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完整版曾姓(百家姓合江人曾玙)

百家姓完整版曾姓(百家姓合江人曾玙)(1)

曾氏御赐字辈。

明朝有个心学集大成者叫王阳明(王守仁),他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造反,王阳明奉命平叛,其中一支前往驰援的部队,首领是江西建昌府知府、四川合江人曾玙。

曾玙为平叛立下大功,因佞臣作梗却有功无赏甚至被罢官。回到家乡后,他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田园生活,与状元杨升庵交往密切,关系甚笃。泸县玉蟾山的石刻“金鳌峰”3个大字,就是曾玙写的。

少时聪颖过人 七岁能吟诗作对

曾玙(1480-1558年),字东石,号少岷,又号岷野。明成化16年(1480年)三月生于泸州合江。正德2年(1507年)在川中举。次年28岁中进士,授户部江西主事,后升任郎中。说起曾玙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

明洪武2年(1369年),赣南有个叫曾河西的人,和乡邻们拼船搭伙,沿长江逆水而上,几经周折,来到四川泸州玉蟾山匡家寺一个叫大塘(今泸县方洞镇牌坊村)的地方。曾河西在大塘坝上砍竹伐木,割草和泥,搭起一座茅屋,安下家来。经乡邻撮合,曾河西与一个姓张的姑娘结为夫妻。

曾河西的四世孙曾思虎,才华横溢,德行很高。他讨厌官场的污浊,隐居不愿做官,被称为处士。曾思虎的儿子曾海宽,饱读五经史籍,博学而笃志。因大塘乡里杂繁差役多,在曾思虎的支持下,曾海宽遂携全家迁到合江笔架山麓,设馆教学,养家糊口。

一次梦中,曾海宽梦见异人送他两块美玉。曾海宽就以美玉之意,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曾璠、曾玙。曾璠比曾玙大3岁,身体强健,是武进士,当过锦衣卫。

曾玙少时聪颖过人,7岁能吟诗作对。一天,太阳光透过茅屋竹编的墙壁,散射在屋里。曾海宽问曾玙,这像什幺?曾玙说,像野马丈虹。曾海宽吟出一句上联:“明透屋山光似玉。”曾玙立即回对说:“影浮书案气如龙。”对得如此精妙,曾海宽连连称奇。

万历进士、章丘博学名士董复亨后来听说此事后,惊叹地说:“王文成(王阳明)十一岁赋金山寺诗,有‘打破维扬水底天,玉箫吹彻洞龙眠’之句。杨用修(杨升庵)十二岁拟贾谊《过秦论》,亦脍炙士大夫口,后两公果以文章功业。而先生七岁时,见隙光即呼为‘野马丈虹’……名世之士,相出而撑持宇宙,未有不根于夙慧尔。”

曾玙14岁时,参加补博士弟子(秀才)考试,每次考试成绩都在优等行列。成年后,曾玙受威茂兵宪王恩邀请,赴省城成都督学。曾玙闲时游览了岷山、青城山诸山,感慨万千。就把家乡合江的安乐山改名为少岷山,自号少岷,以喻其弘毅之志。

安乐山就是现在的笔架山(因山似笔架而得名),合江县城现在还有不少以“少岷”命名的街道、单位机构等。

募招义兵平叛 有功无赏被罢官

正德2年(1507年),曾玙赴成都参加乡试,以第五名的成绩中举。第二年,登吕柟榜进士,被授于户部江西司主事的职务。他在任上认真工作,榷税清源,不逢迎主政太监刘瑾,以廉明著称。

曾玙还向户部尚书提出了8项治政建议:“革皇庄,裁冗费,禁滥支,减厩马,清盐法,停钞法,明征纳,禁使用蠲门税、重漕政。”户部尚书对曾玙的建议很是赞同,但因其逝世而未能实施。

当时正是刘瑾当政,在朝缙绅,趋者如市,奉觞上寿,唯恐不及。曾玙事事正道直行,甚至提出如此8项治政建议,很明显就是与刘瑾之流作对,导致了对方的报复和迫害。不久,曾玙被外放到江西建昌府任知府(府治在今江西南城县)。

在4年的任上,曾玙秉公执法,严格执行政策,照顾下属,体察民情,在乡镇建学校,建昌府建书院,对当地的儒生学子进行考试指导。一时之间,建昌文风盛行,培养出一批知名的文人志士。直到多年以后的清朝,建昌的文风还相当盛行。

