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1)

文/刘建国

明代大边位于清水河县境中部,呈东南一一西走向,因其所筑年代较早,为夯筑土墙,不像明中后期的二边长城,包砖石砌,所以大边长城风化坍塌严重,部分地段消失或面临消失,往往不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2)

(明大边墙体)

然而明代所筑的大边烽火墩台,直到今日仍给人一种在视觉上的强烈震撼:摄人魂魄,大气磅磚,虽残犹威。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3)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4)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5)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6)

大边烽火墩台。除了夯筑,另一种是用土坯垒砌。位于杨家窑村北。

大边东从和林县来,始点在我县的后窑子村。一路西南而行,墙体且连且断,犹如一条蠕动的蚯蚓,若隐若现。若非伴随的烽头墩台的衬托,真不以为它便是长城。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7)

(与和林接壤的大沙口大边长城)

大边在县境分布四十公里,烽火墩台29座。其西端点位于哪呢?史料记载为"西据黄河东。"大边西段走向从五道峁墩台墙体断续行走至城广墕村,不见踪迹。而伴随的烽火墩台朝向黄河方向一路向西,却未达黄河岸边。关于大边西段及烽火线路《内蒙古长城史话》说在青草峁与二边相望。显然记载与史实有出入。

《三关志》说,"大边在关北一百二十里,起大同之崖头,至黄河七十里,无墙,而有藩篱。旧筑广宁、哨马营二堡,去边一里许,今废。"

史料所提信息说明,大边西段墙体至黄河七十里就无墙了。七十里无墙今查得这个位置大概在城广墕村。该村现距黄河约六十里,距离相当。这里要考虑城广(城光)这个地名的含义,却大边城墙就修到此。也就是说,"西距黄河东"的东的位置就在城广墕,大边长城到此戛然而止。

城广墕村在清朝没查到记载,只是民国时称陈光墕,今称城广墕。现代地名或村名许多书写不规范,造成误解很难免。

那么藩篱是什么意思呢?百度解释: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或边界,屏障。无墙有藩篱应为第二种解释。用竹木做栅栏,起城墙所起不到的防御作用,似乎也有可能。

《三关志》这条史料还记载筑有广宁,哨马营二堡,经初步考证应为今天的东土城和西土城。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8)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9)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10)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11)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12)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13)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14)

(上面七幅图是大边西段走向黄河方向的单、双烽火墩台)

哨马营的哨《康熙字典》注释为:凡屯戎防盗之处名曰哨。《甘肃新通志.军政志》对哨的解释是:明代为防止蒙古北犯,在险要地段筑"横一斜二"三角形要塞作为屯兵避箭之所。

哨马营应指西土城。哨马就是探马,放哨了望,打听消息,起警息作用,任务是负责西南至黄河的消息动态。军种是骑兵。而东土城之广宁营,则负责防守,军种为驻堡的战兵。明初将二城放在一起形成犄角之势,但功能却有所不同。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15)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16)

(三关志图中的广宁哨马二营位置)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17)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18)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19)

(东西土城二城)

民国时期的清水河(寻找明代大边西端点)(2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