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企改革提升发展质量(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作者:杜国功(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深化国企改革提升发展质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深化国企改革提升发展质量(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深化国企改革提升发展质量

作者:杜国功(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国有企业行动指明了方向。激发发展潜力,增强增长动力,提升发展质量,推动改革深化,建设一流企业,国有企业尤其需要高度重视、培育构建和巩固提升核心竞争力。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提升核心竞争力是迈向高质量的必由之路。国有企业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此,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有力支撑和显著特色。牢牢抓住核心竞争力这一主题,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蹄疾步稳指明方向、创造条件和提供可能。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既是对国有企业提出的更高期待和标准要求,也指明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和着力点。

聚焦核心竞争力是国际化经营的关键变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更加集中地体现在企业和公司层面。国际社会分工和世界经济演进规律表明,刻舟求剑和封闭僵化不是应有选项,扩大开放和深度融入才是必然选择。国有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就在于是否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和韧性,高度重视和始终围绕核心竞争力用力发力,才是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有效路径。

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改革纵深化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如何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基础上推动持续深化国企改革?首先需要明确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与要求,进而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三个方面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要求:宏观和监管层面,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整体和共性层面,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微观与个性层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中,前两个方面是第三方面的前提和基础,第三方面是前两个方面的落地和体现。前两方面改革成效最终都要在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得到检验和证明,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可逾越的环节。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

首先,准确把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主要特征。一方面,核心竞争力不同于普通竞争力,是更关键、更基础、更深层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不仅是指某一方面、某一环节或者某一层面的竞争力,而是基本能力间配置组合形成的一种系统状态或发展格局。核心竞争力具备四个基本特征:一是独占性。不同企业面临的环境不同,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不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自然也不同,并且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复制或超越,具有独特性、专属性;二是价值性。核心竞争力通过包括但不限于成本领先、服务精准、需求满足、效用增加、效率提升、技术创新、市场份额等方面,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顾客效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或创造价值,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三是延展性。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延伸产业链、进入新领域、拓展新市场提供潜能、支撑或保障,具有辐射性、带动性;四是融合性。核心竞争力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后形成的状态,其培育和构建、巩固和提升过程尤其需要将知识、技能、资产、资源、机制等要素有机组织协同起来,具有综合性、系统性。

其次,技术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要求。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大都处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构成实体经济的骨干力量。因此,深刻认识发展机遇挑战,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主动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既是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需要,也是国有企业的职责使命所在。一要树牢危机意识和底线意识,发挥企业主体地位作用,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国家战略要求,锚定技术创新目标,全力推动规划落地,集聚各方各类创新资源要素,营造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不断增强科技支撑力和产业带动力;二要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的需求提出者、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市场应用者,掌握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主动权、话语权;三要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遵循技术创新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成长规律,加强产业链开放合作,积极利用各种市场化手段、工具,着力提升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的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努力成为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的引领者、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支撑者。

第三,卓越管理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自从20世纪90年代管理科学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到“十二五”时期围绕13个管理领域开展两年专项管理提升活动,再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提出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管理实践始终与时俱进。新时代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对企业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需要通过科学而有效的管理,组织起各种资源、能力或要素。一是面对产业布局范围宽、行业领域跨度大、管理层级相对多的客观实际,能够形成上下贯通、运行高效的管控模式,建立界面清晰、系统完备的管理体系,形成职能条线、业务条线协同互补、同向发力的管理格局。特别是完善总部层面统筹指导、引领推动,业务层面组织实施、中枢协调,以及基层层面贯彻落实、改进完善的管理机制;二是面向外部环境、市场竞争、客户需求,能够从企业全价值链、全产业链视角出发,覆盖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业务,梳理紧盯各流程各环节关键控制点,解决打通运营管理堵点难点问题,形成个体点、业务线、工作面、全链条、大系统的闭环、畅通、高效的管理流程;三是聚焦增强企业经营活力和动力,树立精益管理理念,用好精益管理方法,精简或消除不创造价值的冗余或活动,以最优品质、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对内选树标杆、样板企业,对外对标领先、典型企业,推动全员劳动生产率、百元营业收入成本、净资产收益率等关键管理指标持续得到优化改善。

第四,赋能与赋智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是渐进的、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核心竞争力形成后也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尤其需要同外部环境的深度调整、产业行业的变革方向、企业自身的特色优势和主责主业的战略重点等紧密相连,始终赋予核心竞争力新的时代元素和智慧能量。一要增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感,以客户需求创造价值为牵引,以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为重点,以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为抓手,以智能化决策、大数据管理、数字化治理为依托,形成横向集成、纵向贯通、业务协同、均衡发展的运营业务数字体系,不断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服务保障模式,重塑业务价值,增强控制力和影响力;二要充分认识加强组织学习的重要性。组织学习是组织为了适应持续变化、实现发展目标、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围绕信息、知识和技能所采取的针对性行动安排。要从个体学习向组织学习转变,从组织内部学习向打破组织边界学习转变,从传统基础知识学习向新模式、新技术、新形态、新业态学习转变,从锻炼能力、培养技能、提高本领为目的学习向培养认知、开拓思维、激发创新为目的学习,从有限时间空间内学习向随时随地终身学习转变,主动面向未来趋势,管理把控不确定性,提升立足企业视角和战略全局的学习成效,把核心竞争力的感知、理念与要求深度融入到企业的价值观、愿景、文化、品牌和成长基因中去。

来源: 经济参考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