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真实史(汉末三国历史上不为人知的)

#古史传奇#

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未必尽然。史海滔滔,千人千面。

人又说,历史总被胜利者书写。也不一定。败者亦有史书史料传世。

有一点是公认的,历史是客观近乎残酷。

但向以功过成败论英雄的大众认知,给无数人贴上了先入为主或者断章取义的标签,又由此出发主观的评判历史人物处事的动机与生平结局。

其实,历史上的人物其实与我们现代的人一样,也会有水逆、也会有聪明反被聪明误,也会有各种不得已的时候。生存是人类的本能,本次就为大家盘点汉末三国历史上的“不得已”。

汉末三国真实史(汉末三国历史上不为人知的)(1)


一、三国智者贾诩的不得已

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桌游三国杀中,每个人物技能都是有由来的,而贾诩的技能有一个叫做“乱武”。出处是因为董卓死后,贾诩鼓动凉州军阀反攻长安,以至于造成皇权更加衰落,关内地区军阀混战死伤无数的恶劣结果。

又很巧,贾诩字文和,非常的和平主义者,因此有人就说“假文和,真乱武”,颇有讽刺这位三国智者的意味。

《唐会要》中,评贾诩为魏晋八君子之首

魏晋以贾诩之筹策、贾逵之忠壮、张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顾雍之密重、王浑之器量、刘惔之鉴裁、庾翼之志略,彼八君子者。

但历史上的大多数评价都集中于贾诩筹划、计谋、揣上,等等。智计无双的同时,其私德也屡屡被质疑,自私、格局小、虚伪,等等。

董卓,国之贼,天下所共仇,而诩为之报怨。东京之亡祸,根于此。及辞李傕尚书之命,则以朝廷为解,是欲以虚辞盖实,恶将谁欺邪?

祸乱天下自董卓始。这是很多人公认的事实。但是有没有想过贾诩为什么要跟着董卓干?

贾诩一切不得已的开端,就是出身关西凉州的原罪啊!

生存或者毁灭,这是一个困扰所有人类的难题。而身在边疆的凉州人更是了解生的不易。羌乱连年百年,打空了东汉盛世的国力,也赔上了卿卿性命。朝廷曾几度讨论抛弃凉州,但最后仍以战略缓冲的意义保留了下来。什么叫战略缓冲,就是为汉帝国腹地安危,充当桥头堡炮灰的边疆。

董卓生于斯,贾诩也生于斯。

当时的东汉,多集中在关东的经学士族已经基本垄断了朝廷中的高官实权。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颍川荀氏、江夏黄氏。反观关西曾经汉中李氏(李郃、李固)的确一时风头,基本再无高门权贵。反倒是安定梁氏等外戚势力家族有过不光彩的登台。而北地皇甫氏、武威段氏之流只能在征伐中建功立业成为远离朝堂的权贵军阀。

这一切由董卓打破了。董卓掌权后,大肆启用关系贵族,当时被他重用的有太原王氏(王允,是太原王氏有记载的第一个三公)、扶风士孙氏(士孙瑞,其族上因为太有钱差点被梁冀灭门)、成都赵氏(赵氏兄弟后来都是三公级),都是关西士族。而贾诩、李傕、郭汜,等等,铁铁的凉州家族,董卓都委任的是中郎将、校尉之类的掌握军权的实职。很显然贾诩因为地缘政治而与董卓绑在了一起。

迁都长安后,中央基本被关西士族垄断,随后关西士族为了与关东士族达成和解,在王允牵头下杀掉了董卓。杀就杀吧,王允竟然为了讨好关东士族,竟采取对凉州派系的零容忍政策。

“关东兵是反董卓的义兵,与我们是一伙儿的,现在董卓已死,如果继续让凉州人屯驻在险隘,虽然安抚了凉州兵,但是关东兵将领会疑心我们跟他们不是一路的。”

凉州人太悲催了。先是被朝廷议论弃州并沦为战争区域并排除权利之外,然后又要被关西其他州的人卖给关东人,以换取关东士人对关西士人既得利益的认同。

不得已!

在众人讨论是逃回凉州,还是缴械投降的时候,贾诩站了出来。他此时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想活下去的个体,而是整个悲情的凉州势力!

杀回去!

十万铁骑绕长安,王允殒命宣平楼。

凉州人活下去了,可是这是贾诩要的结果吗?不全是。

没有了领导者董卓,没有了共同敌人王允,凉州军阀终究是一群缺少文化和格局的流氓战犯团伙。

这天胜利者李傕郭汜等人把贾诩叫了来,你在我们中算是有文化的,去当尚书吧。

我不当。贾诩很坚决。

聪明如贾诩,应该早就看穿了李傕想要独揽朝政的意图,也看出了凉州人即将分裂的迹象。与其卷入旋涡,不如远离危险。

此保命计也,何功之有?