此外,曾玙对建昌两芙蓉山不合礼仪设置的祠庙、邪祠,毫不手软地加以清理。然后按礼仪配祀伍子胥、岳飞及当地乡贤,使建昌的社会风气变得好起来。

曾玙在建昌任职期间,正好碰上宁王朱宸濠谋反。正德14年(1519年),朱宸濠在南昌以其祝寿之名,要挟诸官与其一道谋反。曾玙闻讯后,镇定自如,募招了一支义兵,星夜兼程赶赴吉安,加入巡抚王阳明集结的平叛大军,接受调遣。

他向王阳明提出会剿叛军的7条计策,合兵火攻,皆被采纳。同时,曾玙受命带兵夺回被叛军占据的南康府城(今江西星子县),歼灭贼首等480多人。又会同广信知府周朝佐,歼敌330多人。随后,朱宸濠被捕获。经过各府州县的同心协力,前后用了35天,终于平息了朱宸濠的叛乱。

对此次平叛之役的胜利,曾玙以《平濠凯歌》为题,酣畅淋漓地记述了事件的经过。《平濠凯歌》中写道:“于九郡(吉、赣、袁、临、瑞、抚、建、饶、广九府)兮列侯,矻砥柱兮中流;遭凶孽兮作难,奋精忠兮陈壮犹。从大将兮讨叛,羞观望兮逗遛;惟师贞兮获吉,匪籍力兮遐陬;愿长虑兮远御,侔皇统兮成周。”

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曾玙忠于职守、临危不乱的精神,更体现了一个文人敢于提兵参战、精忠报国的无畏气概。

对平叛立功的诸位将士,按理应该嘉奖封赐才对。但曾玙在建昌任职期间对各路上司妄想豪夺土地的要求给予了严词拒绝,所以,在佞臣的陷害下,曾玙不仅有功无赏,反而在平定宁王之叛的第二年被罢官,从江西两袖清风回归故里四川合江,时年40岁。

直到后来嘉靖皇帝继位,才封曾玙为中宪大夫,以奖励他平定叛乱的功绩。如今,在江西星子县秀峰境内李璟读书台下,王阳明手书的《记功碑》石刻上,有曾玙的名字。

怡情山水著书 与杨慎交往密切

曾玙回到家乡,曾海宽劝他看淡功名利禄,叫他把家从合江迁到泸州城东郊高坝龙船坵山(今高坝曾山)。曾玙购置了数间茅屋,置田购地,耕读教子,著书立述,怡情山水,啸傲林泉,会师访友,谈诗论画,潇洒有致,潇洒度过辞官后的30多年大好时光。

随着儿女的增加,曾玙又在金井铺(今泸州龙马潭鱼塘镇)、特凌(今特兴镇)修房造屋,直到明末毁于战火。子孙四处逃散,有的裔孙直到清康熙年间后才回故乡,另辟兴家之地,如永川曾岩、雨坛曾场、弥陀杨湾及白马滩、江阳茜草、纳溪利合等地。

迁居泸州城后,曾思虎和曾海宽在金井铺先后去世,曾玙等把他们安葬在金井铺右边香薷丛生的石榻旁,在墓后栽了5棵松树。到清朝时,有两棵松树死去,只剩下3棵高大挺拔的松树。鱼塘镇现在上了年纪的人都还记得,当地还有“三颗松”这个地名。

在故乡的日子里,凡地方院、司、道、府的庆吊、启札、碑文、序纪、匾额等,曾玙是有求必应。他更钟意经史,着有《圣学会通》《河图洛书解》《春王正月考》《历代史评论》《心学论》《乐律论》《数学论》《召和録》等书籍;他编修的《川东志》,精核有体,行文高峻畅达。

曾玙去世后,他的文章大多散佚不存。原因是,泸州在天启元年(1621年)遭遇古蔺奢崇明父子之乱,后人只录得百之一二,取名《拾存稿》,由他的小儿子曾士彦重刻付梓。目前,该书孤本保存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国内不复存在。后在崇祯年间又遇张献忠之乱,家人四处失散,家乘被毁,书籍尽失。

曾玙归乡后,他和状元杨升庵(杨慎)等人的交往密切,互为诗友,留下诸多佳话。

杨升庵因抗议朱厚照不合朝制的大礼,触犯皇怒,被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县)。他在来往于老家新都和云南保山之间的10多年里,十分敬重曾玙,只要经过泸州,都要待上十天半个月,与曾玙尽兴赓和,联诗韵之谊,倘佯于泸州山水之中。

