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最后葬哪里了 工具人朱祁钰父亲不待见他
1427年,30岁的明宣宗朱瞻基终于有了第一个儿子,爱妃孙贵妃为他生下了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
在那个年代30岁才生子,已经算是老来得子了,朱瞻基大喜。
仅4个月后就把朱祁镇立为了皇太子,甚至力排众议,直接废掉了贤德的胡皇后,把孙贵妃立为了皇后。
史书记载,朱祁镇还在咿呀学语时,宣宗就抱着他问:将来你当了皇帝,能使天下太平吗?
朱祁镇答:能啊!
又问:如有胆敢侵扰国家之人,你敢不敢率六师出征揍服他?
朱祁镇坚定地回答:敢!
宣宗听了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当即解下龙袍宝带,覆在朱祁镇身上,把他抱在龙椅上,左右跪地齐呼万岁。
可以说,朱祁镇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次年,朱瞻基的次子朱祁钰出生,但待遇上与哥哥相差甚远。
他的生母出身低微,不过是个宫女,因为生了朱祁钰才被封为贤妃的。
也就是说,这兄弟俩一个是皇太子,一个是不受待见的庶子,二人之间地位悬殊。
朱祁钰压根就没想过自己还能与皇帝沾边,更没想到自己拼死保住大明,最终却落得个凄惨的下场,甚至留下一堆的恶名。
表面上来看,朱祁钰的确做了一些错事,给人留下了刻薄寡恩,人品差的印象。
但细挖史料才发现朱祁钰的伟大之处,而他的遭遇却让人感到揪心。
生母低微,朱祁钰不受待见
关于朱祁钰生母的身份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说朱祁钰的母亲吴氏是罪奴出身,她原是朱瞻基叔叔朱高煦的侍妾。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想效仿父亲朱棣夺得皇位,但很可惜侄儿朱瞻基不像朱允炆那么好欺负。
他御驾亲征,很快平定了叛乱。生擒了朱高煦父子,将他宫中女眷全部充入后宫为奴,吴氏也在其中。
但由于吴氏生得姿容秀丽,被朱瞻基相中,做了自己的侍妾。
可皇室有规定,罪犯的女眷是不能封为嫔妃的,朱瞻基就只好在宫外找了个宅院让吴氏住在里面。
到了宣德三年,吴氏为朱瞻基生下了皇次子朱祁钰,朱瞻基这才给他封了贤妃,但一直住在宫外。
直到宣德八年,朱瞻基病重。临终前,才恳求母亲张太后将朱祁钰母子接进宫。
张太后答应了,等朱瞻基驾崩后,张太后就封朱祁钰为郕王,并给他建造郕王府,与他母亲住在郕王府。
这是民间野史的记载。
第二种说法,是正史的记载,说朱祁钰的母亲是个身份低微的宫女。
永乐十年,吴氏进入太子府当宫女,那时朱瞻基还是皇太孙。由于吴氏貌美被朱瞻基看中,做了侍妾。
永乐十五年,皇帝朱棣为皇孙朱瞻基选定了太孙妃和太孙嫔,吴氏因为身份低微,没她什么事。
直到宣德三年,吴氏给朱瞻基生了第二子朱祁钰后,才被封为贤妃。
虽然两种说法区别很大,但无论哪种说法是真实的,都说明朱祁钰的生母身份低微,是无法跟朱祁镇相比的。
朱祁镇的生母非常受宠,当上了皇后,朱祁镇也被早早立为太子,被朱瞻基捧在手心里疼爱着。而朱祁钰就像个野孩子一样,并不受待见。
也正因如此,朱祁钰从来都没有奢望过,那个高高在上的皇位。
危难之际他被硬逼上了皇位1449,毫无军事才能的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领20万精兵和60多位正部级领导,御驾亲征瓦剌。
临行前,朱祁镇命弟弟朱祁钰监国。因兄弟俩自小地位差距较大,朱祁镇也从没把弟弟看成竞争对象,兄弟俩的关系一直非常好。
本来,朱祁镇此次北伐顺利的话,他依然是大明的皇帝,朱祁钰还做他的闲散王爷,这俩人会继续兄友弟恭地相处下去。
但命运偏偏就给他们开了一个大玩笑。
朱祁镇率领的大军在王振的错误指挥下,在土木堡被瓦剌人一锅端了,20万大军被蒙古2万兵打得满地找牙,皇帝朱祁镇被俘。
此战明朝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勋贵集团也几乎全部损落,可谓丧尽了国威、丢尽了颜面。
“仁宣之治”的大明,在朱祁镇的手中彻底败落,把国家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个烂摊子谁来收拾呢?
