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己巳年是哪一年(崇祯二年己巳之变)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多事之秋!
这一年正月,崇祯帝钦定逆案,开始对阉党进行清算;二月,裁驿站,进一步激化了陕西民变的事态发展;三月,蓟州,巡抚顺天右都御史王应豸试图毒杀索要欠饷的官兵,引发兵变;六月,蓟辽督师袁崇焕以阅兵为名,入皮岛设伏,矫诏诛杀了江东镇总兵毛文龙。
而这一年影响最大的,当属后金军叩关。
十月,后金之主皇太极亲率八旗劲旅,以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避开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由蒙古绕道,直接叩关大安口,突破蓟镇大明守军,直逼大明京师。
一时间,明廷震动。
这是大明朝自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以来,遇到的第二次危机。
己巳之变:后金军进攻路线
面对来势汹汹的后金军,年轻的崇祯帝重新启用已经退休在家的孙承宗为兵部尚书,赐中极殿大学士,主持抗金大局,同时调各地兵马入京勤王,以加强京师城防。
京师已经戒严,除了调各路勤王大军外,崇祯帝还下令在京官员、皇亲国戚、功臣宿将等大明既得利益者,带着自己的家丁到城墙上去巡逻和守卫。
国危之际,君思忠臣献策,良将征伐,崇祯也不例外,他需要有人能够主动站出来为自己分忧解难!
此时的大明朝堂还是有救的。
在这危急之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针对大明眼前的困局,不仅指出了朝廷当下应该防守的重点,还向崇祯推荐了一位草莽英雄,并自荐上阵带兵以御后金。
这个人就是崇祯元年的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的金声。
“『通州、昌平为京师左右翼,宜以重兵掎角;而天津漕粮并集,防御尤急。恐将士不足任,有草泽义士曰申甫,朝士多知之,屡荐未用;顾仗陛下威灵,同申甫练敢战之士为陛下杀贼』,上从之。”---《崇祯实录.卷之二》
安徽省立图书馆先贤像:金声
金声,何许人也?竟然敢自荐上阵杀敌?书生胆气,竟然如此之大!
要知道,自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口号,竖立反明的大旗以来,明朝在辽东的优势逐渐减弱,到了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优势损失殆尽,明廷对建州女真的政策由最初的镇压,改为了复辽,情形不可同日而语!
虽说袁崇焕向崇祯立下了“五年复辽”的军令状,但此时的大明朝堂,早就漫延着一股后金不可战胜的畏惧情绪,“建虏”带来的军事压力是压在大明君臣心头上的一块巨石,很多人对“复辽”的结果都打了一个问号。
当然,此前的后金一直在辽东转圈,自有关宁铁骑、各边镇军士们抵御在前,躲在京师的大明官僚们,包括崇祯帝在内,都知道八旗军打仗厉害,但实际上是体会不到他们有多可怕的。
但现在不一样了,后金军居然绕过了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直扑京师,八旗兵胯下的战马铁蹄震得大地尘土飞扬,这一刻谁还敢高枕无忧,夜夜笙歌?
很多文官犹如无头苍蝇束手无策,只能躲在家中祈祷京师的城防坚固,后金军不善攻城!
八旗铁骑
所以,在众人都把抵御后金的希望寄托于孙承宗、袁崇焕以及各路勤王大军的身上,而这位名叫金声的翰林院庶吉士,竟然敢站出来自荐练兵,还要出城杀敌,这在他的很多同僚心里,都不由生出了一丝疑问,这金声是想要出风头,还是真的书生意气?
那么,金声是否是因为书生意气用事,头脑一时热血上涌才站了出来,但在崇祯同意其所求后,心中又后悔了呢?
汪郎告诉你,金声并不是书生意气,也没有后悔自己站出来为君分忧,因为练兵抗金,以御外辱,是他自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举旗反明后,就立下的经邦戡乱的坚定信念!
