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齐魏桂陵之战(赵国想要吞并卫国)
文|夜谈
编辑|王图往迹
战国时期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尔虞我诈,比起当代丝毫不差。公元前354年,就发生了一场教科书式的“尔虞我诈”。
当时魏国是率先崛起的霸主,由于魏国军力不断膨胀,周边的小国要么被吞并,要么依附魏国而存在。周边的大国也开始紧张起来,齐国、赵国都开始想要制衡魏国的崛起。然而,在如何制衡魏国这个问题上,齐国和赵国却有着不同的理解。
齐国认为当时的魏国难以战胜,所以最好是先发展国内经济,同时整顿齐国的军事力量。为此,齐王重用田忌孙膑。而赵国的思路则是,魏国实在太强大了,所以需要给自己营造一个战略缓冲带。
恰好卫国就处在赵魏之间,而且卫国还是魏国的小弟,平日里没少仗着魏国的威风在自己面前得瑟和挑衅。所以赵国决定发兵,攻打小国卫国。
如果能够夺取卫国,那么就可以取得战略缓冲带,并且在之后的赵魏竞争当中占据主动权;即便是不能拿下卫国,魏国直接出兵来救援卫国,那么赵国也可以把战火放在卫国国土上,避免了在自己的本土与魏国开战。所以赵国发重兵围攻卫国。
卫国的实力远不如赵国,所以在赵国的攻势之下,卫国很快风雨飘摇。
而魏国果然出兵前来救援卫国。不过,魏国却并没有按照赵国的设想来——他们并没有攻打在卫国的赵军,而是直接打到赵国的国都,来了一个围赵救卫。
赵国相比魏国的军力本来就偏弱,要是赵国的主力与魏国在卫国碰上的话,赵国还可以对魏国节节抵抗;可是这下魏国直接绕开了赵国的主力,打到他们的国都邯郸一带来了,这就把赵国给吓坏了,于是赶紧向齐国求救。
收到赵国发来的求救信,齐国国内展开了一场关于救还是不救的大辩论。
齐国国相主张不要去救援赵国,毕竟齐国的兵力也不如魏国,万一跑过去没有打赢,到时候齐国自己也得完蛋;但是,齐国的将军殷干朋却认为,如果齐国在这种关键时刻不出手帮忙,将来在国际上就会失去信誉。
毕竟他们与赵国是盟国,危难之际却不出手,以后大家谁还敢跟齐国结盟?
而且,一旦赵国被魏国打败乃至于灭掉,那么齐国也将暴露在魏国的兵锋之下,这对于齐国自己也是不利的。所以他提出了一个策略,先告诉赵国,咱们肯定会出手帮忙,让赵国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进攻;然后却迟迟拖着不肯发兵。
等到双方打到筋疲力尽了,齐国再发兵攻打魏国。
齐王认为这个主意很不错,就按照殷干朋的主意去做。等到魏国快要攻陷赵国国都邯郸了,他再派田忌和孙膑发兵伐魏。而孙膑此时又学了一手魏国——他们也没有去赵国与魏国硬碰硬,而是直接大造声势朝着魏国的国都打过去。
这下,魏军的主将可谓是进退两难。如果继续选择在赵国作战,那么魏国的国都就会沦陷;如果放弃对赵国的进攻,又实在是太可惜了,毕竟一不小心就可以打进赵国国都了。
于是他做了一个投机取巧的办法——分兵一部分回国救援魏国。却不想这正中了孙膑的计谋,孙膑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伏。外加魏军只回来了一部分精锐,并且已经疲劳作战,齐国在桂陵把魏军打得大败而归。
魏国与赵国之间的争雄,最终以齐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魏国劳师远袭不成功还损兵折将,一时间国际地位大幅度下降;赵国本来想要吞并卫国,结果自己国都被打得千疮百孔;齐国没有花费多少兵力,不仅仅取得了崇高的国际威望,还可以顺理成章的向赵国要一笔出兵的报酬,可谓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