当时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只有3岁,大难当前,主少国疑是给国家添乱,最好的办法是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
但孙太后不愿意,她当然不想亲手把儿子的皇位让给别人,但瓦剌还欲出兵攻打北京,被逼之下,孙太后下懿旨立朱祁钰为帝。
但为了保证朱祁镇的地位,又立了3岁的朱见深为太子。
也就是说,朱祁钰不过是个工具人,国家需要你时,你顶上,等太平了,皇位还是要还给朱祁镇的后人的。
朱祁钰也不傻,他不愿意当这个工具人,干好了天下还是哥哥的,干不好恶名是自己的,还有可能遗臭万年。
但形势危急,不干也得干。
于是文武群臣交章劝进,王再辞让!——《明史纪事本末》
群臣一再劝解朱祁钰登基,但他始终不肯答应。他说:“皇太子仍在,卿等此举,是乱法耶!”
但于谦说了一句话,使他再也无法推辞。于谦说:
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愿殿下弘济艰难以安宗社。
意思是拥立你当皇帝是为了国家利益,与个人私利无关。如今国难当头,殿下作为皇子更应该为大明的社稷考虑。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朱祁钰怎能不答应?
于是,朱祁钰便硬着头皮接过烂摊子,定年号为景泰,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这个“救时皇帝”他做的怎么样呢?应该说比朱祁镇不知强了多少倍。
重用于谦打赢北京保卫战
朱祁镇被俘后,大臣们有人提议南迁逃命,但南迁便意味着放弃了半壁江山。
但于谦建议,誓死守卫北京。
朱祁钰毫不犹豫地采纳了于谦的建议,并对他深信不疑,立即提拔他为兵部尚书,放权给他。
一切事宜都听从于谦的安排,也正是因为于谦背后有朱祁钰这个主心骨的支持,他才能放手一搏,打赢北京保卫战。
有人说,朱祁钰性格懦弱,没啥本事,不过是用对了于谦,才守住了北京城。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在那个年代,你再有本事得不到君王的重用,也只能被埋没。于谦这匹千里马是遇到了朱祁钰这个伯乐,才有了施展的机会。
用对人,历史上很多君王都做不到的。
远了不说,朱祁镇就因为用错了王振才落得被俘虏的下场。
后来的崇祯帝不也是因为识人不明,忠奸不分,枉杀了很多的大臣,加重了内忧外患的形势,最终导致了亡国。
再看看北宋时期的宋钦宗,在面对金人来犯,武将李纲打败了金人,就在抗金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宋钦宗却对他产生了猜忌,一顿猛操作罢了他的官,导致“靖康之耻”爆发。
而于谦打了胜仗后,同样也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嫉妒。
有人在朱祁钰面前说他谎报功绩,有人说他滥封官职,甚至有人说他“天下未闻其功,但见其赏。”
面对这些流言蜚语,朱祁钰完全置之不理,对于谦始终深信不疑,正是因为有了朱祁钰处处维护,于谦才能安然无事。
所以,我们在颂扬于谦功德时,也不能忘了他背后的朱祁钰。
而朱祁钰在意志坚定地守卫北京城时,朱祁镇又有了一个“光荣”的称呼——“叫门天子”。
瓦剌的也先俘虏朱祁镇后,挟持他攻宣府、攻大同,让他在关下叫门。
在受罪和叫门之间,朱祁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叫门。
皇帝在关下命守城的将士开城门,一般将士也只能乖乖听话。
幸亏守卫宣府的杨洪和守卫大同的郭登头脑清醒,找各种理由拒不开门。
若两关守将真的听命朱祁镇开了城门,则大明九边防线崩塌,京城乃至整个中原的屏障将被拔除,百姓将会任胡虏铁骑杀戮。
试问朱祁镇这样丧师辱国、贪生怕死的皇帝拿什么跟朱祁钰比呢?
