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栽秧的方法(插一把秧能连续收割七八年)

7月18日下午,斜阳西挂,陈齐炼熟练地挥动了一下镰刀,一大把水稻齐杆而断。而在他身后,一芮芮新苗已经从刚收割不久的稻秆旁长出,110天后又将迎来新的丰收季。

陈齐炼收割的正是一种堪称“超级作物”的多年生稻。深圳,这是一个早已取消了农村的城市,深圳人,也似乎与农民这一职业相距甚远。但是,现代化农业却在这里初露峥嵘,一些“超级作物”在这个城市里生根发芽:多年生的水稻,只需播种一次,就能连续收割七八年;一个砧木上,能长出茄子、土豆、辣椒,凑成一锅东北名菜“地三鲜”……

7月18日,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华大万物试验基地里举行了多年生稻收割开廉仪式,记者也借此机会走近了这些“超级作物”。

多年生稻种植一次可以收获多年

7月18日,在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华大万物试验基地里,华大万物多年生稻首席栽培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获得者陈齐炼在开镰仪式上割下了第一把稻穗。随后,在收割机来回穿梭中,整片多年生稻田完成了收割。而在旁边不远处,已经提前完成收割的稻田里,新苗已经长出,预计到10月下旬,又能进行新一轮的收割了。

人工栽秧的方法(插一把秧能连续收割七八年)(1)

人工栽秧的方法(插一把秧能连续收割七八年)(2)

人工栽秧的方法(插一把秧能连续收割七八年)(3)

多年生稻,顾名思义,就是将稻从一年生变成了多年生,种植一次可以收获多年(季)。这是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以非洲长雄野生稻为父本、亚洲栽培稻为母本,通过种间远缘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经过25年探索,原创性地培育出的品种。

陈齐炼告诉记者,多年生稻是一种新型、高效、轻简的稻作方式,是全球唯一可商业化的多年生粮食作物,是稻及粮食作物育种领域一项“0到1”的理论和技术突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技”的有益探索。

据介绍,多年生稻有两大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一个是无性繁殖特性,利用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不仅可以培育多年生稻,还可以固定杂种优势,是实现“一系”法杂交稻的可选方案。这种方案可以节约杂交稻种子的生产成本和繁杂的制种环节。另一个是周年生产特性,可实现水稻周年生产,节约劳动力、减低劳动强度,缓解农村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播种一次,就能连续收割七八年,预计每亩每年能为农民省下五六百元。”陈齐炼自豪地说。他告诉记者,多年生稻具有“一种多收”和“一种两收”生产模式优势。从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2017-2020组织的南方9个省区的试验结果看,现有的多年生稻品种在北纬28度;以南的双季稻区可以越冬,实现“一种多收”,种植一次,连续收获多年。而在北纬28度以北双季稻区,可以“一种两收”模式,只需抢收早稻而避免抢种晚稻,极大地缓解了早晚稻“双抢”期间的早晚稻农事时间间隔短和劳动力短缺等生产和社会问题。

人工栽秧的方法(插一把秧能连续收割七八年)(4)

这是一种可持续的轻简化稻作生产技术,多年生稻以免耕方式进行生产,从第二年(季)节省买种、育秧、犁田耙田、栽秧等生产环节,而其他生产环节和一年生水稻大致相同,节省了种子和劳动力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

按照陈齐炼计算,相比一年生水稻,多年生稻的“一种两收”模式每年可以节约成本投入约600元、而“一种多收”模式节约1200元,按推广1亿亩计算,可以分别为社会节约成本600亿元和1200亿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另外,这种水稻生态环境效益明显。其“一次种植,多年收获”的免耕生产特性,每年每亩又可以固定二氧化碳(CO2)20公斤、增加土壤有机质54公斤、增加土壤全氮0.061公斤,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多年生稻作为生态农业中发挥巨大的碳中和效应,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陈齐炼告诉记者,目前,该团队正在持续研究,确认其适宜种植的区域。目前,已知其在我国河南、湖北等南方12个省中超2亿亩水稻种植区域适宜种植,在“一带一路”国家,东南亚和非洲超过10亿亩水稻种植区域适宜种植。2022年伊始,华大刚与云南大学就多年生稻研产融合发展开展合作,计划将多年生稻进行转化推广,造福百姓。

多宝茄树能长出一锅“地三鲜”

东北家常菜“地三鲜”,相信大家没吃过也肯定听说过。地三鲜指的是茄子、土豆和青椒。你能想象,一棵树就能长出这三种食材吗?

