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二十则及感悟(论语晨读13.23子曰)

【論語譯註】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⑴”,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二十则及感悟?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二十则及感悟(论语晨读13.23子曰)

论语二十则及感悟

【論語譯註】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⑴。”

[譯文]孔子説:“君子用自己的正確意見來糾正别人的錯誤意見,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處,却不肯盲從附和。小人只是盲從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見。”

[注釋]⑴和,同——“和”與“同”是春秋時代的兩個常用術語,《左傳》昭公二十年所載晏子對齊景公批評梁丘據的話,和《國語·鄭語》所載史伯的話都解説得非常詳細。“和”如五味的調和,八音的和諧,一定要有水、火、醬、醋各種不同的材料才能調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長短、疾徐各種不同的聲調才能使樂曲和諧。晏子説:“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因此史伯也説,“以他平他謂之和”。“同”就不如此,用晏子的話説:“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我又認爲這個“和”字與“禮之用和爲貴”的“和”有相通之處。因此譯文也出現了“恰到好處”的字眼。

【論語集註】

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尹氏曰:「君子尚義,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論語注疏】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

疏「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正義曰:此章別君子小人誌行不同之事也。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則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

【論語全譯】

13·23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晨读笔记】

这章与后面章节都涉及君子与小人之分际,是理解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与小人的重要依据。

这一章大家耳熟能详,关键是如何理解和与同,以及为什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却同而不和?

杜老师提供的准备材料中很有助益

根据《国语-郑语》所记史伯的一段话看,在春秋时代,"和"乃指和八音、六律,以聪耳;和五味以调口。

所以和要有差异,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光有差异,就不叫和

无度的差异,则难以共在共存

差异要被纳入一个度,并保持在这个度内,才可能共在而和

在一个合适的度内,也即在一个理内,差异才显出美,显出秩序,因而才可“聪耳”或“悦目”、“调口”

所以,和并不仅仅是一般的共在,而且要共在出秩序,共在出美,共在出和谐

那什么是同?

我们也可以引巜左传-昭公二十》晏子的一段话来理解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简单说,同乃指一致、同一,否定差异,不容差异

这里的同,尤指嗜好、好爱、欲求、利益、私见上的一致性

《国语·郑语》有史伯所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突显出差异性在某种尺度的比例中协调而获得和谐,促成事物的生存;如果只有单一性或同一,则事物得不到生长与发展。

那为什么说君子和而不同呢?或者问为什么君子能和而不同?

是的,无差异则无生命力无新的可能性

君子之能和而不同,乃因为君子心明其道,身任其理,唯义而从。简单说,君子处事有原则作标尺,在此原则下,各行其志,各好所好,各利所利。是以,君子能和而不同

心中有理有道,则泰然处之,不争一时之得失,唯义取利,不义则利如浮云。是以能和而共在

如果说《国语·郑语》主要是从自然事物的关系来论述和而不同,从而进入政治上的各方差异的协调与融合,那么《论语·子路》中的这章则主要从人际伦理关系来论述和而不同,从而进入个体精神的独立性及其与他人关系的和谐。这种“和”就是内有仁而外有礼,内仁则一种贯通性的爱的法则,外礼则是一种差异性的秩序的遵守,这种内仁而外礼,则可以做到和而不同。

的确,和而不同,很根本的精神就是君子有独立之精神

而唯有内在明了天地之道-理,才能独立于天地间

这种内仁外礼,君子和而不同,则可以于各种问题皆能自有所树立,自有所发见,坚持道义和真理,又能争之以礼而无乱,而无过,得持平和中正之道,不因为现世的权力、利益和某种力量的胁迫与威压而苟同于人。

旬子讲仁之所在,则傀然独立于天地而不畏,就是这个意思

自己內心的堅守,使自己真正成為一個不同於他人的自己,才會有和而不同。

真正的自己乃能独立的自己,所以必是差异的他者

然小人却只能同而不和,即失去了内仁的道义和真理坚持,也丧失了外在礼仪和尺度的把握,而唯势利、权力和利益,可以轻易地附和某个领袖、权威和他人的观点,他纯凭利益利害计较,既无仁义,也无智慧和气节,他丧失了人之为人所当有所应有的虔诚、敬畏和信仰,他只为利益所向而行动,是彻头彻尾的滑头主义、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者。

【论语汇】【原文链接:www.lunyuhui.org】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