在曾玙七十大寿时,杨升庵写了《岷山高寿曾玙》一文,盛赞曾玙的诗赋词可承启汉代司马相如、王褒,唐代李太白、陈子昂,宋代三苏等名家,以及他高风亮节的品行。曾玙与杨升庵交情甚笃,多见在词翰诗赋中。现存杨升庵的文集记载,他与曾玙的唱和之作,就有20多首。

曾玙博通坟典,学胆才优,善诗赋、工楷书。他曾在泸州城樵楼(今钟鼓楼)竖碑写的“大观台”3字,特凌桥(今特兴镇德龙桥)记述孝女事迹的碑记,合江笔架山原演武厅上“观兵亭”3字等,现在都不可见了。唯一能看到的,是在泸县玉蟾山的石刻“金鳌峰”3个类颜体楷书大字。

“金鳌峰”3字,长期以来都被误认为是杨升庵所书。其实,“金鳌峰”是曾玙在嘉靖18年(1539年)二月游金鳌峰时题写的。这个史实,可以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珍藏的《拾存稿》卷三里查到。

在《拾存稿》卷三里,曾玙有两篇文章记录了在嘉靖18年二月初一日随泸叙兵备佥事薛畏斋游玉蟾山金鳌峰的过程,一是《游金鳌峰记》,另一为《龙巖听泉记》。曾玙在《游金鳌峰记》里说,薛畏斋赋《金鳌行》,他“予和之,选贞石(坚硬之石),书‘金鳌峰’三大字。”

严格教育子侄 后人大多有出息

曾玙有6个儿子:曾士弘、曾士科、曾士登、曾士宗、曾士林、曾士彦。除曾士宗、曾士林为郡学生外,其余4人都有进士及第等功名。

曾玙对子侄教育严格,希望他们今后自强自立,不要做庸人。嘉靖10年(1531年)秋,四川省里乡试前一天,他赋诗鼓励即将在成都应试的子侄们说:“明日秋闱第一场,英雄海内总轩昂。胡为尔辈偏多疾,只是凡庸不自强。”子侄们果然不负期望,曾士弘中省试亚魁、侄孙曾震同科第四,曾玙欣喜若狂。

曾士彦在万历二年考取进士,初授福建瓯宁知县,刑清政简,爱民如子,囊无余金。后历任吏部稽勋司郎中、浙江右参政、山东右参政、河南右布政使。

万历20年,自行辞官回老家,9年后去世。石碑上镌刻有“天官里”(当时称吏部官员为天官)3个大字,是时任四川巡抚李化龙所书。至今当地仍叫天官里,曾士彦的墓也被称为天官坟。

曾玙和曾璠共有13个儿子,分别有进士、贡生、举人、庠生等功名,这都得益于曾玙为宗族设办教馆,塾课子弟的结果。当时江阳有“曾氏子弟优者为龙,劣者亦不失为虎矣”的说法。

魏晋时期 曾姓进入四川

曾子因“孝”著称,被历代王朝尊为宗圣,声名显赫,家族昌盛。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曾姓大量进入南方,有几支迁居蜀郡,这是曾姓进入四川的最早记录。如今,四川已成为曾姓的一个大省,这与曾姓人多次迁徙入川是分不开的。

明朝后,全国曾姓分为东宗和南宗两大支系。四川曾子文化研究会(筹)说,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迁入四川的曾姓后代,都是南宗支系,还没有发现直接来自东宗的后裔。

明清时期 曾姓分为东宗南宗

明嘉靖12年(1533年),曾姓人的山东祖庙墓没有曾姓奉祀,曾姓第37代曾庆的长子曾伟的嫡孙曾潮瑶住在湖南宁乡,曾潮瑶不愿北归,朝廷将曾庆次子曾骈的长子曾耀嫡孙曾质粹,以小宗祧大宗的身份,诏袭嫡嗣,东归守墓。为解决曾姓大宗的名分问题,清嘉庆年间,朝廷在湖南长沙为曾皙(曾参父亲)建莱芜侯庙,由曾伟长房后裔请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在南方分承宗祀。从此,在山东奉祀宗圣庙墓的曾姓世系叫东宗,在南方奉祀曾皙的曾姓长支世系叫南宗。

曾姓迁川,始自魏晋时期曾子第23派裔孙曾曜。明朝以前迁入四川的支系,现在已无从考证。曾姓大规模入川有两次:一是元末明初,二是明末清初,以明末清初人数最多、规模最大。

