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专业(你为什么选择现在的专业)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专业(你为什么选择现在的专业)(1)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专业(你为什么选择现在的专业)(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所谓“热门专业”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不同年代考生对专业的追求,也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专业选择成为“重头戏”。

今天当我们谈起“热门专业”,可能马上会想到的是走在科技前沿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也可能是传统观念中就业体面、收入高的经济、金融,还可能是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旺盛的医学、护理。

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所谓“热门专业”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不同年代考生对专业的追求,也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想干一番大事业

家住四川的王晨明老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走入校门的大学生之一。据她回忆,中学时她曾在杂志上看到一些关于修桥、建水坝的图片。工程师英雄般昂首站在桥上的画面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常向往那种参与祖国建设的成就感。“想干大事”的种子也在此时埋进了她的心里。而在那个大学生凤毛麟角的时代,进入大学似乎也预示着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报考大学的时候,王晨明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但系里的教授面试新生的时候向她坦言,作为报考土木工程专业的唯一一名女生,她在今后的实习实践中可能会有诸多不便。系主任建议她回家和家人商量一下,是否考虑转去其他专业。思考了许久以后,王晨明决定转入农业化学系学习农产品加工。

用她的话说,“还是希望能够做一些事情”,而且中国在当时也正需要这个领域的人才。

跟着感觉走

1977年,数学家陈景润论证世界数论难题“哥德巴赫猜想”获得重大成果。他刻苦钻研科学的精神不仅被大力宣传,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在青年中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1977年恢复高考也让大学教育给无数学子带来了新的希望。

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刚刚起步,许多单位都亟须专业人才的加入。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实行统一分配制度,并且根据各地的物价水平制定统一的薪资标准。因此,学生并不会为了追逐未来的高薪而扎堆儿学习某个专业。

1978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的张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无线电专业。说起当年的想法,张笑坦言:“那时候半导体很贵,自己也买不起。我就想着,学无线电的话,就能自己组装一台半导体了。”

而且,当年基础学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仍然十分神圣。由于所学专业对毕业后的薪资并没有直接影响,很多人更想通过学习难度较大的基础学科来证明自己。

建设经济的“弄潮儿”

进入八十年代,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核心任务。国家对经济人才的需求促使经济专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

陈远1983年进入某财经类大学学习工业经济专业。据他回忆,那在当时是个仅仅开设了两年的新专业,培养的方向是从事工业企业的经济管理。“我们专业当时被称作‘厂长的摇篮’,所有工业企业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我们都要学习。”他很清楚当时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并且在心中大致规划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陈远很喜欢文学,也想过将来当个作家。但是和很多人一样,在社会发展潮流面前,陈远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当时财经的发展势头正好,恰逢当时社会需求很大,所以我就报了这个专业。虽然爱好文学,但想着学了经济将来能够报效国家。当时想的还不是赚大钱,就想着为国家做点贡献。”

在陈远就读大学的四年时间里,社会发展很快。毕业后的他们也发现,现实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如今,他的同学中有人从事会计,有人成为银行行长,有人在保险公司工作,还有人进入了广告行业。而他在留校任教多年后也下海经商。回忆往事陈远笑着说道:“当年大学毕业出来就当厂长这种想法太过浪漫了。”

走在市场需求最前沿

来到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财会、金融等专业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同时,带有“国际”或“对外”二字的专业开始在大学走红。

当时国家一系列外贸体制改革、外汇体制改革举措和重大事件,使得中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从而直接导致涉外型专业的火爆。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一时间吸引了无数考生报考。

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热门专业的接力棒又传递到了法律、计算机、建筑、生物等专业手上。曾任南京某高校学工处副处长的赵清表示,当时法律方面的人才非常紧缺,像律师事务所、公检法等单位都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因此,他所在学校的法律专业的录取分数比学校分数线高20分以上。

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红火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一位1995年进入大学学习工业自动化的毕业生表示,计算机是当时非常热门的专业,录取成绩也相对更高。当初如果自己成绩符合要求的话,一定会选择计算机专业。

从“好就业”到“感兴趣”

21世纪之后,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有机会走进大学。当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就业情况成为考生和家长专业选择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2003年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徐信研原本希望学习语言类的专业,但家人认为这样的选择会使未来工作出路过窄。在长辈的劝说下,俆信研最终选择了就业率听说相对更高的“复合型专业”——国际经济法。

大四的时候,俆信研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并在毕业后顺利进入当地的政府机关工作。她表示,原本是为了更好就业而放弃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语言专业,结果目前的工作和后来所学的专业没有任何关系,其实不免有些遗憾。

如今,一批批“00后”正陆续走进校园。对成长于物质条件丰富环境下,注重自我感受的这一群体而言,“好就业”似乎不再是选择专业的第一风向标。

麦可思对部分院校2018级新生的研究发现,在被首选专业录取的学生中,兴趣爱好是他们优先考虑专业的最重要原因(本科:44%,高职:34%),但与就业相关的因素(包括是否找工作容易、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等)同样受到较多的重视。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专业(你为什么选择现在的专业)(3)

透过以上对半个多世纪高考生专业选择故事的回顾不难发现,所谓专业的“冷热”与时代背景、社会需求、考生和家长的偏好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今天的考生而言,将就业情况作为选择专业的重要参考本无可非议。但盲目报考看似发展前景好、收入高的专业也绝非明智之举。

在充分了解专业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职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个人兴趣等多种因素,更利于考生和家长作出符合未来发展意愿的选择。

同样,高校在招生宣传中若能全面展示这些信息,无疑对各专业招录到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的优质生源更有帮助。

(文中被采访者均采用化名)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请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

编辑 | 麦可思 郭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