事已至此,天下将乱,世无英主,一介谋士又能如何呢?

汉末三国真实史(汉末三国历史上不为人知的)(2)

图源:《三国机密》剧照


二、袁绍为什么不去迎天子?不得已啊!

一提到袁绍,人们总会想到这个人拿着一手好牌结果打坏了。对于三国迷而言,则会不自禁将他与曹操对比,并不自禁地联想荀彧和郭嘉的胜败论。

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所以很多人就给袁绍打了一个标签——“优柔寡断”。

这里得为袁绍抱不平,他可不是一个优容寡断之人。年轻时就养死士,想用死士沙换冠;何进死后带着军队直接杀进宫中;和董卓翻脸,不计后果单骑而出。这些无不说明袁绍不但不是一个优柔之人,甚至是个不折不扣的行动派。

那么他为什么打不过曹操呢?这是一个需要长篇大论的问题。我们本次先不论,仅论一下三国爱好者公认的,袁绍的大失误——不迎天子。

当时趁着李傕郭汜之乱,在贾诩等人的促成下,小军阀们护送汉献帝还于旧都雒阳。但是谁想到,李傕郭汜先后后悔,联合南匈奴一起追捕汉献帝。黄河一战汉中央百官侍从死伤无数,皇帝仓皇逃入安阳等待援军。使臣火速奔走附近诸侯,并州河内郡的张杨,冀州邺城的袁绍,身在兖州的曹操,甚至我猜荆州也有可能收到了救驾消息,从地理位置而言,曹操应该会在袁绍之后收到消息。但是最终,响应汉献帝的只有张杨。

没错。曹操一开始没去。曹操行动的时候,汉献帝已经回到了雒阳,并且董承死守虎牢关一线,曹洪带兵去直接被阻在关外。最后是因为朝廷内部,护驾有功的白波贼(杨奉、韩暹)与凉州小军阀(董承等人)有冲突,才在董昭的策划下,开城引入曹操作为制衡力量。结果引狼入室,白波被驱逐,董承被架空,曹操得了大便宜,在毛玠和荀彧的建议下“奉天子以讨不臣”。

那么袁绍呢?袁绍这边对于迎奉天子的争论是记载于史书的。当时袁绍阵营最重要的谋士沮授如是说:

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郭图等人则反对道:

汉室陵迟,为日久矣 , 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

翻译过来其实很简单,要不要皇帝都无所谓,先壮大自己的实力。

最终袁绍选择了后者。这里有一个地方很奇怪。袁绍入主冀州后,其核心战略指导就是沮授的策略

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

首先合冀州、并州、幽州、青州四州,然后迎天子回洛阳,最后一统天下!

绍喜曰:‘此吾心也。’

也就是说,袁绍是认可挟天子令诸侯的战略的。可他在汉献帝回雒阳时,为什么不迎呢?

笔者觉得,袁绍有其不得已的考虑。

注意沮授用了一个词“州城粗定”!什么意思,就是冀州已经基本安定了。原计划占领四州之地后再西征迎天子,如今一州才刚刚安定,就要把天子迎到冀州邺城吗?

从战略上说,天子东迁属于一个突发事件,对于袁绍集团而言是没有备案的。沮授和袁绍郭图等人的分歧实际是,河北四州与汉献帝孰重孰轻?

在群雄逐鹿的大背景下,暂时放任已经没那么高公信力的皇帝,积聚力量,未必不是取重放轻的上策。

其后,袁绍还有一个不得不考量的问题,那就是“安全”。此时的他三面环敌,四处征伐,如果迎天子无疑是一次大冒险,而且就算成功,邺城未必坚如磐石。

邺城昔日曾是太平道法坛,被卢植带官军攻下来,此地本身就有极端思想,再加上袁绍得冀州的手段并不光彩,先是算计韩馥,还把公孙瓒当枪使,因此城内敌对政治势力应该也存在。另外在冀州混战当中,黑山军曾经偷袭攻陷了邺城!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三月,冀州魏郡袁绍军兵变,交合黑山军占据邺城。

这是袁绍一生难以磨灭的教训。曹操濮阳之耻有夏侯惇,刘备当阳之败有赵云,袁绍邺城之失,若非一个叫陶升的黑山贼叛将将袁绍及州吏们的家属护送出来,估计袁绍得沦为孤家寡人了。