“经邦戡乱,匪异人任。王文成①本贵胄,生承平时,犹怀沙练步。我何人,敢耽软媛?”②
己巳之变:京师守卫战
金声,字正希,号赤壁,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十月二十八日生于南直隶徽州休宁瓯山村!
他自幼天资聪颖,四岁入私塾,七岁就能作诗,十一岁时中徽州童子试中,得了秀才,有了功名,并在当年随经商的父亲到了湖北嘉鱼县,此后长期在嘉鱼生活、求学。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十八岁的金声返回徽州,和鲍氏女子成婚后返回嘉鱼,而此时的他,早就在道德文章领域中闯出了自己的名声。
在徽州,金声的文章在原籍这个号称“东南邹鲁”之地,深受当地的大儒、士人们推崇,他们认为“新安山水之秀,间钟一人,若不腾空去者,吾当剜其双目”③。
什么意思?就是说,徽州本身就是科举重府,读书是很厉害的,但是金声要返回徽州原籍参加科举,高中者只能是他,如果不是的话,这帮大儒发誓要挖去考官的眼睛,因为眼瞎了才发现不了这么优秀的人。
而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时任湖广提学副使,并创办了江汉书院的杭州钱塘县大儒葛寅亮,对他的评价是“嘉有士若此,科名足道哉”④。
什么意思?就是说,嘉鱼县有金声这样的读书人,科举算什么,嘉鱼人根本不需要通过科举来证明自己(插一句,金声在科举场上中进士,是算嘉鱼县名额的,但古代有借籍一说,也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高考移民,故而也可算是徽州籍进士,而且他的后半生是在徽州度过的,所以二者并不冲突,嘉鱼县的朋友不要和我吵,大笑)。
徽州
但是,善作八股文章的金声,却不是一个只会“之乎者也”的书呆子,相反,他对当时大明权贵的心态,尤其大明官场上的不良习气,了如指掌!
“夫终日读圣贤之书,不知所学之何事。一朝享君父之禄, 莫识此恩所从出。朝廷不辞贱,所欲则唾手而得,得且有名;军旅不辟难,所惮则掉臂而行,行亦有辞。过则归己,实或负戾,而强说人以无罪;功则称君,非有诚节,而敢贪天为己力。大率近时之沿习,未保今者之悉去。”---《廷试策》
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才对得起朝廷的栽培;然而,当下的官场习气,却早已把“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抛却脑后,只在意自己的清名,溜须拍马成为立足官场的根本,如此,怎么能够为君分忧,为国解难?
文臣一旦失去了造福百姓的初心,武将一旦失去了保家卫国的壮志,这样的官场,即使君王再善于纳谏,也无法真正实现大明中兴。
故而,要想拯救大明官场的风气败坏,拯救大明的未来,吏治才是根本!
明朝官员
吏治虽是根本,但也不能忽视民生艰辛,也不能落下对社会风气的整顿。
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同时,如果任由不良的社会风气占据大明社会的主流,将会导致大明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堕落,这样,也不利于明君中兴天下。
“臣来田间而有见也,赋豪民之田,莫不什五;贷富室之息,率尽倍称。而督农陇畔,非有田畯;追客蓬门;但闻胥吏。又其甚而椎埋啸聚之杰,正不尽出于饥寒。臣入都门而有见也,趋竭报谢之节日,顿长安之骑传空引满之欢;澷劳庖宰之治,至于息偃在床多对妻妾及其出入,风议半为恩仇。推其故,而丛脞庋阁之事反不尽繇。”---《廷试策》
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是什么?以天下为己任!
故而,无论是继续发扬由两宋传承下来的程朱理学,还是推崇和传播在自己的社会环境下催生的王学(王阳明心学),都标志着明朝文治大兴。
文治大兴之下,有理想有抱负的明朝官员,自然也就把宋代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社会责任!