后人对朱祁钰评价差,多是因为他贪恋皇位,但我觉得这也是人之常情。
朱祁钰贪恋皇位引人诟病
虽然朱祁钰本无心争夺皇位,但历史的方向盘在不经意间失控,从而成就了他。
危难中他力挽狂澜,挽救了王朝,得到了百姓和官员们的认可,他的皇上当得很有成就感。
而且他也确实做得很不错。
他在位期间,任用贤臣,赈灾救民,以身作则减免皇宫开支,鼓励百姓发展经济等等,每一样都做得很出色。
短短几年,大明王朝综合国力就蒸蒸日上。可正当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也正干得过瘾时,也先又提出议和,要把朱祁镇还回来。
其实这件事放在任何人身上,都很难接受。
朱祁钰自然也是不愿意接回太上皇的,他找了很多的借口拖延。
但大臣们却不依不饶的天天上奏要求接回太上皇。
朱祁钰愤怒了,他说:
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
他的意思是说,本来我就不想当这个皇帝的,是你们逼着我当的。
其实,他的想法也很现实,危难之时,你们逼我当皇帝,如今国家安定了,你们又想迎回太上皇,我这身份多尴尬啊。
这时,于谦又出来打圆场,他说:
天位已定,宁复有它
意思是说,你的皇位已经做稳了,太上皇回来也当不了皇上了。
有了这颗定心丸,朱祁钰才同意接回朱祁镇。
但是接回朱祁镇后,朱祁钰就把他软禁在了南宫,对其处处提防,就连南宫的几棵大树都给砍了,为的是防止树下藏人。
2年后,朱祁钰又贿赂大臣,希望能够得到大臣的支持,废掉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经过一番操作,朱祁钰就废掉了朱见深,把皇位牢牢地攥在了自己的手里。
正是朱祁钰所做的这些事,给人留下了人品不好,太刻薄的印象。
朱祁钰的确是明目张胆地夺走了哥哥的皇位,但“天家无父子”,皇位的争夺从来都是血雨腥风的。
李世民、赵光义为了夺皇位亲手杀掉自己的亲兄弟,朱棣为夺位害死亲侄子,武则天为了皇位连自己亲儿子都不放过。
以仁慈著称的汉文帝,登基后也照样杀光了汉惠帝所有的儿子。
但朱祁镇能在南宫安安稳稳地生活7年,已经是个奇迹了,但凡朱祁钰心能再狠一点,朱祁镇父子都早早地被处理掉了。
也正是朱祁钰的善良,才给了朱祁镇东山再起的机会。
被匆匆拉下皇位,死因成谜
当朱祁钰好不容易把儿子立为了太子,命运又跟他开了个大玩笑。
他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却夭折了,对于朱见济的死,野史传说是被人暗害,但未被证实,只能说朱祁钰命运不济,老天不肯眷顾他。
而年仅30岁的他并不服输,为了尽快生出儿子纵欲过度,导致身体很快被掏空,不仅没生出儿子,反而导致身体孱弱。
这个时候大臣们又纷纷上奏,复立朱见深为太子。
朱祁钰不甘心,迟迟不肯答应。
虽然朱祁钰不肯交还太子位给朱见深,但很显然,朱祁钰无子,未来的皇位会很自然地由朱见深继承。
但有心的大臣们,为了赚取“迎立之功”趁朱祁钰病重时,又动了歪点子,决定帮助朱祁镇复辟。
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张軏等人联合起来发动了“夺门之变”。
朱祁镇未伤一兵一卒,不声不响地就重新坐到了龙椅上。
当上朝的钟声响起,朱祁钰也感觉到了大事不妙,他问身边人:“是于谦在敲击钟鼓吗?”
