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大师的经典语录(奇特的一生教会我的并不是时间管理)
本文由「杂家读书」在今日头条独家首发,作者「葫芦肥」。本文原创,部分图片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与作者联系删除。请勿盗用于商业用途,转载时请保留文章作者与出处。
01 一个奇人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是好朋友在十来年前推荐给我的。
当时,我们才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那时候,图书市场还没那么多精准的细分类目,我们就特别热衷于找些与个人精进、时间管理、企业管理相关主题的书来看,彼此之间也互相推书。
有一天,他在QQ上找我,神秘地说他发现了一个奇人。
奇人?怎么个奇法?是那位三条腿的伦蒂尼?还是传说中两个月就会说话的吕贝克神童?我开始在脑海中搜索奇人的案例,准备将他一军,不过说实在的,我对这种猎奇的主题并不是很感兴趣。
「柳比歇夫!一个学者,连续记了56年日记。」
我觉得有点好笑,「连续记56年日记算什么,我还能坚持一辈子准时吃饭呢。」
「不是,我知道你想什么,他的日记不是我们一般的日记。」
「那是啥日记?」
「你最近开始用TODO List,对吧?」
「是啊,感觉还挺不错……」
「就像那种格式,但比较奇葩,每一天、每件事,以及做每一件事所花的时间,都一一记下来,365天全年无间断,就这样坚持了56年。」
「……这怕不是个傻子吧?」
「哈哈哈哈,厉害吧。」
「怎么就厉害了,这没意义啊,这是在做时间管理吗?走火入魔了吧,有这时间干点啥不好啊。再说,科学大牛里边也没听说过这号人啊。」
「这老头可不简单,也是大牛,只是比较默默无闻而已,研究的东西比较冷门。」
「来来,我瞅瞅,书名发给我。」
「《奇特的一生》」
02 我震惊了
就冲这书名,如果不读一读,岂不是折了我“四脚书橱”的名头。
于是我找来了这本书,开读。
——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就如朋友所介绍的那样,这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为世人留下了巨大的学术遗产:70多部学术著作,涉及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遗传学、农业、植物保护等领域,各种各样论文和专著的稿件,足足有12500张。
他知识面之广难以测度,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朝政治理的细节;各种宗教、学说、思想,都如数家珍;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社会达尔文主义、古希腊古罗马……同时代的专家学者无不被他渊博的学识所折服。
而他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成就,是将自己整整56年的所有空间和时间都复刻了下来。
某一天,在什么地方,都干了些什么,看了什么书,见到了谁,到哪儿去了……这还不算完,当天所有做过的事,都花费用几个小时几分钟,一一记录。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
鉴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1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索斯诺戈尔斯克(0.5)。
基本科研:图书索引——15分;陀布尔让斯基——1小时15分。
分类昆虫学:参观——2小时30分;布置捕捉器两个——20分;分析——1小时55分。
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消息报》——20分;《医学报》——15分;霍夫曼的《金罐子》——1小时30分;给安德朗写信——1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15分。
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几十页、几百页都只有年复一年、千篇一律的“纯时间”明细账。
纯时间,是柳比歇夫自己的定义,就是刨除掉工作中的任何间歇之后,真正花费在工作上的那部分时间。
现在有些企业家和创业者,特别喜欢对外声称自己每天工作十几小时甚至二十小时,其实全都是“毛时间”——
自己接待客人喝茶闲聊,那这段时间就算是工作;钓鱼打球时接了个商务电话,那这段时间就算是工作;演讲宴饮、出国旅行,由于心中时时挂念公司,估计就得算作是24小时加班才行了。
柳比歇夫并不这么干,他在文章中写道:
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七八个小时对柳比歇夫来说,根本没有歇一会、抽支烟的工夫,也没有聊天谈话,没有遛达散步,甚至连辅助的工作都不算进去。
1967年,柳比歇夫77岁的这一年,他仍旧读了50本俄文书、2本英文书、3本法文书、2本德文书,写了7篇论文……
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没有任何重大偏差,他按照理智的法则把自己的一生安排得明明白白,而且他靠这种方法保持了稳定的工作精力,在生命的最后20年中,他所做的工作一点也不比青年时代少,身心保持了同步的健康。
作为公认最高明的分类学家和数学统计专家之一,当真名不虚传!
03 从时间管理、复盘思维,到新的认知一开始,我以为这些“时间账簿”就是柳比歇夫最重要的心传。
我根据他的实例,总结出以下几条“时间管理”的方法:
1) 建立工作计划
2) 将自己的时间巨细靡遗地记录下来
3) 归类汇总
4) 比对自己在每件事务上的时间分配计划与实际结果
5) 分析自己的工作规律与偏好
6) 修正自己的工作能力画像
7) 制订更高效的工作计划
妙极了,这不也就是许多企管书都在追捧的“复盘思维”嘛!
