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哪里人(最著名的的国学大师)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山东聊城临清人通英、德、俄、法、梵、巴利等七种语言,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著作有《季羡林文集》24卷,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国学大师季羡林哪里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国学大师季羡林哪里人(最著名的的国学大师)

国学大师季羡林哪里人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山东聊城临清人。通英、德、俄、法、梵、巴利等七种语言,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著作有《季羡林文集》24卷。

季羡林高深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旺盛的文学创作能力,生前广为人知,他曾经撰文三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些桂冠,而他的收藏,却是在通过他去世后出现的几个热点事件,如故居被盗、家人和北大收藏品所有权官司、嘉德公司专场拍卖其所藏古籍等,才渐渐浮出水面,人们这才知道,季羡林原来还是一位收藏大家!

坐拥书城 善本受捧

北大教授中,季羡林是当之无愧的“藏书状元”,共有60000多册藏书。他的书斋号称“书城”,两套共六室两厅的住房,外加一个封闭的阳台全都排满了书橱、书架,就连过道两侧甚至卫生间也是书架林立。他藏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西方出版的冷门学术经典。季先生留学德国十年,节衣缩食,维持基本生活以外,多余的钱几乎全部用来买书了。季先生研究领域冷僻,这些书的印数自然也就很少,其中有不少在国内都是孤本。

季羡林的古籍收藏,只占他整体藏书的很小一部分。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上,汇集了165种中文古籍的“季羡林先生藏书”专场,特受收藏者热捧,最终以1620万元人民币落槌,是原来估价的三倍,成交率高达98%。这批藏书中,仅明嘉靖刻本就有《世说新语》、《艺文类聚》、《陶渊明集》、《李太白诗分类补注》、《柳河东集》等。嘉靖本有着特殊的鉴藏传统。是除稀若星凤的宋元本以外最享盛名的版本。清代民国的藏书家中,不少人都以拥有嘉靖本为幸,藏书家吴梅榜其书斋曰“百嘉室”,意欲集合一百种明嘉靖刊本,最终也没有集齐,可见嘉靖本的稀有。

拍品中,《全唐文一千卷目录三卷》清嘉庆十九年内府刻本,纸张、印刷均为一流,且品相完好,极为难得。以495.万元拔得头筹。《四部丛刊附二十四史》上海涵芬楼影印本以138万元位列第二。欧阳询撰《艺文类聚一百卷》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昌黎先生集四十卷遗文一卷集传一卷》明东吴徐氏东雅堂刻本,《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上下卷龙城录上下卷附录上下卷》明嘉靖间郭云鹏济美堂刻本,均拍出80多万元。

精品字画,内藏国宝

季羡林到底收藏了多少前人及古人字画,以前一直没有确切数据,据网上资料,“北京大学代为保管的文物共计577件,其中207件是古画。”后据2016年初季羡林之子季承和北大有关人员的实查,共为649件,内有仇英、董其昌、文征明、祝枝山、唐寅、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陈老莲、夏圭、沈诠、王翚等历代名家之作。在季承诉北京大学返还原物纠纷案中,涉及季羡林遗留的649件文物、书画,涉案标的一亿元,诉讼费高达54万元。季羡林的弟子、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先生的藏品,几乎可以印制一部中国明清字画史的精品图录。”

季羡林收藏书画,选择精严,起点很高,他的下限是国画大师齐白石作品,其余的都不及相顾。他收藏的第一批白石老人作品,是由徐悲鸿弟子、时任中央美院教授兼教务长的吴作人介绍并且代为经手的。用当时79万元(相当于79元)人民币,入藏了五幅白石老人蔬果斗方精品,还都带有做工精细的老红木镜框!后来季羡林又收藏了多幅白石老人作品,其中有一幅整开巨幅豹子,偶一挂出,精彩流淌,满屋生辉,观者无不目瞪口呆。他收藏的陈老莲人物画。由于画幅太大,北大朗润园的住房内,根本无法张挂,展开了上面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无法打开,最后只好把青花轴头放在地上,才能全部展开。

季羡林收藏了大量明清名家精品,后来连张大千的画都忘记了何时收藏的。一次,他的学生和助手为其整理书房,在一个旧柜子的底层,发现了用纸线绳草草扎着的一卷东西。打开—看,居然是两张各高10余厘米、长100厘米以上的手卷,一张是张大千的,一张是姚茫父的!他们赶忙让季老过目,季羡林说:“我不收藏齐白石以下的啊。”过了一会儿,才终于想了起来:“当年字画业者度日维艰,我算是一个大主顾了,大概是我买得多,他们‘饶’给我的吧!”