身边人小心翼翼地说:“是太上皇复位了。”
朱祁钰好一阵子都没说话,最后他笑着说:“好,好,好!”他在那一刻如释重负。
很快他被迁出皇宫,兄弟二人角色互换,朱祁钰开始了他的幽禁生活。
然而,朱祁镇的手段比弟弟显然老辣太多,等待朱祁钰的只有死亡。
朱祁镇复位仅一个月后,朱祁钰便死了。
对于他的死,史书中有多种记载,有说他病死的,也有说他是被害死的。
病死似乎也合情合理,因为他身体本就不好。但也有史书记载,说他不当皇帝后,反倒没有了压力,病情有了好转,但又突然离奇死亡,至于真正的死因至今都是个未解之谜。
景泰帝之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陆釴《病逸漫记》
十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已愈。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罪惟录》
两本书中均记载,朱祁钰的死是一个叫蒋安的宦官用绸子给勒死的。
很多人也因此怀疑幕后的主使正是朱祁镇,理由也很简单,害怕朱祁钰病好了再跟他抢皇位。
朱祁镇恨朱祁钰在史书中都有记载,《英宗实录》中朱祁镇曾这样说:
既绝其子,又殃其身。
意思是在骂朱祁钰断子绝孙,病入膏肓,也难怪很多人都说朱祁镇的行为就像泼妇骂街。
自古以来废皇帝就没有好下场的,尤其朱祁镇如此痛恨朱祁钰,怎么可能让他好好活着?
朱祁钰死后,朱祁镇就毫不客气地给了他个恶谥“戾”,意思就是暴虐、凶狠、违逆。然后毁其皇陵,按亲王规格葬在了西山王。
朱祁钰当了接近8年皇帝,救大明王朝于危难中,死后却未能葬入皇陵,实在是说不过去。
直到朱见深即位后,实在做不到跟父亲一样睁眼说瞎话,才为朱祁钰上谥号为“景皇帝”,并将原郕王墓扩修。
而他的庙号代宗,是将近二百年后的南明弘光时期才给上的。
除此之外《明英宗实录》里,朱祁镇更是把朱祁钰贬得一文不值。
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上天震威,屡垂明象,祁钰恬不知省,拒谏饰非,造孽愈甚。
如果说朱祁钰不仁不义,那朱祁镇真的就是恬不知耻了。没有弟弟跟在他后面擦屁股,他哪有机会抢皇位?早就成了蒙古人的刀下魂。
朱祁钰去世后,很快便有人去跟朱祁钰的汪皇后索要一条玉玲珑的腰带。
汪皇后愤怒到了极点,她问:“我夫君当了近8年皇帝,救大明于危难中,死后竟不能享受这几片玉片?”
朱祁镇做起事来,比朱祁钰狠太多。
也有人说朱祁镇复位后改过自新了,但看过《明实录》的都知道,朱祁镇复位后照样犯浑。
大明王朝被治理得乌烟瘴气
朱祁镇上位后,先是斩功臣于谦。
于谦的功劳整个大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朱祁镇就能给他编上一个“欲迎立外藩”的罪名,将他处斩。
于谦的死引起了公愤,也是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此后朝中有难,再也无人主动扛起重担。
当然,除了于谦,朱祁钰身边众多的贤臣都被处死。
朱祁镇枉杀功臣,却给铸下大错的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简直就是忠奸不分。
朱祁镇上位后,重用拥立他复位的功臣们。
而这些功臣们个个都是自私自利的奸佞小人。
灾荒之时,石亨、曹吉祥罔顾民情,侵占百姓耕地,而朱祁镇对此都是持纵容态度,与朱祁钰重用贤臣赈灾成鲜明对比。
以至于《明实录》里第一次出现了人“相食”的记载:
是岁,北幾、山东并饥,发茔墓、斫道树殆尽,父子或相食。——夏燮《明通鉴》
这就是朱祁镇夺门后的政绩,比后来他儿子朱见深都差得远。
而他重用的功臣,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贪污受贿、专横霸道、无恶不作、最后终于作死。
因涉嫌谋逆被处以死刑的,充军的,没有一个落得好下场,最终成为历史的笑柄。
写在最后
回顾朱祁钰的一生,为命运所捉弄,身不由己登上皇位。最后皇位被夺,沦为兄长的阶下之囚,不明不白地死去,落得个一无所有。
八年的帝王生涯,仿佛南柯一梦。
他在为人处事方面的确犯过一些错,但他的功绩不应该被抹杀。
在大明处于生死之际,他将“大厦将倾”的明王朝拉回了正轨,挽回了大明崩溃的局面。
这样的功绩却常常被史书弱化,大肆宣扬他软弱、刻薄的一面,给后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其实我认为正是因为朱祁钰的善良,才给了朱祁镇复位的机会,也是造成他这一生莫大功绩没有得到回报的原因所在。
历史是辩证的,后人看待朱祁钰,不能只看他自私刻薄的一面,他对历史的贡献,也应该被后人记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