我想,我应该是挖到“柳比歇夫的宝藏”了。
我照此实施了一段时间,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而且,我还发现,柳比歇夫的工作方法并不是“时间管理”,而是“时间清算”,它属于“事后统计+分析筹划”,不是过程中的干涉技术,而是一种体系思维。
我开始认识到,各项工作事务乍看之下似乎是琐碎的,但其实内里是存在独特规律与联系的。
有些情况下,哪怕时间占比大的事情先做,反而能够“因为解决了最困难的部分”,而使后继的工作势如破竹;而另一些情况下,先将间接相关的几件小事处理好,似乎就形成了合力,最头疼的问题竟然迎刃而解了。
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一套能够“一劳永逸”或是“包打天下”的解决方案,关键是自己必须建立起体系思维,这个领悟使我在面对工作困难时,从厌烦排斥变得充满兴趣。
我从一个无足轻重的网络管理员,成为办公室文员,又当上总经理秘书,后来,哪怕是进入完全陌生的行业工作,我都能够迅速上手、马上带领团队进行计划任务。
一般来说,公司的空降高管要靠自带资源,而我所靠的,只有实打实的工作能力。
不过,我还是没能像柳比歇夫那样长期坚持。一段时间后,随着职位提升,工作愈发繁忙,我就不再能进行这种记录与分析了。
我感谢柳比歇夫给我的启发,但也总觉得这种程度的自律堪称“自虐”,这套工作方法,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玩得转。
对于这位老先生,我的解读始终停留在这种层面。
04 耐着性子看完《编舟记》,我突然读懂了柳比歇夫有时候,我觉得读书这件事,有点像种竹子。
一开始,你并不知道它会不会生长、什么时候生长。因为种下之后,它可能就那么一直沉寂着,你也从不会想起。
直到有一天,它破土而出,拔节直上。
你突然读懂了多年前某个晦涩的故事、某个古怪的人。
于是,你的内心中,从此多了一片风景。
上个月,母亲摔伤了手臂,我每天都需要陪她上医院打点滴。
其他事情必须放下,于是,我的时间突然充裕了起来。
在这种“不可抗力”的状态下,我选择从事一些平时不愿花费时间的事情,比如看一本据说平淡到简直无聊的小说——《编舟记》。
《编舟记》的动画版
一个出版社要出版一部名为《大渡海》的辞典,负责人是学者松本,作为项目主力的荒木编辑临近退休,编辑部中只有行事浮躁的西冈和临时工佐佐木,经过多方物色,木讷认真的青年马缔加入团队,与同事们开始了长达15年的编辑工作……
从题材到情节,都不是能够吸引大众眼光的故事。
可以这么说,光看内容简介就能够起到催眠的效果。
然而,我居然看完了。
「词汇、和创造词汇的心应该要是自由的,不能被当权者及威权掌控,一定得这样才行。为了徜徉在文字大海上的人们,我们要打造一艘辞典之船。」——在资金紧缺的时候,马缔提议能否申请政府补助,松本是这样回答的。
《编舟记》的电影版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书友质疑《编舟记》只不过是小说,唔……我援引豆瓣一位从事编辑工作的网友评论吧:
「它无比真实地讲述了作为编辑的枯燥、虔诚与荣耀。」
言归正传,总之,小说中松本学者的那句话,让我回忆起陈原老师在一篇专题报告所提到的“所有的文本里都有个恶魔”。
陈原老师讲的是一个恶棍讼师的故事。
从前,有个阔少在镇上跑马,伤了人,被告到官府,状纸指控阔少“驰马伤人”,讼师将状纸上的“驰马伤人”改成了“马驰伤人”,结果,官府只判定阔少看管不严。
仅仅是文字次序调换,就能改变事情的性质,更何况文字词语的信息定义。
倾尽15年的心力去编纂一部辞典,这群编辑们一定不会只是为了在辞典上署名,甚至也不会只是单纯喜欢这部辞典,一定是源于行为背后的强烈动机。
那个强烈动机是什么?
我想,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人生观。
想到这里,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柳比歇夫这个奇人的形象。
05 有一种伟大看似平平无奇我在网上搜索柳比歇夫的书评,大多只提及他那套奇特的时间记录方式,个别的例外,则是怀揣功利而幼稚的动机去评价他。
比如,有一个自封为“中国XX时间管理术第一人”的家伙,对这本书进行了肤浅的速读。看到书中提及在儿子死后的若干年里,柳比歇夫仍然保持时间记录,就指责他“连正常的感情都没有”、“不能给家人优质而舒适的生活”,看到他连篇累牍地在信札中倾诉丧子之痛,又指责他“只能通过不停的工作、不断的重复纪录,来填补内心的寂寞”,批评他“情商不是很高,心理年龄也偏低”……
——这篇书评逻辑前后矛盾、以偏盖全,故作惊人之语,用贬低伟人的手段来哗众取宠,其最终目的,无非是抬高自己、兜售那套所谓的“时间管理术”罢了。
事实上,不论是《编舟记》里的那群“十五年如一日”的辞典编辑,还是连续记了56年“时间账簿”的柳比歇夫。
辞典也好,时间账簿也好,只不过这些人在自己坚定的人生旅途中,所创造的副产品。
他们并不以这些副产品为终极目的,而是始终用目光注视着自己的人生正前方,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充实自己的人生观。
他们都深信,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无比美好的事业,常人视为畏途的枯燥、单调、繁琐,在他们看来,却是趣味盎然、丰富多彩。
而最最重要的是,他们并不是被伟大的光环推着向前,并没有以自我牺牲的心态去做这些事,而是立足于自己的兴味,在从事工作的同时感受到愉悦的快感。这种愉悦,正是因为触摸到了意义本身才产生的。
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工作,在愉悦之中找寻意义,在途中,也许会遇见伟大,也许不会遇见,但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收获自己幸福的一生。
不是靠咬牙坚持,也不是靠什么管理技能,而是要找到你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这种看似平平无奇的人生,才是真正能够迸发出伟大奇迹的沃土。
群书须泛知,好书要深读,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敬请您关注 @杂家读书 ,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