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溜溜的城简谱 康定溜溜的城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
一首康定情歌,在国内广为流传,并且蜚声国外;这首民间歌曲让人们爱上了别具特色的溜溜调;这首民间歌曲也唱火了一座城市——康定。
溜溜调与“锅庄文化”
康定,这座粗犷而温柔的城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居住着以藏族为主的十几个民族,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康定溜溜调就是他们最自豪的代表。
鲜为人知的是,溜溜调其实与众人皆知的“锅庄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
(溜溜调在康巴的乡间传唱)
康定有个古称叫“打箭炉”。旧时,藏语称“打折多”,意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两河的交汇处。“打折多”一词最早出现于《明史·西域传》中。关于“打箭炉” 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东汉末年,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最终经过激烈的斗争,形成了曹、孙、刘三大势力三分天下的局面,他们手下的精兵猛将不计其数。刘备手下的诸葛亮更是有着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才华盖世的美称,行兵布阵不在话下,为刘备立下许多汗马功劳。
一次诸葛亮率军南征,“七擒孟获”,在准备第七次释放孟获时,双方协定,孟获退出一箭之地并永不侵犯蜀国边境。诸葛亮却暗中派遣一位名叫郭达的将军星夜兼程,来到今康定安炉造箭,制造兵器,将造出的巨箭插在旁边的山顶上。郭达不辱使命,他一夜之间造出了三千支箭羽。
诸葛亮十分惊讶,也被他的能力折服,他封郭达为自己帐下的将军。孟获也最终被迫退至打箭炉及其以西的地方。康定因此便有了“打箭炉”的称号,后来人们把插箭之山取名为郭达山,郭达造箭之地取名为“打箭炉”。
“打箭炉”奠定了康定重要地理位置,是川藏的咽喉,茶马古道重镇,是民族区域间经济、文化、商贸往来的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
(康定)
一群人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锅庄文化”。溜溜调追根溯源离不开“锅庄文化”。
据说,有一群穿着裘皮的人想走进茶马古道用良马换取他们需要的东西,于是赶着这群良马穿越大草原,翻过了大雪山,最后来到了雪山脚下的两江,会聚在一片草滩上(如今的康定)。
他们看到这片土地水草丰盛,山清水秀,是牧马打野的好地方,风尘仆仆的这群人最终决定在这块宝地休息一夜再启程前往栈道。
晚上,他们在草原上用三块石头架起了锅庄,然后用火石点燃火草。火红的光芒照耀了整个草原,是时候表演真正的绝技了,这群人能歌善舞,在美丽的星光下,寂静的草原上,为了赶走一天的疲惫,带着对明日的期待,他们围绕着锅庄跳起了舞,唱起了藏语歌,唱的就是“溜溜调”。
(唱上一首动听的溜溜调,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
溜溜调与衬词“溜溜”
提到溜溜调,也许我们脑海中无法形成一首歌曲旋律的概念,但提到《康定情歌》,肯定都会不由自主地哼唱两句。
《康定情歌》就是由甘孜州古老的溜溜调演变而成。最初的溜溜调一般是康巴农民上山砍柴、放牧所唱的,没有华丽的装饰音,都是用简单朴实的曲调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唱词,随心所欲地表现出康巴人民的真情实感,借以排解心里的烦闷和身体的疲劳。
这样的溜溜调一般比较短小,如《溜溜》:一片(溜溜的)菜儿嘛二面(溜溜的)青哟。唱支(溜溜的)歌儿嘛宽我(溜溜的)心哟。
后来康巴人民需要更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就发展出了节奏感较明显的曲调,取代了节奏自由的山歌,如《一把溜溜的菜籽》:
一把(溜溜的)菜籽撒进(溜溜的)沟哟,今年(溜溜的)撒起明年(溜溜的)收哟,(月哟亮弯儿)明年(溜溜)收。今年(溜溜的)姐妹同为(溜溜的)要哟,明年(溜溜的) 不知哪条(溜溜的)沟哟,(月哟亮弯儿)哪条(溜溜)沟。
唱词概括了农家姊妹们在山沟里撒菜籽时的喜悦心情,但也发出了来年是否还在一起劳动的感叹,唱词朴实自然,饱含乡土之情。
(能歌善舞的扎西与卓玛)
溜溜调在劳动中丰富深化。因为它朴实优美,易唱易学,易于流传,民间说唱艺人也把这一唱词填进溜溜调,伴之以胡琴,将这乡间小调带进康定城里,受到城里人的喜爱,如《要问我是哪县人》:
十字(溜溜)街上唱一(溜溜)首哟,官家(溜溜)小姐嘛都来(溜溜)听,(月哟亮弯)都来(溜溜)听。文武(溜溜)百官盘问(溜溜)我哟,问我(溜溜) 哪个嘛哪县(溜溜)人,(月哟亮弯)哪县(溜溜)人。升子(溜溜)打米平阳(溜溜)县哟,白布(溜溜) 下缸嘛冉州(溜溜)城,(月哟亮弯)冉州(溜溜)城。
