罗

电影开始于威尔顿预备学院,这是一个以沉稳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的名校,作为毕业班的学生,努力学习并升入重点大学就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如果没有约翰老师的到来,以尼尔为代表的这个班级的学生会如同往常一般在私底下叛逆,在明面上扮演着好学生的角色,并如机器一般学习,考试,升学。

在这个严肃刻板的传统名校里,约翰老师的到来如春风一般地惊起一番波澜。

约翰一反学校应试教育常态,教育学生道:“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理想,同时也是维生的条件;但是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观看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直指教育核心的励志片死亡诗社(2)

他们开始有勇气展示个性,有勇气追求爱情,有激情热爱诗歌,有激情追求自由,寻找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并付出不懈努力去对之追逐。在这种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片段里,“死亡诗社”代表着一种诗意的态度,明快而欢喜,像最美的春光一般,温馨而感动。

约翰老师在教育中加入个人主义,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由发展,而不是盲目地追随 大多数人的脚步,约翰老师不断做出冲击传统教育体系的行为,在众多老师中成为“奇葩异类”,却在 学生群体中成为“意见领袖”,“及时行乐”教育无疑唤醒了这些承担着来自学校、老师 和社会多种期待的孩子们内心的阳光

观看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直指教育核心的励志片死亡诗社(3)

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用哲学思维去拷 问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的欲望,勾勒自己的人生。他在精英工业化的教育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让天上的星光通过这扇窗撒在学生脸上。让学生们意识到理想的自我并非完全需要一个可以模仿的对象

在电影中段情节中,约翰老师让大家用不同的姿态走路,以此找到自己的特别,

大家姿态各异,而查理却用站在原地的方式。像约翰解释道这是静默的走路,他显得如此特别,如此独一无二。

此般的少年魄气,或许每个人在孩童时都曾拥有,只不过那股生命的力量,被长大后难以改变的境遇,被一成不变的刻板,狠狠地,吸取了所有精华。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在传统和纪律占据统治地位的环境里,过于自由的喜剧注定要在一些阻碍前生出一丝悲剧。热爱表演的男主尼尔从来不敢违抗父亲的意愿,在约翰老师的教导下,他开始敢于追逐自己所爱,也敢于向父亲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舞台上的尼尔充满了活力,的确具备表演天赋,但当父亲出现在剧场里时,他知道,自己的追逐又将面临阻碍。果不其然,父亲显然不希望他成为舞台上的一个表演者,而更希望他按照他的期望去进行自己的人生。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十七岁的尼尔知道该如何选择,但却不知道如何面对父亲,所以,他选择了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为自由和理想献祭。他用了一种最极端,也是最不可回头的选择。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反感,伴随着一声枪响,结束了自己短暂又充满光辉的生命。

观看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直指教育核心的励志片死亡诗社(4)

尼尔死了,带着对自由的向往和反抗的决心死去了,

尼尔死后,他的好朋友们都陷入了悲痛之中,发生这样的大事,学校必定会找一个人出来问责,将所有责任都甩到替罪羊身上,倡导学生独立思想的约翰,很快成为了校方高层的众矢之的,校长利用学生的前途逼迫他们签下是约翰的思想害死了尼尔的责任书,10个人里9个人迫于无奈签上了名字,约翰老师被开除已成定局。

约翰老师离开了,但死亡诗社成员心中的自由执念更加深重了。

在同学们新一节文化课上,由校长亲自担任文化老师,他要求孩子们忘掉浪漫,应当从现实主义学起,这时约翰老师回来拿走自己的私人物品,此刻,一股属于年轻朝气的力量正在积蓄。最害羞的陶德第1个转头望向老师站了起来。随后大家跟着纷纷站到了课桌上,向他们心中,这位伟大的老师以这种无声却最有意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观看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直指教育核心的励志片死亡诗社(5)

这是一种在有效期只有一次的生命里追求美好的勇气。这股力量并不来自谁的赋予?是每一颗年轻的心本该拥有的人生,那股自由的力量不该被称为内在的觉醒,因为他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用来体会世界多样性的另一扇窗,

约翰的教育方式是值得肯定的,旧的方式也许在大多数人面前适用,但永远培养不出来伟大的人,伟大的人往往容易被刻板,条例扼杀。孔子有云:因材施教,我认为这是每个老师都该思考的问题。我有理由相信,最后站在了桌子上的那些人,看到了旁人看不到的世界,他们的未来不会平凡,他们的生活也将不会失去意义。

观看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直指教育核心的励志片死亡诗社(6)

然而,身处现实生活中,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一直压抑内心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一昧地追求成绩,往往忘了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的环境包括我们自己,在学习、在读书、在夜以继日地“丰富”着自己,适应着体制,有几个人真正能体会到快乐,了解这些事情中真正的道理?我们运动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我们读书的时候在想什么?我们学习的时候在想什么?这真的快乐吗,真的幸福吗,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还是仅仅给自己寻找一个朝着更“幸福”方向努力的公认的办法?我们到底怎样会快乐?是为生而活,还是为活而生?是为了体制改变自己,还是在体制下找到自己?

​如果说《放牛班的春天》拯救了坏孩子的灵魂,那么《死亡诗社》则解放了好孩子的内心。因材施教向来都是教育的难题,许多孩子对学校和家长的期望安排早就习以为常,按照父母设计好的世界,一步一个脚印,最后成为主流精英。

当办公室的钢筋水泥环绕你时,是否还记得自己曾年轻热血过,当真正成为了他人羡慕的精英时,能否发现自己曾真正的活着。风雨书写了故事。写满后变得金黄,拜别羁绊的枝桠。飘向初生的地上,不可否认,不同的每个生命个体都会拥有不同的人生道路。

观看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直指教育核心的励志片死亡诗社(7)

每个人都有有特别崇拜一个人,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为了这个人抗争,是一件令人难忘并且自豪的事情。强权永远存在,抗争也总是继续。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已经放弃了最初的梦想,可悲地认为自己没有选择,可悲地屈服,可悲地不战而败。我们的一生,都在找寻生活的意义。愿你正视自己,善于思考,乐于改变,不虚度此生。

《死亡诗社》并没有引导人们单纯浪漫而忽略现实,冲动和鲁莽的心,永远不会和自由独立等同,它教会我们的,是在钢筋水泥的生活下仍然拥有独立思考的头脑,在并非一成不变的表象中寻找内在的变数。

本文的最后,请允许我,用死亡诗社的入社誓词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观看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直指教育核心的励志片死亡诗社(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