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回收走向绿色智能化(建议废品回收与垃圾处理系统)

光明网讯(记者 姚坤森)“垃圾分类关键要实用和有效,要让居民减少困惑,最好是简单直接,很容易对垃圾分类有清晰认识,同时又便于操作。”在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忠实里南街1号楼,社区垃圾分类志愿者封云英说。

随着北京市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考核启动以来,各区试点单位都不断探索垃圾分类的回收方法。记者了解到,截止目前,北京市各大试点示范片区大致有四种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分别是垃圾分类驿站、小屋,智能投放箱,上门回收再生资源、厨余垃圾以及定时定点流动收集。

“不同于上海市实施的‘最严垃圾分类’,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可选择性更多,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区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东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胡向军说。

垃圾回收走向绿色智能化(建议废品回收与垃圾处理系统)(1)

北京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小区内垃圾分类回收点 姚坤森/摄

据了解,东城区东花市街道采用的是“五个带动 双网融合”的模式,引导社区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工作。“五个带动”垃圾分类动员体系是东花市街道垃圾分类的特色之一,即通过党员带动群众、“达人”带动众人、孩子带动家长、前端带动后端、线上带动线下的方式。通过参观垃圾焚烧厂、APP打卡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进超市进社区宣传等手段。

东花市街道负责人表示,以孩子的未来和共同的家园为宣传主轴,特别能激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利益攸关和环境共同体意识,营造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探索垃圾分类的新模式,目的就是要引导居民容易分、愿意分、习惯分,让垃圾分类成为增强社区人际互动、促进社区参与和社区治理的有效手段。

“现在每天只需记住,有废品,找绿猫、可腐烂垃圾投绿桶、垃圾袋、其它垃圾投黑桶,没有了复杂的分类模式,新的分类方法更加简单有效。”封云英说。

东花市街道环卫负责人杨荣喜说:“对于回收后的垃圾,再生资源可以通过手机APP可以实现‘一键呼叫、20分钟上门’,下午1点至晚9点,居民都可以通过‘绿猫’APP呼叫上门回收废品。厨余垃圾则会和市环卫部门合作,直接由环卫车辆运送到指定地点回收处理。”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认为,总体上,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是入不敷出的,需要政府财政支持,我国如此,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这些年我国废品回收系统与垃圾处理系统两网并行,前者是市场主导,通常只回收值钱的东西,虽然能产生利润,但发展的并不好,抵抗市场和环保政策冲击能力很弱,反之后者是政府主导,靠政府财政支持,产业技术水平和集聚度较高,发展态势不错。”刘建国说。

在他看来,垃圾分类推动中,“两网融合”是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将值钱的、不值钱的、费钱的统筹考虑,实现效益最大化、污染最小化目标;其次,垃圾产生就意味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生后不管如何处理都会进一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所以,不产生垃圾就是最好的垃圾处理方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