溜溜调从山村唱进了城里,从国内唱向了世界。歌词由两段词发展成了三段词,由三段词发展成了现在的四段词。名扬四方的《康定情歌》为四段词。它新鲜、活泼、自由和风趣,反映了康巴人民自己的生活,也是他们情感的主要表达方式。
溜溜调中的“溜溜”也许少有人知。“溜溜”是一个衬词,它在民歌衬词运用中较为广泛,它不仅出现在康定溜溜调中,也出现在其他民歌中。
衬词“溜溜”有时代指某个事物,温江民歌《吆猪号子》的“溜溜”就是川西农家对猪的代称。
“溜溜”也常常放在有些动词前面,让某一动作更加生动、形象,在阆中民歌《唱起来》中就有“唱起来那嘛溜溜溜哇唱起来哟,唱一个山歌嘛溜溜溜哇,溜溜打头牌”。
(动人的康定情歌)
实际上这句的正词只有“唱起来,唱起来,唱一个山歌打头牌”一句,“溜溜”是歌唱的拟声和边唱边走的动态。“溜溜”有时也表示一种“样态”。康定民歌《溜溜》中有“大河溜溜的涨水,小河溜溜的流”,“溜溜”就形容大河涨水和小河流水的样态。
“溜溜”还可以表示没有特定含义的虚化的意义。这在民歌衬词使用中比较普遍。它词义模糊,且常附和着歌曲正词所要表达的内涵而游移不定。
在 《康定情歌》中,“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 第一个“溜溜”表现的是跑马山的样态,第二个“溜溜” 表现的是云朵在天空中流动的情景。衬词“溜溜”的功能是无比强大的,它在众多民歌中出现,但在《康定情歌》中“走红”。
(美丽木格措)
虽然这个衬词在溜溜调中有时无明确的特定含义,但它无时无处不在深化着歌曲所要表达的主旨和内涵,使景、物、人都鲜活起来,以更加生动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正是“溜溜”衬词赋予康定溜溜调的特殊效果,也成为康定情歌的一大特色。2011年8月,康定溜溜调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原汁原味的民间乐调得以继续传承和发扬。
炽热的《康定情歌》
一首《康定情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带火了康定这座美丽的城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康定情歌》入选了美国太空局“世界最具代表性十首歌曲”,并随“旅行者二号” 太空船升空播放,因此被称为“宇宙情歌”。
(康定)
《康定情歌》歌词无处不在地表达炽热的爱情。而“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里的两位人物李大姐和张大哥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具有原型。
清朝末年,荥经县有个叫张自才的男子,随他当马帮的父亲来到康定做生意。在炉城,这位张大哥认识了一位漂亮的汉族女子李桂英。李桂英那年18岁,北川人,从小就跟随父亲来到康定卖凉粉。滚滚折多河畔,英俊壮实的张大哥和温柔多情的李大姐经常唱着溜溜调约会。
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两人结伴去爬康定城南的跑马山,在山上,两人私定终身。从此,带着藏羌山林气息的溜溜调, 和着优美汉族民歌“康定情歌”的风韵,开始响彻康藏高原, 溜溜调也因此与歌曲《康定情歌》结缘。
(木格措黄金海岸)
而火遍全球的《康定情歌》离不开这三位人物:吴文季、 江定仙、喻宜萱。吴文季出生于1918年,曾在福建集美农林高中读书,因父亲去世中途辍学,回老家当了小学教员。
1938年,年仅二十岁的吴文季毅然放下教鞭,北上寻求抗日之路。在武汉,他参加“战时干部训练团”,辗转湖南、贵州等地到了重庆。
1941年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吴文季在西康甘孜(现四川甘孜)参加了准备到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任文化音乐教员。这段时期他常漫步康定城里,观察了解民情。
那里有一种溜溜调,旋律热情奔放,对爱情的表露大胆泼辣,令吴文季感到新奇与兴奋。于是他上集市、下村寨、逛骡马会,四处收集,然后对曲调和歌词加以整理和改编,取名《跑马溜溜的山上》(后改为《康定情歌》)。
1946 年,为了在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师生联欢会上演唱,吴文季请求其老师武定谦为《跑马溜溜的山上》作曲,系主任江定仙先生编配钢琴伴奏谱。当时江定仙身边没有钢琴,就热情地利用风琴配出了伴奏,为这首民歌锦上添花,并收进他编成的五线谱民歌集。
1947年在南京国立音乐学院联欢会上,在江定仙编配的钢琴伴奏乐谱伴奏下,武定谦成为演唱《跑马溜溜的山上》第一人。
而喻宜萱让《康定情歌》风靡全国,甚至走向世界。1947 年4月19日在南京国际俱乐部,因突然停电,剧场工作人员拿出备用蜡烛插在高脚烛台里,喻宜萱在烛光摇曳中歌唱《跑马溜溜的山上》。
此后,《跑马溜溜的山上》 成了她节目单里的保留节目。几乎她每场演唱会所在的地方,这首《康定情歌》都在那里流传,“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这个熟悉的旋律经常在一些青年男女的嘴边不时哼出。喻宜萱还将这首歌带到巴黎,从此《康定情歌》走向世界。
- THE END -
MORE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