季羡林生前曾说:“年逾九二,我一生教书,爬格子,收入极少。尽人皆知。我毕生节衣缩食,乘解放前后及五十年代文物不值钱的时机,买了一些古代书法绘画,赝品居多。此系通例。其中间有真者,甚至可以达到国宝级。”他的铭心绝品就是曾经入藏清宫的苏东坡手书《御书颂》。

《御书颂》被季羡林收藏,有时代的机缘,也展现了他的决断能力。这件藏品流出清宫后,被主人视为奇珍,一直深藏不露。解放初期,掀起了一场“说老实话运动”,《御书颂》的主人就站出来“自动坦白”,说这幅作品是钩填的赝品。这位原藏者就成了“说真话”的“模范标兵”。这样一来,这幅作品就乏人问津了。季羡林仔细研究了这幅乾隆也为之题跋的《御书颂》,发觉在“真话”背后有太多的疑点,于是,出了在当时的情况下算得上是巨价的500元,将之买下。《御书颂》的价值如何,可以与苏东坡的《功甫帖》作一比较。2013年9月,纽约苏富比以822.9万美元(约5037万元人民币)拍《功甫帖》,只有二行九字。

俊彦相赠,遗墨流芳

除了图书和书画,季羡林的收藏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文房雅玩,比如砚台就有几十方,这些藏品曾经是抗战时期一个北平市长的藏品,当今已经是不可多见的珍品了。他收藏的印章,材质名贵,有田黄、田白、芙蓉,还有不少是白石老人等名家佳镌。这些藏品曾经被盗贼光顾,幸好碰上的是一个“笨贼”,他撬开了抽斗,对于名贵的印章视而不见,只盗取了一把电动剃刀、一把瑞士军刀。

与一般收藏家不同的是,季羡林是自带光芒的大家,他不经意间收集的图书、书法都成了别人眼中的收藏佳品。比如朋友、同事、师生间相互赠送的图书,多带有作者签名,这些都是受一般藏家追捧的图书。而在季羡林漫长的教育、教学、研究、创作过程中,所交往的多是国之俊彦,比如启功、钟敬文、臧克家、吴组缃、周一良、饶宗颐、范曾、欧阳中石、刘炳森,这些名字如天空闪耀的星辰,他们与季羡林的相互赠答之物,也成为很有价值的艺术品。

作为收藏家,季羡林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凡是有字的纸,一律不予丢弃。这使得他保留了大量的信札、书稿,再加上他自己的几乎没有中断过的日记、大量的手稿书稿书法,日积月累,数量巨大,这些遗墨现在也是人们喜爱的收藏品了。

收藏之路,充满智慧

收藏圈中有一条经典的规则,叫遇得见,拿得起,放得着,出得去。季羡林的收藏之路,充满了智慧,暗合了收藏中的经典规则。

季羡林用心收藏的时间,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解放初期,正是新旧交替之际,旧时代的富豪与名家,只能变卖文物字画以求生存,新兴阶层对于文物艺术品还没有清晰的认识,也没有闲余的资金,古都北京的街头小店随处可见字画文玩,而问津者却寥寥无几。季羡林不忍心看着这些艺术瑰宝就此流散消亡,总想尽自己的力量,能够抢救多少就算多少。机缘巧合,为季羡林收藏打造了好的平台。

季羡林当时是北京大学的一级教授,每月工资300元。300元的工资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1956年,国务院发布了工资改革的决定,中央主席最高为一级,月工资644元,勤杂人员最低为30级,月工资23元。还有担任其它职务的津贴、不菲的稿费收入,每月合计收入达到450元,而当时的消费水平很低,去时尚的莫斯科餐厅吃饭,只花1.5到2元,汤菜齐全,外加黄油面包和啤酒。再加上他一个人生活在北京,这样,遇到心仪的书画古籍时就能够“拿得起”。

季羡林的收藏之路上,还有两位重要的人物。一位是吴作人。他是季羡林从德国回来后,在北平交的一位挚友。1951年,新中国组建第一个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和缅甸,季羡林和吴作人入选。从事先筹备到访问结束,历时八九个月,两人几乎天天在一起,友谊与日俱增。作为画家和教授,吴作人在季羡林收藏书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季羡林日记中多次记载购买书画情况,如1960年10月29日记:“刘云普来送画,最近买到一幅赵子昂的。”1961年4月2日记:“刘仁普来,购赵子固(孟坚)的白描山水一幅,兰(蓝)英的山水中堂一幅。”从1952年起,到1966年文革止,刘仁普经常送货上门。

季羡林宅心仁厚,不因自己是大教授贡高我慢,对于前来送货的“跑街”古玩商贩,不像一般人那样锱铢必较,时间长了,他们会直接了当地告诉季羡林,哪些是开门的,哪些是“说不好”的,季羡林就根据自己的判断加以选择购藏。这也是一种收藏智慧。

季羡林的收藏,历经几十年,是“存得着”的榜样。他收藏的书画艺术品,不管归宿是北京大学,还是走向拍卖场,人们都不会忘记,他为保存祖国文化做出的不懈努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