四川曾姓 大多出自三大房系

西汉末,曾子第15派嫡裔曾据,因功被加封关内侯。由于不愿意在王莽的新朝为官,曾据携全族南迁到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境内),形成南方以庐陵为中心的曾姓第二发祥地。

曾据有两个儿子曾阐、曾玚。曾阐生曾植,曾植生曾璜,曾璜生曾兴,曾兴生曾丞,曾丞生了3个儿子:曾珪、曾旧、曾略。3人的后裔繁衍旺盛,他们所在的支系,成为曾姓人习惯所称的“老三房”。全国各地的曾姓人,基本上都接续在“老三房”的名下。

曾珪生了5个儿子:曾宽、曾绰、曾丰、曾晖、曾隐,5人又分衍为5个房系。曾宽和曾绰的后裔,都有迁徙到四川成都、达州、遂宁、泸州、内江、自贡、宜宾、德阳等地的记录。曾旧的后裔,也有迁徙到四川成都、内江、自贡、泸州、乐山等地的记录。

曾略的后裔中,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四川成都、蓬溪、泸县、合江等地,有曾略后裔迁徙的记录。

四川曾姓的曾珪、曾旧、曾略三大房系后裔,有在明朝前期由湖广迁徙来川的,也有明末清初由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入川的。

大房曾珪 后裔入川规模最大

明清时期,曾宽后裔、曾子第55派曾子集的长子曾芝,后裔的多个支系分别从湖北麻城、湖南邵阳、武冈迁入四川,分散居住在金堂、青白江、遂宁、泸州江阳、泸州龙马潭、达州、宜宾、宣汉等地。这些曾姓支系大多以曾姓统一的字辈为后代取名,但也有在入川后另行排字辈的。

曾子第55派曾子恒的裔孙中,有几支在清嘉庆间由湖南隆回进入四川,居住在宜宾、什邡、隆昌、富顺、资中等地。

曾子第40派曾崇德的长子曾澄修的三儿子曾中行后裔支系,清康熙年间,从湖南武岗先迁到宁乡,然后进入四川,住在中江,再迁到金堂、青白江、都江堰一带。落业这些地方的曾姓支系,大多从祖籍地经重庆进入四川,再沿沱江逆水而上,到达定居地。

曾崇德的四儿子曾从修的后裔,与曾国藩在湖南衡阳的先祖曾霸是同宗的一支族人。清康熙年间,从湖南湘乡进入四川,定居在合江大漕支毛溪背(今属合江先滩镇)。

曾绰后裔、曾子第46派曾泰谕长子曾延强的后裔中,曾如贤在清康熙年间,到四川经商,从湖南新化迁居到泸州宜民乡龙眼井(今泸州江阳区通滩镇境内),这一支系后来又有分迁到江安、宜宾县的。另外,曾延强的后裔还有数支迁到成都、德阳、乐至、内江、纳溪、江阳、平昌等地。

曾泰谕的次子曾延福的后裔,清康熙年间,从湖南武冈入川,落业简阳,后来又迁到金堂、青白江等地。另有几支迁到安岳、乐至、江安、南溪、纳溪等地。

曾泰谕的三儿子曾延寿的后裔,清康熙年间,最初从湖南迁入贵州,又从贵州迁到安岳,最后迁到富顺定居。

曾绰后裔曾泰诚的后代,有一支在雍正元年迁入三台。另一支在雍正末年,从湖南湘乡入川住在阆中,又迁到平昌落业。还有一支迁居仪陇。

二房曾旧 金堂青白江人最多

按各地保存的曾姓旧谱记载,曾旧后裔、曾子第57派曾志诚,从江西吉水拖螺冈迁徙到福建汀州。南宋后期,为躲避元兵扰袭,又举族迁到广东长乐(今广东五华),曾志诚成为广东长乐曾姓的始祖。

曾志诚的儿子曾广新、曾广渊等的后裔,先后在清初入川,散居在川西、川东(今重庆境内)、川南等地。成都、金堂、新都、广汉、隆昌、富顺、泸县、犍为等地的曾姓人,大多为曾广新、曾广渊的后裔。

曾旧后裔、曾子第74派裔孙曾宪良、曾宪让,清康熙中叶时,从广东惠州府长乐迁到今金堂和青白江一带定居。清光绪《金堂县乡土志·氏族》中记载:“金堂曾氏,人丁最众,均系宗圣公后裔。康熙时自闽、粤、陕、楚诸省迁来,而粤省籍尤多,治城内建有曾氏宗祠五所,其子孙之登科出仕者颇不乏人。”如今,曾姓仍是金堂、青白江的大姓之一。

