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文化共享芳华(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文化)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2022年暑期大学生“我是宣讲员——传承红色文化排头兵”团队社会实践活动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1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百年坎坷,风雪霜剑。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文化。

这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来到汕头,走近汕头濠江区文化中心,汕头历史博物馆,汕头金平区的红色交通线站——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中战旧址,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通过参观、寻访,探寻红色脉络,找寻红色传承精神,深入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

8月12日上午,队员怀揣着对红色文化的敬畏,走近汕头濠江区文化中心,瞭望百年前照亮汕头海域的光线——表角灯塔。表角灯塔穿越历史沧桑,已然成为汕头的标志性建筑,这个坐落于广澳社区东北缘的古老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曾在战火中被炸毁,1944年被日军所占,1945年由国民党政府接管。1947年灯塔修建后重新使用,195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管理。表角灯塔在原址重建,现在的灯塔塔身为白色圆形混凝土塔,塔身高15.6米。

传承红色文化共享芳华(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文化)(1)

传承红色文化共享芳华(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文化)(2)

日军侵略中国期间,在中国犯下罄竹难书的恶行。当年,表角灯塔的管理员伊萨克·戈拉克因不满日军侵略者的暴行,向中国抗日武装组织提供日军船舶进出港的情报,为抗日斗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1943年,伊萨克·戈拉克不幸被抓,他被日军严刑拷打,十个指头的指甲被活生生剥掉,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才被释放。队员们聆听与灯塔相关的尘封的历史故事,学习革命先驱的艰苦奋斗的卓越精神。

灯塔见证了历史,记录了历史。仰望碧海蓝天,海浪低吟浅唱,汕头这片无尽海域依然波澜壮阔,迎接温煦的海风。聆听百年历史,先辈们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将红色革命的星星之火燎原。

8月12日下午,队员参观了汕头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的四楼,记录了关于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故事。一批于抗战胜利前后因不满国民党统治而重归海外的潮侨,因为爱国情怀的号召,陆续返回家乡,加入人民队伍,举起保家卫国的旗帜。

传承红色文化共享芳华(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文化)(3)

由汕头青年抗日游击队、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九旅游击队、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发展而成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简称韩江纵队)的成员,在“双十协定”后逃往海外,此期接通知回国参战。1948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在凤凰山区成立第四支队,建立根据地。抗战期间,一大批潮侨到达革命根据地延安,投身在革命的道路上,一个个烈士振聋发聩,他们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唱出属于时代的绝响。

传承红色文化共享芳华(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文化)(4)

在汕头金平区的红色交通线站——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中战旧址,队员们参观学习了红色交通精神。1930年10月,中央交通局副局长陈刚奉命到汕头建设秘密交通站。 他选定了汕头市最繁华热闹的“小公园”街区的镇邦街7号开设上海中法药房分号,以药房为掩护建立直属中央交通局的秘密交通站。从此,中央苏区很多急需的药品,从上海、香港运到这里,再秘密地输送到苏区。

传承红色文化共享芳华(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文化)(5)

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瑞金,这条长达数千里的水陆地下交通线,更是在1933 年初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前后,成为通往中央苏区的唯一交通线。为保持上海中共中央机关与中央苏区的联络,周恩来同志亲自部署,开辟了上海至瑞金中央苏区的秘密地下交通线,这条秘密的交通线历时长、从未被敌人破坏、始终保持安全畅通,而成为中共隐蔽战线的成功典范之一。

传承红色文化共享芳华(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文化)(6)

至1934年秋,经这条交通线安全进入中央苏区的有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杨尚昆、叶剑英、刘伯承、项英、任弼时、何叔衡、陈云、肖劲光、李富春、李克农、张爱萍、林伯渠等中国革命彪炳史册的党政军领导干部,输送食盐、布匹、药物以及电讯、印刷、军械器材等物资近300吨。

传承红色文化共享芳华(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文化)(7)

阅读这段历史,队员们不禁被带入到当时的场景中。这里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安全教育基地。很多市民会自发来参观,还有不少单位、学校都会组织党员,员工和学生来这里进行党史学习和红色教育。队员们跟随党员组织到红色交通站旧址参观学习,跟随他们的步伐倾听着讲解员介绍这座交通站旧址,浓厚的红色文化精神,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里面历史故事的盛宴。

传承红色文化共享芳华(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文化)(8)

走访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时,陈列馆内正在展出的内容主题为《从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全面开放的启示》,汕头从1860年的被动开埠到主动开放,到现阶段经历的新时代的全面开放,这个过程中,汕头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传承红色文化共享芳华(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文化)(9)

开埠文化陈列馆第一楼主要展出的是汕头1860年开埠后的情况;第二楼主要讲述的是辛亥革命之后汕头城市发展;第三楼则围绕改革开放之后汕头的发展情况展开分享。墙壁上,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讲述了一段段不能被忘却的历史。

1860年开埠前,汕头港成为全国华工出境最为集中的港口,令西方列强垂涎不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增开潮州(汕头)等地为对外通商口岸。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新兴的无产阶级左翼文化运动大潮中,杜国庠、柯柏年、洪灵菲、戴平万、冯铿、梅益、许涤新等一批潮汕籍左翼文化人士,在故土开展进步活动之后,奔向上海,投身革命洪流,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和时代的先锋者、弄潮儿。

鉴往知来,笃志奋发。赓续精神血脉,探寻红色文化的过程中,队员们感受到祖国建设从战火走向和平,从贫穷走向昌盛的不易。时代各有不同,奋斗一脉相承。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一次又一次的爱国运动,一次又一次直击心灵的高声呐喊,即便是穿越百年,如空谷足音般,荡气回肠。他们用自己命运的绝响,唤醒沉睡中的中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共产党一次次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通过这次探寻活动,更加坚定了队员们的理想信念,坚定他们的毅力,增强他们为祖国繁荣而奋斗的力量,延续伟人的赓续精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