孔子的儒学是大明社会道德的根本
正因为如此,明朝才诞生了一批批名声显赫的名臣、谏官,如:方孝孺、解缙、杨士奇、于谦、商洛、王恕、李东阳、夏言、高拱、张居正、海瑞、袁可立、孙承宗、杨涟等等,莫不如是!
金声虽然不是谏臣,在大明官场上也不算是很有名的人物,但他毕竟是在大明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文人,受时代的影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并不弱于自己的前辈,同辈!
可以说,金声虽然擅长八股文,但他并没有因此被束缚,反而思维敏锐,目光如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大明时局糜烂,朝政腐败的根本,并指出朝廷解决眼前困局的着手点!
金声虽然高中进士,但他对官场上的不良习气并没有选择同流合污,反而更严于律己,对国家局势、社会民情,始终保持着极高的敏感度。
在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大声疾呼,这正是封建士大夫的良心所在!
“『国家养士,莫大乎此!士人向学,莫盛乎此!吾所志何学?敢同儿戏?』故每得一题,必究极其归,发人所未发。”---《金正希先生年谱》
故此,心中怀有经邦大略,脑中谋划戡乱远图,以家国天下之太平为己任的金声,见彼时朝中一众文武敢站出来为君解忧,为国解难,为民安生者寥寥无几,才会毅然挺身而出,试图以一己之力救国于危难之时!
大明军队
那么,金声的同僚们除了少许人奔走城中做着抗金的准备工作外,其他人除了向老天祈祷后金军不善攻城外,还在做什么呢?党争!
起因,源自崇祯元年十一月初三,吏部会推内阁增补人员名单中,东林的钱谦益在榜,而和阉党有外围关联的温体仁,对入阁志在必得的周延儒都不在榜单之中,为此,以温为主,以周为辅,二人联手对钱谦益发难。
由此,也拉开了崇祯朝的党争序幕!
“体仁以告讦见知于上,结党之说深启圣疑,攻者愈力,而圣疑愈坚矣。”---《烈皇小识》
党争的进一步加深,是阉党清算的不彻底。
崇祯二年正月,崇祯帝开始清算阉党;四月,钦定需要清算的阉党名单。
但崇祯帝为了减少因为清算阉党所带来的朝堂震荡,他并没有扩大范围,只是抓大放小,对天启朝臭名远扬的阉党核心成员进行处决,非核心成员或外围不予追究,以至于很多阉党成员混入朝中,伺机对东林进行报复。
而报复的契机,就是抓住袁崇焕有无勾结后金为入手点,对钱龙锡发起政治攻击,意图替阉党翻案。
“当袁崇焕之狱起,攻东林之党,欲陷钱龙锡以编织时贤,周温⑤实主之。”---《幸存录.门户杂志》
参与党争的文官们,只顾自己政治利益的得失,对后金军兵临城下也不管不顾。
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们,只在意自身处于朝堂上的位置,至于抵御后金,有守城京营,有勤王边军,他们除了祈祷,还是祈祷!
崇祯帝的影视剧照
对于当时朝堂大部分同僚的不作为,金声是难以接受的。
这位科场上的小辈,朝堂上的晚辈,在拯救万民于水火的责任感下,只知为君尽忠,为民安命,对于朝中大佬之间的政治斗争不屑一顾,既然你们不动,那我来!
抱着一颗必死之心,金声就是在这样的朝堂派系争端下,毅然走向了京师城外的抗金战场,挥舞着手中的长剑,抒写一腔热血!
壮哉,金声!
注:
①这里的“王文成”,汪郎理解为是王阳明,“文成”是王阳明的谥号,明代习惯用人的籍贯、官职、谥号等加上姓来称呼对方;这里的“贵胄”,是因为王阳明生前平宁王叛乱,封伯爵,死后赐侯爵,他的心学对明末儒家弟子影响很大。
② ③④高原《文学家、思想家金声研究》
⑤周温:周延儒、温体仁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明朝军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