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你不知道的真人真事儿(明朝不怕死的君臣关系)
近期一本美国书籍上线,该书一上线便好评如潮,在美国大受欢迎,不仅如此,这本书被数个国家翻译出版后也都获得不同凡响的效果。这本书甚至被誉为“哲学”的又一史诗级大作,哲学学者们更是为此书大为争议。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谢尔登·所罗门,该书名字叫做《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书中大致的内容主要是表达了当今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主要是因为人类本质上畏惧死亡,因为畏惧死亡,渴望更强大的科技改变现状、延长自己的寿命,也正因如此,人类得以将创造力发挥到极致。然而,在有不少哲学学者赞同这一观点的同时亦然有部分哲学学者表示,这一观点固然正确,但却并不准确,凡是有绝对,这个问题并非全然如作者所言。
另外一部分学者一致认为,当某些事情或事物失败而导致的后果比死亡更可怕时,人类会因害怕反而爆发出更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同样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主力军。在汶川地震时,在困难来临时,不知有多少解放军官兵奋战于一线而不顾自己是否会因余震而丧失生命,只因他们将责任看的比生命更重要。这不是现在才有,这是中国自古便有之,早在在我国明朝时期的臣子便是如此。
以死明志的臣子,在《万历十五年》中有过明确记载,明朝臣子确实不怕死,如海瑞、张居正、杨慎等人更是出了名的“不怕死”,常常与皇帝公堂辩论,非要将皇帝说的哑口无言方才收手,丝毫不给皇帝面子,对于皇帝威胁更是置若惘闻,甚至反过来带着朝中各臣以死相要挟。《史记》中记载,朝中大臣大多以冒死直谏后撞死在皇宫玉柱为荣。
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如之前所言,当某些事物的重要性超过死亡时,人们反而不再畏惧死亡。
表达的便是这个意思。但为什么历朝历代中明朝臣子不畏惧死亡的格外多呢?主要原因有好几点
一、明朝皇帝尊重臣子
明朝除了朱元璋以外,其他的皇帝对臣子都是百般恩赐。在《南明史》中便表明历朝历代中,明朝是对臣子最优待,即便被臣子惹怒也只是苦笑罢了。甚至愿将自己的姓氏赐给功臣能臣,这也就是为什么郑成功会被百姓称为国姓爷。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皇帝的真心感动臣子,臣子便愿意用性命回报皇帝。忠言逆耳,即便是挑战皇帝的权威,即便自己会因此而死,也要为了皇帝的江山社稷着想,大胆直谏。
二、制度的优化在明朝有各种制度是便于臣子向皇帝进谏而形成的,也正因这些制度的存在,方有了朝堂之上,受命大臣不惧死亡威胁,公然带头与皇帝“斗嘴”这一现象的诞生。也正因这些制度的存在,方有了明代舆论控制权的独立性,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下两种制度。
(1)内阁制;内阁制的特点是给于大臣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障,皇帝无论多愤怒是不可以擅自对臣子的家属下手,必须经过内阁的同意,使得皇权被削弱,也免去大臣的后顾之忧。因此即便自己身死也无所谓,方有勇气与皇帝辩论。
(2)言官制度;言官制度的完善,使得臣子广开言路,而这一制度是在国家大事与皇帝辩论,并且能辩论赢,是可以被载入史册的机制,要知道,中国人最害怕的是遗臭万年,最吸引中国人的是流传千古,例如李鸿章在签下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中,一代书法家的他却是自己名字写的乱七八糟,这可能吗?只是因为他明白签下名字后会遗臭万年,因此连签名都是胡乱签的。
三、程朱理学在明朝到达巅峰程朱理学亦被陈伟程朱道学,是朱熹、程颢等人发张出来的儒家学说,其中心思想便是理大于势,正因受到程朱道学的感染,臣子们也都愿意用生命捍卫真理,即便惹恼皇帝也在所不惜,因为在他们的思想中,道理高于一切。也正因明朝受到程朱理学思想的感化,为了能鼓励臣子“斗嘴”这个行为,不仅免去臣子后顾之忧的同时还有流传千古的吸引,方有了种种制度的形成。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明朝臣子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公然挑衅皇权的行为,是一种“作死”的行为,但他们为什么还会这样做呢?不畏惧死亡,不是因为本身不畏惧,而是因为有更重要的原因导致死亡不再是最可怕的。明朝臣子为报效君主的恩赐、为了名垂青史、为了自己思想献身,这都是导致他们不害怕死亡的原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