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古村落都在哪(探寻中原古村落)

文: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冬云

名将故里马鸿庄

老宅茶路

这是古村落中一条狭窄土路,略显泥泞,长满杂草,散落着枯枝败叶,土路蜿蜒向前,延伸进入大田地后,只剩田埂那么窄了。

这条普通的乡间土路,曾是万里茶道上的古代道路。这个古村落,是郏县渣园乡马鸿庄村。2016年,它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中160户人家,马姓有140多户。村民为唐中期名将马燧后裔。村落曾是万里茶路上一个热闹驿站。名将故里,茶道驿站,令它有独特魅力。

不拘古今,马鸿庄村均是交通便捷之地。古时,它是交通要冲,万里茶道驿站。当下,它位于郏县县城西北3公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从村南向东逶迤而过,如玉带托起老村。

古村位于古汝阳江(今北汝河)冲积平原,土沃壤厚,宜农耕。“北有嵩山余脉作屏,东有青龙河依村而过,马氏先祖马鸿选此建村,体现了亲近自然又充分利用自然的大智慧。”马鸿庄村村支书马世英说。

五大古村落都在哪(探寻中原古村落)(1)

老屋

五大古村落都在哪(探寻中原古村落)(2)

古树

马鸿庄村建村格局为几个院落比肩而建,留出小巷,再建聚落群,小巷又通向大街,形成十字街,这种顺延格局,满足了家族支脉繁衍发展的需要。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村子形成了四纵四横路巷,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

元明更替,为躲避战乱,马家人曾建寨墙寨壕及瞭望楼以自保。惜已不存。

村中遗存最重要古建,是清代五品州同马殿功所建马家大院了。马家大院位于马鸿庄西头,为五进宅院,还有东、西跨院。大院西南临路,门楼一间高出临街南屋,上三级台阶是门楼,大门上方檐下高悬镂空花匾,匾由六方镂空棂子镶嵌于框内,刻着琴棋书画内容的圆雕图案,下有石头双狮把门。

进大门迎面是照壁,青砖镶出方形图案。左转进院,北面正中为二门,二进院略高于前院。经三间过厅向北是三进院,该院是主院,一家之长居住于正中堂楼,堂楼为两层三间,屋宇高大威严,透花屋脊,螭吻昂天,瑞兽列陈。屋面青瓦覆盖,檐角砖雕花纹精致。主楼门开正中,对称置十三棂木窗。主楼外留五尺过道,与厢房隔开,厢房也是楼房,形制结构与主楼相同,略低。三进院之后还有四进和五进院,宅院还有后花园,约半亩有余,遍植花草树木。

马家大院大格局犹存,第三、四进院保存较为完整。

马鸿庄村东二百米,有金马庄祖师庙,它坐北朝南,紧邻“万里茶道”,入大门有甬道,甬道终点是抱厦,抱厦向北五尺,是大殿。大殿是明代建筑形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高约三丈有余,琉璃瓦覆顶,戗脊高大雄伟,两端鸱吻昂天,中置宝瓶。

大殿为三梁起架,暗七檩进深,梁、檩、椽均有画饰,图案为龙、凤、祥云等。大殿有壁画,略显模糊暗淡,细看仍能看出精美细节。

马鸿庄村向东南两公里左右,路边一大片拆后待建旷地上,孤零零耸立着郏县山陕会馆,它的庞大戏楼和两侧钟楼鼓楼联成一条线,双层飞檐凌空耸峙,建筑周身遍布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暮色中,它黯淡褪色中仍有华美之气,体态龙钟而不失尊严。

五大古村落都在哪(探寻中原古村落)(3)

郏县山陕会馆

豪华的山陕会馆,是万里茶路上“标配”。凡山陕商人重要营商之地,均有此类建筑。

清代到民国初,山西商人辟“万里茶道”,这是从福建武夷山到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路线,总长5000公里。纵贯中国南北方,是重要国际贸易通道。

郏县是千年古县,是宛(南阳)洛(洛阳)、许(许昌)洛(洛阳)古道交会处。万里茶道分两条线路入郏县,相交于县城,茶商们在山陕会馆内驻足歇宿,品茶听曲,之后出县城进汝州辖区西去。马鸿庄因此成为万里茶道上的必经驿站,马帮驼队车夫挑夫络绎于道,郏县百姓在多地设茶亭,供他们歇脚喝茶。

