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传:从清华才子到外交部长(乔冠华外交生涯的高光时刻)
文/梅兴无
乔冠华(1913—1983),江苏盐城人,1938年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到香港,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由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香港沦陷后,他辗转到达重庆,在八路军办事处做外事工作,有幸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他在外交舞台上活跃了20余年。其才干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赏识,成为新中国第四任外交部长。让我们打开史册,领略一下他外交生涯中的几个高光时刻。
朝鲜停战谈判的幕后“指导员”
新中国外交部甫一成立,设立了外交政策委员会,周恩来兼任主任,乔冠华任副主任,可见周恩来对他的看重。
1951年6月,朝鲜战争打了一年。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提出,朝鲜战争交战双方应谈判停火休战,把军队撤离三八线。“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在不断遭受失败的形势下,发表广播声明,建议双方举行谈判。中朝双方经商定,以金日成、彭德怀的名义回复李奇微,同意举行谈判。
7月初,周恩来“点将”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和乔冠华参加朝鲜停战谈判。毛泽东召见李克农、乔冠华谈话,他对乔冠华说,刚请胡乔木为《人民日报》写了篇赞成停战谈判的社论《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而奋斗》,你认真看看,改一下。所谓社论就是政治主张,毛泽东是想让乔把中央政策吃透。
7月4日,周恩来亲自为李克农、乔冠华送行,嘱咐他们:“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随后,李、乔便乘坐火车抵达安东(今丹东),再乘吉普车过鸭绿江,7月5日上午到达平壤。在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陪同下,李克农、乔冠华拜会了金日成,双方商谈了中朝谈判代表团的组成。
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在开城举行。开城在三八线以南,朝鲜战争爆发后被朝鲜人民军占领。开城来凤庄,成为李克农和乔冠华的住所和办公地点。
◆参加朝鲜停战谈判时于开城合影,坐者为李克农,立者左起为邓华、乔冠华、解方。
7月8日上午9时,停战谈判双方在来凤庄举行了联络官会议。会后,中朝方得知对方谈判代表团将乘直升飞机来开城,中朝方在开城市内找到一个可降落直升机的地方,摆上红色“T”字布标,再摆上两个英文字母“WC”(欢迎)。可如何不失身份又能及时、礼貌地通知对方呢?乔冠华建议,由中国记者写一篇现场通讯在媒体上发布,就等于通知了对方,此招果然奏效。
中朝参加停战谈判的代表团分为三线。第一线与美韩代表短兵相接、唇枪舌剑的中朝代表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参谋长解方,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南日、前方司令部参谋长李相朝、第1军团参谋长张平山。第二线为李克农、乔冠华领导的前方指挥部,李、乔在幕后运筹帷幄,李称“李队长”(代号101),乔称“乔指导员”(代号102)。第三线是最高决策层,由中朝双方商定,毛泽东为最高指挥者,周恩来具体指导。
每次谈判前,需要精心准备发言稿。文本有两类:一类是长篇发言,系统驳斥对方的论点;一类是短兵相接时使用的临时发言稿。朝中代表团先开会,商定发言内容,对重要议题,还要写出对策不同的三四篇发言稿,并向毛泽东、周恩来报告。每次谈判归来,翻译秘书人员整理出会场情况,写出简报上报北京。
此类报告、简报大都由乔冠华牵头起草。在起草文件时,他一边抽烟,一边踱步,一边思考,一边口述,在场有4位秘书记录,一位负责中文,一位负责英语,一位负责朝鲜语,一位负责外交。乔冠华语言精炼,出口成章,说一句,秘书录一句。口述完毕,秘书现场整理、中英朝文对照,乔冠华认可后分发给谈判代表传阅,然后送李克农审签,再送金日成征求意见,最后发回北京上报毛泽东。毛泽东当日审阅,次日早晨发来指示电报,明确同意或提出修改意见,反馈给代表团执行。
谈判刚进行1个月零9天,中方军事警察、排长姚应祥在带队巡逻行至中立区内,突遭李承晚军袭击不幸牺牲。中朝方向美韩方提出强烈抗议。中国代表团为姚应祥设了灵堂,李克农觉得挽联内容还不足以表达大家的愤慨,就对乔冠华说:“还是你再写一幅吧!”乔当即吟出:“世人皆知李奇微,举国同悲姚应祥。”李克农连声叫好。
在谈判中,美方否定了中朝方提出的三条(停火;三八线为界划非军事区;释放战俘),称三八线只反映了双方陆军力量的对比,没有反映美海空军的优势,荒唐地提出“海空军优势必须在地面上得到补偿”,要求中朝向后退出1.2万平方公里。对这个“奇葩”的要求,乔冠华马上报告北京。周恩来指示:坚决打掉它这个荒谬主张。乔积极谋划应对之策,回敬对方:“我们承认你们的海空优势。但你们不要忘了,我们一军对三军就把你们从鸭绿江边赶到三八线,如果是三军对三军,早把你们赶下大海了,还谈什么?”美韩方又节外生枝,提出开城距汉城不远,威胁汉城的安全,所以必须把开城交给他们。乔又给出回怼之词:汉城离开城不远,威胁开城的安全,贵方是否必须把汉城交给我们?美方代表理屈词穷,竟拍桌子叫嚷:“那就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中断了停战谈判。
