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太爱一个人会给对方带来压力(太在意对方会杀死关系)

最近我有个朋友频繁地在微信上给我留言,

“我希望拥有一段健康的关系,我很关心ta的感受,也经常关注我们的关系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有矛盾我总是第一时间想和对方沟通,可最近却感觉越来越累。”

“可是有次我尝试沟通,ta却说ta不想总是费尽力气去解决这些问题。Ta甚至认为很多问题不需要解决,这让我觉得难以理解。”

“我觉得我真的已经做了很多,可ta完全没有给出对等的回应。我知道ta很爱我,只是我们对待关系的方式真的很不一样,这让我在考虑我们是不是真的不应该继续下去。”

像我朋友现在的情况,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地进行了沟通,不仅没有让两个人“在关系里放松地做自己”,反而开始觉得筋疲力尽,想要分手。

所以,怎样才能真的做到“在关系里放松地做自己”,并且去“享受一段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个话题。

原来太爱一个人会给对方带来压力(太在意对方会杀死关系)(1)

关系发生这些情况的时候

其实是因为「太在意对方」

和我朋友的情况类似,有不少人在恋爱关系中的日常是这样子的:

  • 很在意对方有没有生气、有没有不开心;
  • 希望对每一个关系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和沟通,并一一解决;
  • 会因为对方没有回消息或者说的某句话而心情跌宕起伏,反复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 总想事无巨细地了解对方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 格外在意对方在关系中的行为细节,并试图通过细节来解读对方是否足够在乎自己;
  • 无时无刻都把对方放在绝对优先级;
  • 很在意自己的每次付出是否得到了回应;

……

如果你所处的关系符合上述的描述,说明你是一个很注重感情,并且愿意付出努力改进关系的人。但同时,可能也表示你在关系中的体验并不是太轻松——

比如,你会感觉自己的情绪不自主地被高度卷入,说出口明明是件小事,却容易激起激烈的情绪;你可能会为关系能不能走下去而焦虑;你可能会感觉自己因为太爱对方而开始自卑;在一些时候,你可能会感觉到关系对自己仿佛不太公平,好像自己付出的得不到回报。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太在意」对方、「太在意」这段关系的表现。我们把生活的重心完全倾斜到了关系上,仿佛除了关系,生活中所有其他的事情都不再重要了。

原本想让关系变得更好的「太在意」反而成为我们关系中新的问题。

原来太爱一个人会给对方带来压力(太在意对方会杀死关系)(2)

为什么说「太在意」

是一种问题?

1. 「太在意」是一切不完美的放大镜

研究显示,与恋人的亲密互动是我们情绪的重要来源(Fitness, 2015),当我们过于在意关系中的每一次互动,那么任何一点点的不顺心和不如意都很容易被放大,进而将我们卷入难以控制的情绪漩涡中。

临时需要更改的计划,生活习惯的不合,再到越聊越生气的沟通尝试……如果把每一件关系中的事情都用放大镜查看,我们总能从中看出很多问题——Ta到底怎么看待这段关系的?是不是只有我在付出?我们是不是不合适?为什么老是有这么多不开心?我们的关系是不是出问题了?

有些时候,出问题的可能真的不是关系,而是我们手中那个对着关系每一个瑕疵仔细审视的“放大镜”。“放大镜”用久了,我们自然会陷入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即因为担心关系是有问题的,关系便真的出现问题了。

原来太爱一个人会给对方带来压力(太在意对方会杀死关系)(3)

2. 对关系的理解变得死板

越在意什么,越希望它是美好的,也越渴望维持延续它的美好。

这种状态能够在短时间内给人很强的动力,让人想要付出努力解决一切出现在关系里的问题,排除那些不够好的,不够“健康”的信号。但长期来看,“太在意”往往容易陷入关系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 in a Relationship)。

大家在讨论亲密关系的时候,往往会认为理想的关系该是这样的:双方总愿意互相理解、互相沟通、能够共同为关系的持久而努力、共同在一段健康的关系中携手成长。

可现实中不少关系却往往是别扭的沟通方式和难以控制的情绪的组合。更糟的是,两人关于如何改进关系的想法往往还不在一条战线上:一个人觉得应该改善的问题,另一个人觉得“一切挺好”。

试图用理想关系的模板来理解现实关系,往往是我们陷入关系完美主义的开始。总是下意识去对照“好的关系”模板,查看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是不是两个人最近沟通少了的时候,反而会使得我们无法再灵活地面对关系中那些自然发生和流动的部分,让关系变得紧张和小心翼翼(Harper et al., 2016)。

3. 过度融合——失去自我的边界

因为在意,我们自然的把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对方身上。专注几乎成为这段关系的决定性特征。

不管是哪个朋友提出邀约,我们都一定会把对方带上;结束一天的工作或学习时,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见对方或打电话;甚至,明明不和对方在一起,也一直想着对方或和对方相关的事情,与其说是专注,我们更像是被这段关系吞噬了(Magee, 2019)。

