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幸福前行(开学季被赠予)
正值一年开学季,校园里除了前来报道的新生,还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与毕业季擦肩而过,又在开学季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归类。
在开学与毕业的相关报道中,延毕生 —— 一个因多种原因而无法按时迎来「社会成人礼」的群体鲜少被提及、报道及关怀。这个群体所承受的不仅是毕业课题与论文的学业压力,而是同届同学相继离校带来的心理落差,以及被打乱的未来计划。
2022 年开学季,《NYLON尼龙》邀请三位正在经历或经历过延毕的大学生,通过他们的讲述还原一次被「赠予」的开学。
在一家不看双证(毕业证、学位证)的地方实习,是延毕生大力的“开学季“。本该在今年6月成为江苏某211专硕的毕业生。在论文盲审阶段,她意外成了延毕的“受害者”。而她讲述的状况,或许是一个专硕生面临的典型痛点。
得知自己被“延毕”消息的上一秒,大力正在上教师编制考试的网课。在此之前,她已经着手准备了一年多的选调生考试,以及教师招聘、人才引进等,现在都因为无法如期毕业而泡汤了。
大力所在校区的晚霞
“在5月论文校外盲审,两位专家都没给过。”大力毕业论文所选的研究内容周期特别长,仅中间一环就需至少10个月。但按专家对后续研究材料的检测结果要求来执行,就算大力再努力两三年也难以完成。重结果的专家与重过程的大力相悖,令大力有口难辩。
“我不知道这两个专家是否和我同领域,觉得他们把整个研究想得太简单了。导师也觉得他们的评定是片面的,认为能做到这种研究程度的专硕完全可以毕业。当然了,我的论文写作不够完美。”“学校规定若两个专家都不过的话,我连申诉的机会都没有,除了接受就是接受。”
大力在疯狂补实验时拍的实验室走廊
接下去的,是今年11月的重新送审“我最近才知道重新送审的6个月周期是从今年5月被两个专家驳回的那天算起,如此一来,我又赶不上今年12月的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了,再那之后,就要等明年6月,相当于延毕了整一年。”
“刚从导师办公室一出来,就止不住掉眼泪,第一反应是给家里人打电话,接通只说了一声,喂,我就忍不住嚎啕大哭了。”
大力在走廊捕捉到的小彩虹
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上半年,疫情封校。“我被封在学校,完全没有了发泄口。读研两年,一直独来独往,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实验室,回宿舍。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精神状态很不好,很抗拒去实验室,但又不能真的不去,只能装作无所谓的样子。周围的人都说我心态好,那我讲,能怎么办呢,我又不能去跳楼。”
最令大力煎熬的,还有毕业的一关。当同宿舍、同实验室的大家都兴高采烈地拍毕业照,举行典礼的时候,大力难以直面,直到这群师生离校后,她也跟着离了校。
“至始至终,我没有参加任何合照环节”。突然被莫名地弄成了“三无人员”的大力说,“我是自尊心很强的一个人,逃离了那个环境,才慢慢接受了现实。”不过,虽然没有拍成照片,但她看到了一张很好的照片,存了下来。
曾鼓舞到处在低谷期的大力的语录
“这张照片给了我很多鼓励。”但随后她的日子,是一场没有确据的等待。
“无论如何,答辩老师还是会看专家的评审意见,以及我有没有按他们的意思修改,若是通过了答辩,应该就能跳转到明年6月流程,若是答辩也有意见的话,后续修改就好了。”最坏的结果,一年延毕后的大力仍然面临着小概率的无定。
对延毕生总要经历的一次被赠予的开学,她摇了摇头,“我没什么感觉,因为不需要回校,所以这次开学季和我没什么关系了。”
在B站已是小有名气学习博主的小王,刚在自己的另一平台上建立了新账号,在一个月内发布了4条内容,收获过千的点赞,每一条都围绕着「延毕」。
还没正式毕业的小王选择在家“开学”,而促成这一决定的起因要追溯到今年6月初,答辩老师在现场给出了「需要延毕」这一结论。留给她的,除了一个被附加的“开学季”,还有与自己自备战考研至今一直所设定的「学习up主」身份之间的割裂。
学习up主小王制作的视频封面
“答辩组觉得我的论文方向没问题,却一直不告知我具体答辩不通过的原因。”被告知延毕后,她不甘心,也不可能接受如此不明朗的结果。于是,从导师、每位答辩老师、校外专家、校领导,小王都一一找了个遍。对于她的论文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具体是哪位老师拍定延毕的,这一通尝试下来,她等来的答案仅是:这是答辩组的共同决定,不是某一个人可以决定的。收到的话术无非还是:努力的方向不对,论文写的没什么大问题,但最后呈现的效果不好。
无奈下,小王只能先申请延毕半年,等到今年12月份的时候再重新走一遍毕业流程。在刚得知延毕消息的那段时间,她陷入了消沉,但与此同时,也被逼着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刚得知消息,我其实很麻木,感觉自己不是这件事的主角,等到后来缓过神之后挺崩溃的,尤其是找各位答辩老师的过程,崩溃到虚脱。当得知这件事没有回旋的余地之后,我离开了学校,期间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有家人陪伴,也就觉得没那么严重了,慢慢找回了状态。”
