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创新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
田燕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灿烂文明的实证,拓展对中国文明史的认知,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就必须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结合对湖南苗锦的保护传承调查研究,笔者认为亟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创新发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创新发展
田燕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灿烂文明的实证,拓展对中国文明史的认知,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就必须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结合对湖南苗锦的保护传承调查研究,笔者认为亟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
提升非遗的数字化保护认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就是运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传播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将其进行有效转换、复原和再现成数字形态。这对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非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湖南苗锦制作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资源非常丰富。据《管子·小匡》记载,楚“贡丝于周室”,秦汉之后的文献亦不乏对苗锦的记载。现存的湖南苗锦制作技艺,主要遗留在湘西吉首市与泸溪县、古丈县交界的“丹青苗”聚居区,以及与怀化相邻的“花衣苗”“草苗”聚居区。现在,这些地方的“湘西苗锦芭排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由于我国苗族各支系众多,其织锦工艺体现了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其中,湖南苗锦保留了大量的地域原生态文化基因,更加具备数字化保护和利用的潜质与必要。因此,必须加强对苗锦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否则将可能丧失对一些濒危珍稀苗锦的传承与有效利用。
拓展非遗的数字化保护途径
传承和利用好湖南苗锦等非遗宝贵资源,注重建立健全数字化保护途径是关键所在。
注重数字化采集的系统性。通过对苗锦非遗的分布调研,界定了湖南苗锦的传承方式和特点。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采用摄影摄像、图文扫描等现代技术,进行了数字化采集。对其种类和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等予以鉴别论证。真实、系统和全面记录了湖南苗锦的制作技艺。
注重数字化保存的科学性。实现苗锦非遗数字化保存的重点是建立“湖南苗锦文化基因库”,其主要任务是在苗锦信息整理、检索和交流上实现融合创新。对采集到的海量苗锦图片和数据,有效开展数字化加工、存储、传输和信息交换等服务。设计科学的检索和管理方式,对于苗锦非遗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重文化空间保护的整体性。非遗传承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活动,还是当地群众的重要社会活动。采取“复原复织”数字化保护研究手段,模拟其原生态环境,从整体文化空间上进行综合研究,有利于苗锦等非遗得到最佳保护与传承。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展示湖湘非遗制作工艺,拓展文化交流。
在开发利用中进行数字化保护
让苗锦等非遗珍稀资源真正体现自身文化和经济价值,是在开发利用中实现数字化保护的落脚点。
抓好人才培养,建立苗锦等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制度。湖南苗锦因发现晚,缺乏传承人带动,导致发展缓慢。需要加快人才培养,切实建立苗锦非遗传承人制度,加强抢救性发掘。同时,提倡职业院校与苗族聚居区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和帮扶,可开设苗锦非遗传承培训和转化应用课程,大力培养苗锦传统工艺设计、制作和开发等专业人才。
纳入乡村振兴计划,努力打造苗锦等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品牌。要高度重视苗锦非遗名优特资源开发利用,把打造“苗锦非遗”品牌纳入当地乡村振兴计划,着力实施“云上苗锦非遗工程”。积极开展苗锦非遗文创产品研发实践,目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织锦朝霞”文创团队开发的“织锦鞋”已获得全国数字艺术大赛二等奖,并建立了“织锦朝霞”苗锦非遗高端定制数字化服务平台。
建立电商平台,着力扶持苗锦等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特色产业。通过电商,可以实现苗寨好物与海内外市场“一线牵”。要尽快建立“苗锦非遗电商平台”,让其“撩开神秘面纱”,走向市场,使之形成“织锦 传承 数字化 发掘 电商 服务”的苗锦非遗开发利用全产业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和扶持苗族女性多参与苗锦非遗传承和开发,以扩大就地就业和增收。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濒危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以湖南苗锦制作技艺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2DY28)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