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儿童弟子规注解(喷一喷腐蚀儿童心灵的糟粕读物弟子规)

《弟子规》成书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似乎是鸦片战争前后(?)但在清代及民国似乎不甚流行。百度百科中说此书成书于清初,作者为李毓秀,不可信。《清史稿·劳乃宣传》中有“创里塾,农事毕,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规”的词句,似乎是教授农民识字的一本扫盲读本。这本书真正进入大众视野正是近几年的事情,又不知是何原因,一下便火了起来。我是极力反对家长给小孩子读这本书的,理由如下:

5岁儿童弟子规注解(喷一喷腐蚀儿童心灵的糟粕读物弟子规)(1)

封建糟粕 弟子规

《弟》书中对奴性灌输颇为卖力,与封建糟粕《二十四孝》一样,将单方面的绝对服从强调到了极致。这已经脱离了儒学的基本观念。我总觉得请人如此强调“单方面的服从”,与清朝的包衣奴才制度有很大关系。清朝入关时隐约残存有奴隶制,战争中俘获财物即称为自己的战利品,而俘虏即成为自己的“家奴”。家奴对家主(奴才对主子)必须无条件服从,否则会有性命之虞。这种“主奴”思想渗透进儒学的表现便是《弟》一书,这是对正统儒学的篡改,是对孔孟思想的歪曲。下面为举例说明:

1.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爹妈爱不爱我,我都要无条件爱他们

2.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哪怕是一丁点的主见都不要有,否则便“子道亏”。

按照现代理念解读,如果真按照这两句话培养孩子,只能使得孩子(特别是男孩)唯唯诺诺,没有主动精神。即便按照先秦儒家解释,也违背孔孟原意。《论语》中讲“父父子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孩子才有孩子的样子。《孟子》中说得更清楚,“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即国君如果具备国君应有的道德,大臣便会具备大臣应有的道德。如果国君没有国君的道德,则大臣也没有大臣的道德。付出从来都是相对的,而非单方面的,只要求下位者,弱势者一味付出,这显然违反孔孟之道。此外,《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这里也是说父慈在先,子孝于后。这些才是儒学的精华所在。

5岁儿童弟子规注解(喷一喷腐蚀儿童心灵的糟粕读物弟子规)(2)

学习传统儒学,建议从 论语 入手,特别是前十章,一定是孔子的原意

3. 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打孩子,孩子应该如何做?《弟》书中说“怎么打都不怨恨”,这显然是虐待儿童,是对儿童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虐待。而《孔子家语·六本》: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即:小打就忍受,大打就逃走。相比于《弟》的无人性,孔子的说法显然更具有人文关怀。

文初说过,我不知道这本封建糟粕是如何火起来的,也许和前一阵社会上的什么“女德班”,“男德班”的出现有关系?如果令女孩学习这个,就是对女性的巨大损害。

5岁儿童弟子规注解(喷一喷腐蚀儿童心灵的糟粕读物弟子规)(3)

孟子比孔子更雄辩,人性本善论大力提倡者

您可能会说,即便以上几句《弟》中的内容有不合时宜之处,但其他地方也有可取之处。我的意见是,既然有那么多健康端正的儒学读物,何必非要纠结于杂糅糟粕的《弟》一书?明清儿童开蒙所用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不是更好吗?在三、百、千读毕后,即可进入《四书》的学习。这几本儒学书籍完全能帮助您的小孩打好国学基础。

愿我中国少年旭日初升、头角峥嵘,浪遏飞舟,方斥挥酋。本期内容介绍完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