金堂曾姓入川的各支系始祖,都讲究建祠堂、寨子、庙子。如曾群朗、曾出朗、曾升朗就是金邑三省祠三大房的始祖。1949年以前,每年春分这天,金堂曾姓除在就近的三省祠聚会、进行省身念祖外,年长者还要到位于成都纱帽街的三省祠进行省身念祖活动。金堂比较出名的曾家庙,有栖贤和五凤两处。

金堂驰名的曾家寨,由曾子第77派孙曾秀清创立。经几代人陆续修建完善,形成了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筑工精致的建筑群。抗战时期的1939年,山西太谷铭贤学校辗转入川,苦无校址。经曾姓族人商议动员,曾姓腾出如今姚渡的3个寨子给铭贤学校办小学、初中、高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清乾隆年间,曾旧后裔、曾中彦的长子曾美的长房裔孙支系,从福建南靖入川,先落业合州(今重庆合川),后代又迁徙到德阳,有一房人定居在新都。

曾美的次房裔孙支系,雍正年间,从广东程乡入川,散居在隆昌、富顺、叙永等地。

三房曾略 后裔定居川北川南

曾略的第6代裔孙曾洪立的次子曾延构,后裔中有支系在清代入川,定居在蓬溪。

曾洪立的三儿子曾延铎,后裔由湖南邵东入川,分为数支住在蓬溪、合江等地。

曾延铎嫡孙曾致尧的五儿子曾易知,后裔在乾隆年间,从广东入川后,定居在泸县立石汪坝一带。

/抽奖活动/

扫码关注 热线参与

读四川百家姓 期期有奖

百家姓完整版曾姓(百家姓合江人曾玙)(2)

本报联合“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技术开发公司·家谱酒”,在“四川百家姓”栏目开展抽奖活动。本期抽奖活动继续进行,奖品丰厚,只要参与,就有奖品。

第一种方式是扫码有奖,用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添加关注,按照提示,即可参与抽奖。第二种方式是拨打本报热线028-96111参与抽奖。

一等奖8名,其中扫码有奖6名,热线抽奖2名,奖品为市值599元/瓶的本家姓氏家谱酒(如胡先生中奖,奖品为胡氏家谱酒,下同)。二等奖12名,奖品为市值299元/瓶的本家姓氏家谱酒。三等奖30名,奖品为家谱姓氏名酒微店优惠券200元。参与奖,只要扫码或热线互动100%中奖,奖品为家谱姓氏名酒微店优惠券100元。本期抽奖活动截止2015年5月27日晚上12点。

上期一等奖中奖名单:曾先生153**** 5256、陈先生132****1858、胡先生136**** 8178、华先生139****7465、江先生151**** 8822、李先生189****5659、刘先生158**** 6581、罗先生187****5533。。

实物奖品由工作人员短信通知,快递送达(邮费请自理),其余奖项通过微信公众号兑取。

/读者互动/

关注微信号看更多姓氏文章

百家姓完整版曾姓(百家姓合江人曾玙)(3)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详细报道了王、(铁改)余、萧、潘、傅、刘、孔、廖、邓、李、易、冯、白、罗、贺、谢、滕、方、吴、汪、杨、郑、唐、周姓等,正在报道曾姓。

读者如想查看此前的报道,一是可通过华西都市报电子版(网址www.wccdaily.com.cn)查询,二是订阅微信公众号“四川百家姓”(scbaijiaxing)。因报纸版面容量有限,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比报纸文章更详尽、更丰富。微信上推送的姓氏,是根据报纸报道的进度陆续推送的,正在不断完善和丰富内容。读者要想获取某个姓氏的文章,只需发送姓氏即可。如想查看“王姓”文章,只需发送“王”(不含引号)即可。

如果您的家族有鲜为人知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如果您想把对姓氏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出来,如果您想得知自己所在姓氏的根源和故事,如果您想寻找在川宗亲家族,欢迎拨打华西都市报新闻热线028-96111。

/下期精彩预告/

巫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主要以职业和官职衍化为姓。诞生在北方的巫姓,却大量发展在南方,使得南方的巫姓人口大大超过北方,这是为什么?四川的巫姓人,又是什么时候进入四川的?请关注下期四川巫姓特别报道。

/特别致谢/

本期曾姓的现场采访和资料提供,得到了四川曾子文化研究会(筹)的大力支持。本版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黄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