小王在延毕期间投身自然,治愈自己。
在“接纳”这件事情上,以前只教人如何备战考研,分享正面榜样经验的小王,这回也破天荒地将自己失利向那些熟悉她原来人设的受众们敞开。
“换一种思路。否则的话会觉得全世界都欠自己,会很累。”小王坦言到今天对“延毕”都有种不真实感,但也开始着手找工作了。要面对现实。自从收拾完学校的“烂摊子”回到山西老家后,赶上疫情,实习目前还在搁置中。谈到未来打算,她的理想是当一名高校老师,而中意的地点,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因为对她而言那是座没有异乡感的城市。
在学校操场留念的小王
一场草率的毕业经历,就这样“沉”入了一个人的心底。但小王已经向后看了。“毕业照当时没有拍,年底答辩最后一次回学校,我也不打算拍了。虽然没穿那身蓝袍其实是有一些遗憾的。”
亭霏是本次接受我们采访的唯一一位博士生,也是在象牙塔中经历过最长延毕待机状态的“过来人”。面临开学季,已从延毕生转变为高校教师身份的亭霏,心态愈发坦然,行动却依旧忙碌。
谈及从何时开始这延毕的漫漫征途,以及最终又如何从这令人窒息的牢笼中挣脱而出——进入人生的下一篇:高校编制老师,亭霏此前曾在个人的社交平台上以——「985延毕博士的陷落与逆袭之路」为题分享了自己的一路亲身经验。
毕业后的亭霏重获久违的轻松欢乐
“前四年陷入科研大坑,导致一篇sci都没有”,开篇将“惨痛弯路”如实道来,激起了很多路过的在读博士的共鸣。而故事结尾处,如今的她也已经凭一己之力成功上岸了,作结的自嘲语气尽显幽默与乐观。“无论是被家人不理解,被老板奚落,还是被后辈嘲讽都不要在意,只要认真活着,就没有任何事情能打败自己。”
再回到事情经过。作为一名16级博士生,亭霏原定于2020年毕业,却因在读博期间迟迟未发表够量的三篇期刊文章而面临延毕。“起初老师分配的课题是一个很难突破的方向,直到博三我还是勉强硬挤出了一篇交给老师。结果老师担心文章的创新性不够,所以一直拖着不发,直到临近原毕业节点才投出。所以我从2020年6月就算进入延毕了,直到今年6月,正好两年。”
毕业后的亭霏穿着学士服拍照
“理工科基本都延毕,除非个人特别优秀,或者导师特别宽宏大量。延毕的原因各不相同,有因为导师的,也有因为文章没达标的,比如我自己。一般来说延毕1年左右算正常,2年以上就有点折磨了,我还认识好几个读了7-8年才毕业的,甚至8年都没毕业的。”
有了第一次的教训,亭霏开始醒悟,她开始反思,开始“主动出击”,开始另起炉灶,“我决心不再跟着老师的课题走了,查文献、推敲方法、写paper、投搞、发表,这一系列都自主搞定,没有用老板一针一线,也就不受他人束缚,最后虎口拔牙般地搞出三篇SCI一作。”那时候,正逢2020年疫情初爆发,转线上的生活模式在一定层面上也“辅助”了她。“这两年里我都是跟老师线上讨论,相比于线下的忐忑和压力小了很多。”
“做老师的课题,除非百分百是原创,他才会给你一作。”亭霏甚至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做老师的课题就相当于帮老师带娃,带好了没功,带坏了担责;反过来,对自己的“娃”(paper)肯定自发地会更加上心积极,基本不会有什么困难,即使是有,那也都是为了自己的前途,算不得什么,也不会陷入无力感的绝境当中。
亭霏的闲暇自娱自乐
而在今年的2022年6月,亭霏以4篇文章顺利毕业“除了21年1月那篇是导师的课题,后三篇都是我另起炉灶做的。”
科研压力和对未来的焦虑,贯穿了亭霏的「4 2」博士生涯。她自称还算是心大的人。“写大论文时日日难以入睡,能排解渡过,唯有健身。”“每周3-6次,每次1小时左右。这六年的健身,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已经从小白到达人。所以,我常跟别人提起,要是没有健身,我可能早已抑郁,这不是玩笑话。”
现在,虽已毕业,但当九月开学季,还会触发亭霏的回忆。“博士没有所谓的开学放假,因为我们每天的日常就是做科研,不分时间地点。所以我们对于开学季没什么感觉,充其量是校园有人气了而已。”
而毕业之后,亭霏却发现,自己对开学的感觉变了。彼时的她已经成为了一名福建双非一本高校的专业教师,有编制,有课上,有科研做,有安家费和科研启动金,工资尚可,算是一份理想的工作。“当老师,将来还会面临无数的开学季,开学也就意味着忙碌。
最后,我们问她“有什么想对正在经历延毕的学生说的话”,她顿了顿,“这我得好好整理整理,百感交集又涌上心头....”
攀岩锻炼中的亭霏
“我这6年都过地很焦虑,尤其是看到其他人一篇接一篇发paper的时候,看到小好几岁的博士入职高校的时候,简直欲哭无泪。但焦虑过后,我还是坚持那句话‘但求耕耘,不问收获’,做好自己,船到桥头自然直,坚持下来的总会毕业的。”
作为过来人和如今以另一种身份继续生活在昔日的这片象牙塔,亭霏已经释然。
“其实延毕的一年两年。和漫漫人生相比真的不要紧。我35才博士毕业(考博之前工作过),我安慰自己的方式就是,努力健身,多活几年不就补回来了。希望我的经验能帮助到那些延毕的博士,叫他们不要放弃。”
*应受访者要求,我们对所有学生姓名,部分高校名及学院名进行了匿名处理。特此说明。
撰文:姚丽辉
采访、编辑:于妙妙
监制:D.P
供图:源自受访者与网络
排版:于妙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