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特征(判断早期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和早期国家)

导语:人类社会从洪荒走向文明,历经了几百万年的历史和发展。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以石器工具作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手段,以石器生产和制作技术成为推动当时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生产力。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上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甚至发展出了定居农业和早期环壕聚落成为了早期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随着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加剧和社会冲突的加剧,社会演变进一步催化,最终使得原始社会向国家社会发生转变。文明的产生和国家的起源发展是两个略有差别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很大区别,本质上来讲都是是促进文明演变的不同因素。

早期文明与早期国家的标志

文明的定义

早期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国家的产生事实上是一个可以近乎等同的概念。何为文明,所谓"见龙在天,天下文明"。文明的产生必然是人类社会发生了强烈的质变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就是我们常所的社会中有法度可循就是文明。文明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尽管不是可以等同的概念,毫无疑问的是,文明必然是迈进国家第一步,文明出现的标志对于国家同样适用。

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特征(判断早期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和早期国家)(1)

现代文明礼仪

文明的要素

关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要素和标准很多,大体来说,主要有城市的出现、车马器的使用、礼器的使用、文字的使用、军队、监狱等暴力机构的出现、冶炼技术的出现、大型祭祀建筑的使用等。然而因为世界各地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进度并不相同,因此导致各地出现相关的文明因素并不相同

就我国文明的出现和起源来看,并没有同时具备以上几乎所有的因素,根据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的说法,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主要有四个标准:文字的起源、冶金术的产生、城市的出现以及定居农业的出现。这些文化因素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根据各个地方史前文明发展状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体现。总的来说文字、冶金术、城市的出现基本是每个史前高度发达的文明都具备的,此外还有礼仪性建筑的出现也是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字与早期文明的起源

早期文字的产生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文字产生于刻画符号,而最早的刻画符号主要绘制于各种陶器、石器之上。根据历史传说,最早的文字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的,而在此之前古人主要采用结绳记事和刻木记事的方式。因为这些木、绳一类的有机质物质很容易腐坏,以至于根本不可能在土里保存上千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产生陶器刻画符号之前必然还历经了一个漫长的"结绳记事"时代。

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特征(判断早期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和早期国家)(2)

结绳记事

马家窑文化中出土有刻画舞蹈纹的陶盆,体现出古代马家窑人们热烈、激荡的生命情怀。大汶口文化中出土有日出大山的文字刻符,和汉字中的"旦"非常相似,甚至有人认为这就是最早的古彝文,还是汉字系统中甲骨文的起源。邹平丁公遗址中还发现有刻有十几个字的陶文符号,有人还认为这些符号可以组成完整句子。这些陶文或表意,或表形,毫无疑问的是必定是人们某种意识反映。

文字出现的必要性

文字之所以被视为是早期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主要就在于文字反映出的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形态结构。我们可以试想,在原始的氏族社会中,人们以小范围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生活和定居。在这样小范围的人群中,人们依靠部落首领来进行管理,在这样小的地域和人群范围中管理必定不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也不需要文字来传达政令。文字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下发政令、维系国家运转。在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遗址中一处水井内发现有大量秦代的竹简木牍,从内容上来看,这批简牍显而见得是当时秦代官府下发至郡县一级的政令,秦朝正是通过这些下发的法令文书来统治广袤的区域。

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特征(判断早期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和早期国家)(3)

里耶秦简

文字之于后世国家的统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在早期社会中文字可能最初的功用并不限于此。早期社会中的图腾是人们原始崇拜的产物,在此基础上人们还衍变出了族徽,这些族徽可以用来区别本族与他族。文字很有可能就是产生自这种原始的图腾和族徽,最后演变为简单的文字。在陶寺中就发现有一片写有"父"字的陶片,这片陶片的文字被释读为"尧",是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三帝之一,年代上来说正好属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末期,与传说中尧等中原帝王活动范围比较相近,因此陶寺遗址被人们认为是尧都。

城市的产生与祭祀的出现

城市由于社会复杂化

城市的出现和人口扩张以及社会形态复杂化有直接的关系,"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城市早期形态主要是高大的城墙、深深的壕沟以及城内的若干居住区、墓葬区和高等级建筑区等。城市的早期功能主要是抵抗洪水以及防止其他部族的侵扰等,高大的城墙能够抵御洪水入城,守护城内居民的安全,深堑的壕沟能够对外来敌人起到预警和阻碍作用