我们和恋人不再像以前一样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完全重叠的圆。

原来太爱一个人会给对方带来压力(太在意对方会杀死关系)(4)

这种完全重叠在一起的状态被称为“过度融合(co-dependency)”,我们把两个人的关系放在生活的第一位,把恋人的需求和兴趣放在第二位,自己的需求则落在后面,直到越来越边缘化。

比起自己,我们总是首先希望关系是好的,两个人是没有问题的,逐渐忘记去关心自己想要和需要什么。

「不那么在意」

让双方在关系里更松弛

相比事事在意彼此,有一些伴侣ta们不那么在意彼此,相处方式甚至在外人看来十分“粗糙”,特别地“随意”。

Ta们时常互怼对方“最近又胖了不少吧”“放心,你也不瘦”;嫌弃对方管的太多、嘴巴太碎;甚至可能互相分享让自己心动的他人。在一段太在意的关系里,上述的每一个内容都可能成为新的“不开心”原因。

但对于相处“粗糙”的ta们来说,这些互动、嫌弃和玩笑从不会让彼此生气,也很少会影响彼此对这段关系的看法。

而这种看上去“粗糙”的关系,其实并不是双方不在意彼此、也并不是双方都很冷漠,而是一种看待关系时的轻松感。在ta们心中,这段关系是坚定的,彼此是值得信赖的(Sanjana, 2021)。

因为相信彼此和关系,所以ta们能够在关系里更加地自如、也更加真实地做自己。

在这种「不那么在意」的关系状态中,关系本身具备了足够的弹性,不再脆弱到需要彼此时刻的关注和呵护。我们能够体会到一种深深的安全感,无需把所有的生活关注重心都放置在关系上。

原来太爱一个人会给对方带来压力(太在意对方会杀死关系)(5)

「太在意」虽然是问题

但解决它的方法并不困难

如果你常常为自己的关系担忧和紧张,总是想要找到“正确”的,让关系变得更好的方法,在阅读接下来的内容之前,最重要的是——

深深吸气,呼气,吸气,呼气。

我们已经在关系里紧张了足够久,也为这段关系付出了足够多。是时候给自己一点喘息的空间,试着让自己在关系中变得轻松一点了。

找到放松的状态能够帮助你减轻长久以来在关系里感受到的压力(National Center, 2021),而随着你的放松,看待关系的视角也会变得松弛,慢慢地从“怎么办”变成“没什么大不了”。

当然,放松身体相对于放松我们在关系中绷紧的神经来说更简单一些。关于如何获得内心的轻松感,我们也准备了一些小tips——

Tip1 允许关系里小摩擦的存在

因彼此的不同而产生的分歧和摩擦并不都需要去改正,类似的不合重复发生也并不意味着关系在原地踏步没有进步。比起费尽力气让两人在习惯上同步,接受“我爱的人有时候也挺讨人厌”,能让关系少一些绷紧的神经。

对于理想关系的执着让我们对关系的理解变得死板而狭隘,而当我们放下执着去接纳当下的关系状态时,反而会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

允许关系自在地流动,而非人为地塑造和雕刻一段关系,关系也会在我们面前以最恰到好处的方式展开。

Tip2 花时间和你的其他重要他人呆在一起

在大多数人的重要他人排位表里,恋人总是处于高位,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只围着恋人展开。生活中的很多重要他人,能够给我们提供恋人难以替代的,独一无二的精神和情感支持。只不过,当我们过度在意恋人时,往往误以为爱情是自己唯一需要的情感联结,而自行远离了其他的重要关系。

而平衡自己对于亲密关系的在意程度,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将时间精力分配在亲密关系之外的人或事。

需要注意的是,与这些重要他人的相处不应该只是为了发泄我们关于恋爱的苦恼/炫耀我们恋爱的甜蜜细节。如果你发现自己自从恋爱以后,张口闭口与朋友谈论的话题都离不开自己的对象,不妨回想一下在恋爱以前自己是如何与ta们相处的,并尝试着多展开一些与自己恋爱无关的话题。

与他人的联结是我们安全感与信心的重要来源。当我们不再需要仅凭借亲密关系来汲取安全感,也更容易能调整自己在恋爱时的心态,以平静和放松的状态看待关系中的不如意。

Tip3 回到“状态里”——

去做那些你原本就享受和需要做的事情

人生如果完全以伴侣为中心展开,关系很快便会倦怠,并走向终结。再热切的爱情,也需要空间让它呼吸和生长。暂时和伴侣分开,去做那些你自己享受的事情,这将帮助你重建自我感觉,也能够更加从容地处在一段稳定的关系里(Reed et al., 1985)。

而那些你需要做的事情,它们可能是你想要成为的样子、是你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你从很小就期待自己要实现的理想。这些待完成、待实现的抱负让你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这也是每一段放松、又长久的关系里不可或缺的构成(Manson, 2013)。

正如史蒂夫·马拉波利所说,“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去改变,反而,是帮助彼此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