马斯洛需求分析可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是最前置的需求。袁绍不得已,只能放弃了迎奉汉献帝。

汉末三国真实史(汉末三国历史上不为人知的)(3)

图源:《新三国》剧照


三、一代奸雄曹操,不得已对孕妇出手

首先声明一点,绝无为曹操洗白之类的目的,古人无需后人洗白。对于他们,活过了活得精彩,功过后人评说罢了。

曹操被人非议的地方主要是两大点。第一,屠城;第二,欺主。屠城之事古已有之,主流价值观下,这肯定是非道德的行为。那第二个,欺主,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说白了就是曹操挟天子,不守君臣礼法,并且有篡汉之心。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争议,就是曹操到底想不想篡汉。从言论而言,他一直说自己是拥护汉室,若天命在他,也只想当个服侍殷商的周文王。从行为而言,他削弱了很多保皇派的政敌,甚至连老战友荀彧都可以无情翻脸。这太微妙太纠结了。古往今来很多人甚至学者们都在为他的忠奸性争论不休。

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黑点,就是曹操杀掉了怀有汉献帝身孕的董贵妃。

春殿承恩亦枉然,伤哉龙种并时捐。

堂堂帝主难相救,掩面徒看泪涌泉。

针对曹操杀害孕妇这件事,就连比较推崇曹操的张作耀先生在《曹操传》中也采用了质疑的口吻,认为这个事儿做得太绝太狠了。

但是换位思考一下,狠辣如曹操,做这种事前难道就没有理智思考过,此举将会为自己平添多少恶名和政敌吗?

当时是建安五年,正是官渡之战前夕,曹操难道就不担心那些后世评价为忠于汉室的荀彧之流,在此事发生后难道不会做出什么不得了的背后捅刀行为吗?就像当年兖州士人一样。

曹操不是傻瓜,杀掉董妃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故事背景发生在衣带诏和官渡之战之间。衣带诏这件事儿本身就很奇特,我曾有文章讨论过,不在此论述。究其原因,是想要有作为的汉献帝与不得志的小势力(董承之流)勾结,密谋夺权。董承作为外戚,董妃自然是一个很好地与皇帝密谋的桥梁媒介,因此董承之乱,董妃难辞其罪。按理说,杀了也就杀了,单单是杀个女人对于儒家而言只是责难那是皇帝的女人,就好像董卓对宫女动手动脚、李傕想要霸占汉少帝的遗孀唐姬时,满朝都会反对。但是杀了也就杀了,占了也就占了,充其量是“不敬”“不臣”,而曹操杀董妃却是“恶”“罪”。因为董妃身怀龙种。

曾有人怀疑,董妃身孕是不是汉献帝为了保护她而信口编的理由。我们暂且不论,就当是真的怀孕,毕竟官方都是这么说的,曹操杀孕妇的名声也已经两千年了。那么董妃为什么非杀不可。

首先,就是斩草除根。同之前所说,董妃在谋乱中罪责难逃,她是一个阴谋的出入口。为了在与袁绍决战前减少后患,曹操必须杀掉董妃,才能将天子牢牢控制住,以免再生其他乱子,给自己后院放火。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最不得已的原因,永远是时局。不容他犯错,不容他软弱。

其次,正因为怀孕,才更该杀掉。古人无法预测生男生女,如果这是个女孩或许还好,如果是个男孩,很大可能是未来储君。母以子贵,那么倒时想动董妃就是难上加难,所冒的恶名也就更大了,这也是为什么董卓只有在另立刘协后才敢对何家(何太后)动手的原因。但是即使生女,生下来那就是生命,曹操也很难办。

怀孕的董妃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好比一个盲盒,里面可能是10元的手办,也有可能是100元的手办。此时你是选择开还是不开?曹操选择的是以50元的价格出售,彻底杜绝了不确定的风险。从这一点上,曹操的决定未必不是最优解。

汉末三国真实史(汉末三国历史上不为人知的)(4)

曹操塑像


人与人之间的天资差距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成就高低一是决定于环境与经历所造就的不同能力,二来是时运所致。时运往往以选择的形式呈现于历史,一个选择可能就将决定一生,当然也有可能万劫不复。很多时候我们非议古人这个蠢、那个笨的时候,其实是因为我们无法与他们产生同理心,完全不了解他们当时处境如何。如果按我们的选择,兴许这个历史人物的结局还不如现在也说不一定。

这次就先分享这三个前期的“不得已”吧,如果有兴趣的伙伴可以留言评论,如果点赞认同者多的话,兴许还会出更多人物的不得已。

感谢头条平台,感谢大家阅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