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最著名特产(邹城往事之卫生篇)

在九十年代,邹城流行一段话:“给虱子结扎,给跳蚤上环,火补安全套,专修火车内外胎”,用以“形容”一个人技术好。这已经不是高手在民间了,能创作出这样的语言,简直就是大师。

其实,虱子和跳蚤,在八零年代中后期就逐渐绝迹了,到了九零年代,基本上没有了。

邹城最著名特产(邹城往事之卫生篇)(1)

吸过血以后的虱子

大致上,有三个原因,第一,衣服(被褥)换得勤了,第二,杀虫剂的应用,第三,洗澡次数增多了。而这些,都归功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记得我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大概八十年代刚开始,家人给我买了一件秋衣,尼龙的那种,晚上关灯后噼哩啪啦直冒火花。穿上后,就舍不得脱下来了,因为冷风再也不会沿着棉袄袖管往里钻了,晚上上床肌肤不再直接接触冷冰冰的被筒了,同样早上起床也不再直接裹更加冰冷的棉袄了。

大概穿在身上有两个月之久,没有脱下来。

那时候,冬天两个月不洗澡很平常,洗脸的时候,也只是顾脸上,耳朵根子,脖子,都不用湿毛巾漉两把。时间久了,脖子上一层乌黑,倒是和棉袄的颜色相映成辉。

再后来,觉得身上很痒,母亲不敢大意,带我去医院看皮肤科。医生让脱下衣服,也就是脱下那层穿上就没有脱下来过的秋衣。。。。。。。。

上面爬满了虱子。。。。。。。。

邹城最著名特产(邹城往事之卫生篇)(2)

没有农药的话这东西恐怕是很难消灭的——跳蚤

人,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习惯,哪怕是“受虐”。

那个时候,在冬季里,如果艳阳高照,又没有风,经常有人坐在太阳底下,脱掉棉袄,光着膀子捉棉袄上的虱子,捉到用大拇指指甲挤死。。。。。。竟然成为当时的一道风景,竟然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爷爷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城里的虱子,一个乡下的虱子,在往城市的道路上相遇了。城里的虱子说:“兄弟,你们农村怎样?我正要去。”乡下的虱子说:“哎!不瞒您说,咬下去都是烂棉花头子。你们城里怎样?好混吗?”城里的虱子说:“城里人一天三遍换衣服,都没有机会下嘴。”两个虱子面面相觑,苦笑着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地方。

看来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了。

八零年代,轻工业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了九零年代,各种服装鞋帽、日常用品竟然也出现了过剩。日常卫生大为改观,虱子、跳蚤,还有蛔虫,基本上消失了。

邹城最著名特产(邹城往事之卫生篇)(3)

尼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