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术不正者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心术不正)
其实正统孔门儒家所推崇的“仁”是分为两个方面的,一个是仁心,另一个则是仁术,只不过儒家经典大部分篇幅都是在阐述仁心,对于仁术的论述很少,但少不代表没有,二者在儒家思想中是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为什么后世儒家学派出现了很多迂腐、教条的观点,其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后世儒者们只注意到了仁心,而忽略了仁术。
那么到底什么是仁心与仁术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先说仁术,术就是方法,儒家在推崇仁心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强调仁心发用的技巧和方法的。
比如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
矢人与函人就是指造箭的人和造盾的人,造箭的人拼命想把箭头造的锋利一些,唯恐伤不了人。而造盾的人则拼命将盾造的结实一些,唯恐使用的人被伤到。
这两种心理有对错之分吗?
显然没有,我们不能说造箭的人心肠就比造盾的人狠毒,这不过是基于不同身份所产生出来的不同心理罢了。
同样,医生一心希望能救活病人,而做棺材生意的人则多少会有希望多一些人死掉的想法,这也是一个道理。
再比如很多人用来抨击孔子的杀少正卯事件,显然在当时,少正卯思想的影响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鲁国的文化根基,孔子杀他只是为了仁道能够顺利推行的被迫之举。
所以,儒家思想不是让我们去当一个老好人,它并没有如后世理解的那样,不管实际情况如何,一味死板的认定绝对的善恶。
在善恶之间把握住大是大非之道,灵活的去权衡变通,进而实现真正的仁,这就是仁术。
可以说,想要实现真正的仁的境界,非要掌握仁术不可,否则便成了一个迂腐酸臭的书呆子,陶醉在自我营造道德情操中了。
但仁心与仁术是相辅相成的,仁术的实施也绝对离不开仁心,脱离了仁心的仁术,就要变味成为阴谋权术了。
比如在后篇孟子找来两个人为例子,第一个是伯夷,伯夷是典型的有仁心却无仁术之人,他为人极其清高,只要他看不上的人,不管是君王还是臣子,他话都不愿多说一句。
这种境界非常令人敬佩,但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如此性格便是有保国安民之心,也注定无法施展的。所以,伯夷最终并未为天下百姓做出多少贡献,不过饿死首阳山落了个清高之名。
第二个人是柳下惠,这个人跟伯夷刚好相反,非常圆滑,哪怕是很卑贱的小事他都毫无怨言去做,毫无原则可言。
如此也是不对的,我们中国人讲究外圆内方,人内心要有原则,坚守自己的正道,而对外则要有足够圆润的手段,这才能够做成事。这也就是仁心仁术相辅相成的意思。
很多时候我们识人、用人的关键也就在此。事办的漂亮不代表人就可靠,事做不好也未必不可托付重任,这就牵扯到“心术”问题了,其中的是非对错是值得我们认真权衡分析的。
故而孟子提出“术不可不慎也”,仁术和仁心的辅成发用会直接对我们个人以及社会产生影响,所以对于仁术该如何施展,该如何配合仁心,这一点是要非常慎重的。
说完了仁术,孟子话风一转又开始谈仁心的问题,他先是借来孔子的话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里仁”就是让自己处在一个仁的状态中,时刻以仁道为处事做事的核心,否则就是不明智的。这也就是所谓“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的意思。
这里不得不感慨孟子用词之妙,他用了“宅”字,“宅”就是家,孟子将“仁”的心理状态比作了心的家。
我们人出门无论去了哪里,心中总是要想着家的,而且不论去了多远的地方,最终还是会回家的。
孟子告诉我们“仁”的心理状态就是心的家,心只有在家的时候才能够“安心”,这也就是提醒我们要去培养自己的“仁心”。
之后,孟子说:“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役就是奴役,孟子讲人如果做出了不仁不智或是无礼无义的事来,那么就是被心所奴役了,不能自己主宰自己,被私欲牵住鼻子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在做着不仁不智无理无义的事情。
朋友找自己帮忙,嫌麻烦找借口推掉;外边受气回家迁怒家人,或是工作中诚心给别人找别扭等等,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行为?这些行为的背后是怎样一种心理呢?是情绪,还是欲望?
其实不论是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一刻我们被奴役了,那并不是最为纯粹真实的我们。
所以孟子又说:“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
人们做了不好的事自己潜意识往往都是知道不对的,这个知道的念头往往很小,但还是有的,所以一旦意识到不对,就赶紧抓住这个念头,扩大化,来改变自己。这就是回归仁心的一种方法。
孟子举例,比如我们跟别人比赛射箭,没有射中输掉了比赛,有些人可能心里就不舒服了,抱怨赛场不好,怀疑对手作弊等等。
但其实这些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在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我们都知道是自己学艺不精,但我们没有勇气直面自己的失败,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不达仁心的最大障碍。
之后,孟子为我们请来了效仿模范。他说子路遇到能指正他的人就会很高兴;大禹听到别人的善言都要拜谢;舜能够不断效法别人的善行,最终成为圣人。
这三个古代贤者都是在不断自我改变从而达到了仁心的典范。
所以综上,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儒家的理解其实存在着误解,儒家可不是死板酸臭的教条,其中包含着很深的人道学问,值得我们好好挖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