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特征(判断早期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和早期国家)(4)

陶寺遗址

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因为社会冲突和对抗的加剧,社会中开始出现了"万国林立"的状态。从目前的发现来看,仅在海岱龙山地区就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座城市,这些城址有的面积能够达到50万平米以上,有的则在10万平米左右。从城市的面积可可以看出城市容纳居民数量有很大区别,不同城市之间也存在有较大的差异。在长江流域同样也出现了许多城市,仅在宝墩文化时期的成都平原就出现了十余座城市,其中面积最大的新津宝墩都城面积达到60多万平米,面积较小的都江堰芒城就有10万平米以上。不同的城市面积在当时显然是不同等级的反映。

祭祀建筑与社会复杂化

祭祀建筑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位置于城市的重要的地位。原始社会的祭祀包括埋于地上的祭祀坑祭,如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中发现的陶缸套接的现象就被认为是史前先民祭祀的反映。另外还有一种修筑于高台之上的祭祀,这种祭祀现象较为普遍,是先秦至秦汉时期帝王诸侯祭祀的重要内容。以层层夯土堆筑于地面之上,再于夯土之上修建高大的祭坛。这种大规模的夯土台需要调集大量的人力劳作,同时还需要强大的财力和食物来维持长期的工作量,显然如果不是依靠一个更加复杂强大的统治集团是不能够实现的

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特征(判断早期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和早期国家)(5)

陶寺观象台

也正是如此,我们将城市的修建和大型夯土台基的出现视为是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体现,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只有集当时社会的发展主要力量才能够实现完成这样大规模的建筑。那么必然当时的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统一的权利机构,并且当时的农业一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才能够持续稳定地为这样长期的集体工作提供物质保障。而这些保障是食不果腹的狩猎采集社会无法实现的,因为只有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才能够思考其他问题。

冶金术与早期文明进程

早期冶金制品

我国铜器制品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当中,为小件的红铜、黄铜制品,另外在红山文化、陶寺文化和齐家文化中都发现有铜器的出现。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将铜器的产生视为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但是并不意味着,凡是有铜器出现的社会都是复杂的早期文明社会。铜器的大规模发现与零星的铜器发现表现的正好是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

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特征(判断早期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和早期国家)(6)

姜寨遗址

以最早在我国发现的红铜和黄铜为例,这些铜器发现数量很少,几乎整个遗址中最多只见几件,少者甚至只有那么一件,这些遗址附近也没有发现冶炼铜器产生的遗址。商周时期被认为是我国古代铜器大规模生产和发展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采矿、冶铜和冶炼遗址,著名的大冶铜绿山遗址以其丰富优质的铜矿资源使得这里的采冶活动从商代遗址延续到了汉代。

关于冶铜技术的起源一般认为最早是在今天的西亚和中亚地区,随着人群的迁徙和交流、战争等方式从西向东传播到我国境内。在我国有记载的张骞出使西域并且开通了丝绸之路是在汉武帝时期,在此之前人们认为中国和西域没有任何交流,因此张骞通西域也被称为"凿空"。事实上早在史前时期人群的迁徙、交流的频繁程度就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人们可以通过翻越青藏高原、行走草原地区等将冶炼技术传播到中原、东北及南方地区。

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特征(判断早期文明产生的主要标志和早期国家)(7)

张骞出使西域

冶金术与早期国家

和铸造城址一样,冶炼技术也被视为是早期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冶炼铜器资源需要包括采矿、运输、冶炼、铸造多个工序,这些工序的完成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显然当时仅仅是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早期青铜时代,比如说商王朝尤其重视对于青铜资源的开采和冶炼,还专门在湖北境内设置城市用以管理和转运铜矿资源。在史前社会尤其如此,尽管我们目前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史前冶炼和铸造遗址,但是要形成商周时期这样成熟的青铜铸造工艺,前期必定有漫长的技术积累时间。而冶金技术的运用也为早期国家的礼器制作和贵族权威的显示提供了重要支持。

结语:早期文明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我们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开篇。城市、文字、冶金技术、大型礼仪建筑是文明社会的重要象征,体现出人们从蒙昧走向文明。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走向复杂,从氏族社会向早期国家社会的前进道路中,人们既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又不断改进和发展自身文化。在文明形成和发展中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上层在国家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到正是更为广大的古代劳动人们对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实现了社会的最终变革。

参考文献

周文王《周易》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赵晔《吴越春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