金马祖师庙一侧,即设有施茶亭,马鸿庄人烧水煮茶,同客商攀谈交流,扫听贩茶趣闻。清代客商85人捐资刻建施茶亭石碑,碑文上写:“此地接汝阳,客途不一,便道赴县过此者络绎不绝。年来设立茶局,行人称快,不倦宜思远图,鲜克有终,所以为惠也。自此后,盛夏行旅无烦热之苦,永久称坦荡之路。而此地风俗纯良亦咸传于往来口碑之中,惠而不费,诚君子仁人之用心也矣。”

万里茶路,带动了郏县茶文化兴起,郏县至今仍存留数百家茶馆,老百姓仍热衷于品茶论茶。

郡王马燧

郏县马鸿庄的马姓族人,认为自己是马燧后人。

马燧(726-795年),字洵美,祖籍陕西兴平,迁居汝州郏城。马燧身材魁梧气度不凡,与兄长们一同学习,常放下书本感叹:“方天下有事,丈夫当以功济四海,渠老一儒哉?”改学兵书战策,深沉勇敢多谋略。

从军之初,潞泽节度使李抱玉任用他为赵城尉。当时回纥军准备撤退回国,依仗有功军纪败坏,李抱玉欲劳军,无部下敢去,马燧自荐。他先贿赂回纥军酋长,与他约定违犯法令者可处死。马燧用死囚作自己仆役,稍违令就杀掉,回纥军人震惊,直到撤出境,没人敢抢掠。之后他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出奇制胜、屡建奇功,为唐王朝统一与稳定做出重要贡献。

马燧有军事才能,亦有行政才能。他做地方长官时,战后遇大旱,田地荒芜,马燧推行教化,停止额外征调,禁止繁苛之政。将吏有父母者,他探访并深加礼遇。这年秋天,他管辖境内生长野禾,人们得以度过荒年。

789年9月,他和太尉李晟被唐德宗嘉奖,在凌烟阁绘像,赐爵北平郡王。793年10月,德宗在延英殿召见他,此时李晟已去世,德宗对马燧说:“尚记与太尉晟俱来邪?今乃独见公。”德宗悲伤流泪。马燧脚病倒地,皇帝亲自搀扶他,送到台阶边,命左右扶他下殿。马燧流泪,叩头谢恩。之后他想退休,未获批准。795年,马燧病逝,享年70岁。德宗为他辍朝四日,追赠太傅,赐谥号庄武。

马燧曾提携“百代文宗”韩愈,韩愈后来为马燧子孙三代人撰写过行状或墓志铭。

马鸿庄村北500米左右,有马燧冢。历史上,马燧冢规格较高,建有陵园享堂,立有神道,还有神道石刻。当下,只余一丘荒冢,生满灌木杂草。“1957年,它被定为‘县级文保’。后来坟墓被盗挖,令外地寻根祭祖的马氏后裔十分遗憾。”马世英说。

马燧后裔马鸿,于明末落户马鸿庄并建村。清代马家,嘉庆时期出过进士马凌云,还出过马殿功兄弟,老大马殿功,官至从六品州同,曾倡建扈涧桥和三贤祠;老四马成功,是武生,在郏县剿捻军时有功,受赏六品顶戴花翎。

(本稿照片由马鸿庄提供)

三县交界后上庄

先有大院再有村?

洛宁县下峪镇后上庄村,地处洛宁、栾川、卢氏三县交界,村子坐落在熊耳山北麓山沟之中。村前有小河缓缓流过,一棵上百年树龄的皂角树长在河边,巨大树冠遮挡着初秋的阳光。村子周边遍布葱茏林木,还有些零散竹园,环境清幽。村子沿小河东西蜿蜒,并随地势由南向北逐渐上升,村中有三道南北向泄洪沟。村后有山坡丘陵,大片梯田风光如画。

当地史料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王氏先祖在山中发现李自成藏宝银库,大兴土木建了王家大院,王家人定居繁衍生息,之后逐渐形成村庄。当地人回忆,王家大院全盛时期约占村中三分之一面积,从村西绵延到村东。

五大古村落都在哪(探寻中原古村落)(4)

王家大院局部

五大古村落都在哪(探寻中原古村落)(5)

王家大院砖雕

除王家大院明清建筑群外,村落中,现存大量土坯灰瓦双坡屋顶的民宅,土坯房就地取材,黄黏土土坯墙体以及茅草灰瓦的屋顶形式,令村落整体风貌协调一致,色彩温暖,与黄土丘陵环境相宜。

五大古村落都在哪(探寻中原古村落)(6)

土坯老屋

泥土,来自古村人的脚下;茅草,是大地的产物,有温暖的烟火气息。天黑了,大地上的植物都入睡了,劳作了一天的古村人,在土坯墙里茅草顶下入梦,做的还是土地和庄稼的梦。

秋雨绵绵,雨中的古村落,到处是浓绿野草,村路是碎石块砌成,村路边排水沟,也是碎石砌就,两侧黄色土坯墙体绵延,间或有一两堵碎石墙穿插其中。石碾、石磨、石磙散布村中,有农耕意趣,也有淡淡的文化色彩。

五大古村落都在哪(探寻中原古村落)(7)

后上庄村梯田

浓重乡野气息的山村风貌,使得后上庄村成为写生摄影基地。后上庄村所在的下峪镇,也是几十所高校的定点写生基地,也是河南省、洛阳市摄影家协会摄影基地。村中少有的几堵白墙上,都被画家们画上了王家大院风景以及农耕生活场景。

义军藏银建大院?

