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怎能不赏菊(赏菊聊寒露)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描绘的是华夏大地寒露前后的景象,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金秋怎能不赏菊?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金秋怎能不赏菊(赏菊聊寒露)

金秋怎能不赏菊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描绘的是华夏大地寒露前后的景象。

寒露节气一般在农历九月初,所以又有寒露九月节之称。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晚秋,预示着干支历酉月的结束、戌月的起始。寒露时节,在太阳越过赤道向南移动的十五天到三十天之间,秋凉真正开始。寒露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日照时间减少,热气退去,寒气渐生,昼夜温差较大,晨晚冷,寒意袭人。

寒露和白露大不相同,白露是给漫长的酷暑带来一点凉意,而寒露则是在气温更低、夜晚更长的时段形成,让人真正感到寒意。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鸿雁来宾,颇有几分诗意。

试想,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院子里,手托茶壶,凌风品茗,仰头凝望天空,一群大雁出现,时而排成“一”字,时而排成“人”字,向南飞去。雁鸣悠远低沉,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或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或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抑或是“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雁群飞过,壶中茶凉,心头奇热。漫步人生长路,遥想搏击长空的南飞雁,单凭那股执着劲,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雀入大水为蛤,颇有几分神奇。

雀,小鸟。大水,即为大海。古人发现,晚秋时节海边贝壳最多。贝壳五彩斑斓,其条纹很像小鸟的羽毛,于是古人认为到了寒露这天,飞鸟会钻入大海,变成蛤蜊,躲避寒冷。千百年来,人们在探索大自然的征程中从未停下脚步,而如今,已有“神舟”上天、“蛟龙”入海。

菊有黄华,颇有几分情趣。

寒露来临,房前屋后,盆里栽的,土里种的,坡上野生的怒放的菊花,绚丽夺目,给深秋增添一抹亮色。“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当是最好的写照。

采几片花瓣,沉入杯底,冲上开水,香气扑鼻的菊花茶就已沏好。坐在藤椅上,喝一杯菊花茶,看菊花在秋风中轻舞,浑身倦意全无。从幼儿园回来的小娃娃,摘一朵黄菊,来回端详,然后拍着小手,叫着,跳着,笑着,搅动满院的菊香爬上墙头,溢出墙外。

大雁南飞,菊花正香。熟知节气,幸福生活。(王宇)

来源:陕西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