人工栽秧的方法(插一把秧能连续收割七八年)(5)

人工栽秧的方法(插一把秧能连续收割七八年)(6)

本来生长在地面的茄子如今攀上了枝头。

人工栽秧的方法(插一把秧能连续收割七八年)(7)

多宝茄树顶上挂满了茄子,中间是长长的番茄藤,根部长着烟叶。

在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华大万物试验基地里,记者就见到了这种多宝茄树(茄子树)。这是一种颠覆传统蔬菜生产模式的超级物种,在一棵砧木上除了能嫁接茄子、土豆和青椒之外,还能嫁接西红柿、烟草、人参果等等。记者现场看到,一棵棵多宝茄树的顶上挂满了圆茄、长茄、白茄等各种茄子,树干中部缠绕着长长的番茄藤,树的根部还长出了又长又大的烟叶。

多宝茄树(茄子树)是华大与中国蔬菜类茄子研究创新团队合作,经过13年科学研究培育出的抗病、高产、奇妙的新型物种。华大万物多宝茄树高级农艺工程师周峥杰告诉记者,这是先以野生茄科植物为基础,培育出多年生木本砧木,再通过新一代嫁接技术将一年生草本茄科作物同时嫁接在一棵砧木上。

周峥杰说,通过嫁接技术,可实现一棵多宝茄树结出五颜六色不同品种的茄科作物,包括茄子、番茄、人参果等超过100个品种及物种。另外,因为茄子、番茄为无限花序,在适应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条件下,多宝茄树在一年四季里都可以用可边开花、边结果、边采收,实现连续高产。

周峥杰如数家珍地指出了这种多宝茄树的优点:多宝茄树种植一次可收益多年,且产量高,大大减少劳动力投入;其本身抗性好,好存活,种植与管理要求简单,种植2-3个月即可丰产,投入当年即可收益;成年多宝茄树一般株高1.5米至10米,寿命可达20余年;多宝茄树根系纵深,能够充分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单株年产量可高达2000斤……

周峥杰还告诉记者,我们正在持续探索和研发,未来,甚至还有可能把蔷薇科的植物嫁接到这种砧木上,蔷薇科的植物包括苹果、樱桃、杏、桃等等。也就是说,未来的超级物种,能够定制果实,种一棵树就能把水果、蔬菜全长出来了。

另外,这种多宝茄树解决了有茄科“植物癌症”之称的土传性疾病这一根本难题,对茄子常见的病害如青枯病、黄萎病、线虫病等均有非常好的抗性,减少了农药污染,更加绿色健康,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其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可进行室外种植,温带及寒带地区可在温室种植,生长速度快,四季开花结果,具有极高的观赏和实用价值。适用于产业园、生态园、研学基地、家庭阳台等多个场景。

在周峥杰看来,也许再过5到10年,这种技术就能成熟,开始走向普罗大众。“希望到时候,我们只要在院子里种上一棵树,一家人的蔬菜、水果就全都解决了。”

种子繁殖技术引发马铃薯绿色革命

在当日举行开廉仪式的稻田旁边,还有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简称“基因组所”)的试验场地,他们在这里开发了马铃薯杂交种子繁殖技术。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对这种技术曾经有过的一份题字:“马铃薯杂交种子繁殖技术是颠覆性创新,将带来马铃薯的绿色革命。”

我们一般人都知道,马铃薯等块茎植物都是靠切块繁殖的,但这项技术却让马铃薯也能靠小小的种子大量繁殖了。据基因组所的科研人员介绍,为解决马铃薯育种周期长、薯块繁殖成本高、易携带病虫害等产业难题,在农业农村部、深圳市和中国农科院的支持下,基因组所团队联合国内外优势单位发起了“优薯计划”,即用二倍体替代四倍体,并用杂交种子替代薯块繁殖,对马铃薯的育种和繁殖方式进行了颠覆性创新,可将育种周期从10-15年缩短为3-5年,将繁殖系数提高1000倍,为我国每年节省1000万亩种薯繁育用地,并解决1000万吨种薯储运难题。所以袁隆平院士对这种马铃薯杂交种子繁殖技术给予了上述高度评价,题字署名日期为“2020年11月8日”。

访谈:他们在深圳当农民

深圳是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农民这个职业听起来跟深圳人也相距甚远。但却有一批像陈齐炼、周峥杰这样的人,选择在深圳当起了“农民”。为什么要在深圳做现代化农业?

人工栽秧的方法(插一把秧能连续收割七八年)(8)

陈齐炼右手拿的是野生水稻,左手是多年生稻。

陈齐炼给出的回答是,深圳这个城市,有利用高科技发展现代化农业所必需的两个要素,“人才”和“资金”。

陈齐炼表示,“其一是人才优势,深圳这个城市是一个包容性开放性很强的城市,很多科技人才都向深圳这边流动,我们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一起来完成我们的事业。其二是资金优势,在这里有更多企业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农科领域,让我们可以安心做好技术研发。深圳在科技方面是走在全国的前列,所以我们选择在深圳搞水稻的科研开发,也是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技’的有益探索。”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纳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王其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