后上庄村王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它占地8亩,由东院、中院、西院和后花园等组成,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古色古香,透露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王家大院现存较好的房舍有64间,多处房舍仍有村民居住。

后上庄村村支书梁中华说:“王家大院现存较好的传统建筑,有五福堂、绣楼和后花园等。五福堂是西院的一部分,绣楼是东院的主楼,后花园是王家人的休闲地儿。”

五福堂取“富贵、长寿、康宁、好德、善终”五义,寄托了王家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五福堂现存房屋13间,硬山式砖木结构,青砖铺地,木门镂窗。前有下车院,后设映月亭。“五福堂”和“映月亭”木牌匾保存完好,折射出大院主人的殷实富足和较高的文化素养。

王家大院东院,由正房、两侧厢房及附属建筑等组成。正房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绣楼”,是后上庄村遗存建筑中最独特的一座,它位于小村落中心位置,为面阔五间两层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一楼两侧各有一孔砖箍窑洞,东侧设石制外楼梯,石台阶上密布青苔野草。顺楼梯上到二楼,二楼有十间房子组成,房间后退,门前形成大平台。绣楼二楼东侧,连接有一座瞭望楼,建成时有十几米高,当地人称为炮楼,是王家人为抵御匪患而建。

村里人说,相传过去绣楼周围的厢房、过厅等建筑,都有很宽的廊檐,小姐丫鬟从绣楼走到别的院落,淋不着雨雪。转到绣楼后边,后墙下部1米多高,均由长方形黄条石砌成,黄条石规整坚硬,造价很高。黄条石之上是密实青砖。这堵用料考究的后墙,是整个王家大院耗资甚巨的一个缩影。

细看绣楼,门窗雕刻精细,花样繁杂,屋角青砖也雕有精细花朵动物。但它整体已颓,亟待修复。

村中老人讲,王家人起造大院首先盖的是绣楼,此位置据说原是大蛤蟆滩(大水坑),但风水先生认为是好地界,王家人用万吨木炭填平大蛤蟆滩起造了绣楼。绣楼作为东院正房,据说接待过卢氏、栾川、洛宁三县的县长,且在此审过案,名曰“三堂会审”。

王家大院东侧是王家后花园。它由南侧花园和北侧四合院组成,南侧花园有小池塘,内有假山。花园昔日种植了很多奇花异草,由花工管护。现在,院内一半花一半菜,仍是生机盎然。

北侧四合院,是王家大院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筑,四合院大门开在西侧,上房坐东朝西,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砖木建筑,两侧厢房稍低于上房,建筑前檐均有精细木雕。上房现已成为农耕展览馆,展出从村中收集的500余件农具。村中老人讲,每到花开时节,王家人就搬到这座四合院内,近距离赏花游玩。

据说王家人历时三年才建成大院。之后,王家人还在下峪镇街上建起百王庙、过街楼、牌坊等建筑。王家人生意越做越大,相传把商号开到了京城。据王氏族人回忆,明洪武年间,王家人从陕西西安府朝邑县葫芦滩迁居陕州灵宝县二十里夏村,三代后又迁到洛宁下峪乡后上庄村,以做豆腐为生。有句老话叫“夜来思谋千条路,早晨还是磨豆腐。”卖豆腐只能糊口,很难致富。王家如何发迹的呢?村民相传,他们是靠李自成银库发家的。

相传明末李自成义军进驻豫西,在卢氏至洛宁的山中开矿炼银,在后上庄村附近山上修了银库。李自成起兵走时,将银库交于王姓青年看管。李自成兵败,王姓青年又将银库转交别的义军。义军首领感其忠诚,奖励王姓青年一笔银子,王家人以此为本钱经商发迹,盖了王家大院。

王家先人不负所托,忠信两全,这种与人为善、忠诚守信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后上庄村得到发扬和传承,延续至今。

(本稿图片由下峪镇政府提供)

五大古村落都在哪(探寻中原古村落)(8)

《河南日报》2019年9月28日37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