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各王爷姓氏排名(姓氏旦谈8)

黄勇

在清朝的胡姓两个状元中,如果说胡任舆多次参加会试都落榜,成为“高考困难户”的话,那胡长龄考中状元的传说如果是真的,就真是太走运了。

胡长龄(1758-1814),字西庚,号印渚,通州(今江苏南通市)人。如今,南通市天宁寺北边还有胡长龄状元府故居。

清代各王爷姓氏排名(姓氏旦谈8)(1)

江苏南通市中央公园里有胡长龄的塑像。

乾隆54年(1789),胡长龄在殿试中考中第一名,成为状元,出任翰林院修撰。不过,关于胡长龄考中状元,有传说他是最幸运的状元,因为他的名字取得好。

野史《清稗类钞》中记载,胡长龄在殿试中,按成绩是排在第10名的。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结果也得由皇帝钦定。乾隆帝当时已经79岁了,看到胡长龄的名字,非常高兴地说:“胡人乃长龄呀!”

乾隆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胡人”,胡长龄这个名字的意思正合他这个“胡人”乞求长命百岁的心思。

乾隆帝一高兴,就把胡长龄定为第一名。据传,当时还有好事的文人写了一篇文章,叫《胡长龄以名得大魁》。

乾隆56年(1791),胡长龄升任为侍讲学士,武会试副考官。

乾隆60年(1795),胡长龄出任国子监祭酒(中央太学最高学府校长),山东乡试主考官。后来,胡长龄累官至礼部尚书。

嘉庆19年(1814),因劳累过度,胡长龄在回乡途中去世。

胡长龄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反对趋炎附势。有很多关于胡长龄的传说,比如他曾与权倾一时的和珅的斗争。

按照科举朝考礼仪,进士都算是当朝宰相的门生,要去拜谒。胡长龄考中状元后,很讨厌和珅弄权枉法、贪得无厌的行为,就没去拜谒和珅。

和珅对他很不满,但胡长龄是新科状元,又不好找他的茬,就按惯例让胡长龄去翰林院上班。

在翰林院上班,听起来好听,但那是没油水的部门,工资低,胡长龄穷得把锅儿吊起来当锣敲。

据说,胡长龄的一个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了,想暗中为他出一把力。

那年和珅做寿,朋友用乌贼鱼墨汁仿照胡长龄的字,写了一副寿联送给和珅,并解释说,胡长龄又穷又病,连一件好衣裳都没有,所以不能亲自来贺寿了。

和珅觉得胡长龄这下终于变聪明了,不再跟他较劲,让胡长龄去山东做学政,捞点油水什么的。

胡长龄哪里知道背后有这么多曲折呢?还以为是自己的本事得到这个职务的。

既然和珅给了好处,就得感谢和珅。做事有始有终,才是诚信,对不对?

那位朋友好事做到底,又用乌贼鱼墨汁帮胡长龄写了一个感谢帖子,趁和坤不在家时送到和珅府上。

后来,和珅倒台,抄家时发现朝廷大臣大多与和珅有交往,惟独没发现胡长龄的只字片纸。

这不对呀,胡长龄的朋友不是帮他写了一副寿联和一个感谢帖子吗?难道和珅把它们销毁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可是和珅要挟大臣们的证据,他才舍不得呢。

问题出在乌贼鱼墨汁上。有一种说法是,用乌贼鱼墨汁写的字,过一段时间后,字迹会自行消失。这是真的吗?不知道,没试过,别找我。

据说,因为胡长龄与和珅没有牵涉,嘉庆帝对他很赏识,他的官儿逐渐做大起来,最终做到了礼部尚书。

这些传说,估计胡长龄的后人听了会很不乐意,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就当故事听听好了,不用太较真。

其实,胡长龄是非常有真学识的,他一辈子唯一的爱好是读书,过目成诵。那时没有电,照明靠蜡烛,每天晚上,他读书都要耗掉“燃烛数寸”。

胡长龄比较偏好读经史方面的书籍,他擅长诗赋,史学造诣尤其深厚。他位列“江东三俊”(胡长龄、马有章、李懿曾)之一,与山阳汪氏合称“汪经胡史”,著有《胡三余堂存稿》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