◆朝鲜战争停战谈判中的战俘问题。
从8月中旬到10月下旬,美军连续发动了夏、秋季局部攻势。志愿军给予有力的回击。美军企图从战场上得到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结果没占到半点便宜。10月25日,美韩方被迫回到谈判桌上来,谈判地点由开城迁到板门店。大家乐观地认为,这次有可能达成停战协议。但乔冠华在代表团会议上阐述了不同的看法:
最近范佛里特总部军法处长汉莱的声明是个信号,他竟诬蔑我方杀害战俘……李奇微虽支持汉莱的声明,但不敢让汉莱同记者见面。奇怪的是杜鲁门(美总统)竟于汉莱声明的第二天,声称“中国军队杀害在朝鲜的美军俘虏,是一百多年来最野蛮的行为”。一个大国的总统,居然支持连国防部都否认的一个集团军军法处长的声明,这不是一般情况,似乎道出了美国决策集团有可能要在这个问题上做什么文章,我没有把握,但我提醒同志们研究这个问题。
以后事态的发展,证实了乔冠华的分析。美韩谈判代表抓住所谓“战俘问题”大做文章,给停战谈判设置重大阻碍。1952年11月,美韩代表问中朝代表对其提出的坚持“自愿遣返战俘”的新方案有何想法。中朝方指出:新方案换汤不换药,不予接受。于是,美韩方就宣布“无限期休会”,且不等中朝方作出反应即拂袖而去,谈判再次处于僵持状态。
1953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根据朝鲜战局的变化,分析美国有可能再次回到板门店的谈判桌上来,于是电告李克农、乔冠华,是否由我方主动提出复会,再给它一个台阶下。并点名要乔冠华研究并提出建议。
乔冠华没有辜负毛泽东、周恩来的期望,根据中央的方针,结合停战谈判的实际,于2月19日复电毛泽东、周恩来,陈述自己的看法:“一动不如一静,让现状拖下去,拖到美国愿意妥协并由它来采取行动为止。” 毛泽东、周恩来同意乔冠华的看法。
◆1953年7月28日,彭德怀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李克农(右二)、乔冠华(右一)。
果然,三天后的2月22日,美军新任总司令克拉克致函金日成、彭德怀,建议在板门店先就交换战俘问题进行谈判。4月26日,中断了6个月零18天的停战谈判,在板门店重新开始。
同年6月25日,在朝鲜战争爆发3周年的纪念会上,乔冠华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作了一次关于停战谈判的形势报告,他说:
我们现在很主动,我们不着急。只有不着急,停下来才是可靠的,稳定的。
前途如何?看来还要拖一段时间,但最长不会超过一年,因为我们有力量,有道理,最后他还得回到谈判桌上来。还得谈,还得停。我们是能够胜利的,而且已经胜利了。
乔冠华讲话的一个月后,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谈判,终于达成协定。当天上午10时,谈判桌上摆着18份文本。双方人员分别由东西两门进入大厅,在自己一方准备的9本停战协定上签字,然后由双方工作人员互换文本,再在对方交来的9本停战协定上签字。
之后,由工作人员把协定文本带回,送交各自的最高司令官签署,加以确认。7月28日,在李克农、乔冠华的陪同下,彭德怀来到了开城来凤庄,在停战协定上庄严地签上了“彭德怀”3个大字。
停战协定签字以后,乔冠华继续留在朝鲜,双方围绕停战协定的各项条款是否严格履行,进行了一年多的谈判斗争,直到1954年4月,乔冠华奉命回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乔的笑”“震碎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
1971年10月26日,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回国。基辛格此行目的是为尼克松访华作基本安排和磋商访华后中美联合公报。在由钓鱼台驶往机场的轿车里,二人轻松地聊天。谈到这届联大恢复中国席位一事时,基辛格笑言:“我估计你们今年还进不了联合国。明年差不多,待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你们就能进去了。”乔冠华仰面大笑:“我看不见得吧!”
乔冠华说准了。就在这一天,第26届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接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邀请中国派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大的电报后,10月28日晚7时30分,周恩来、叶剑英在人民大会堂召集外交部有关负责人开会,打算派先遣人员去联合国。
◆1971年11月9日,乔冠华率团乘飞机前往纽约参加出席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首都群众和部队指战员四千多人前往机场热烈欢送。
晚9点,毛泽东突然召见与会人员。听了周恩来的汇报后,他说:“联合国秘书长来电邀请,那我们就派代表团去。”说着,指了指乔冠华,“让乔老爷当团长。”为啥叫他“乔老爷”呢?原来1950年代末上映的喜剧电影《乔老爷上轿》逗乐倾倒了许多观众,大家就把“乔老爷”美名送给了乔冠华,久而久之,上上下下都这么叫了。
毛泽东对着乔冠华继续侃侃而谈:“1950年,我们还是‘花果山时代’,你跟伍修权去了趟联合国。伍修权在安理会讲话,题目叫做《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控诉就是告状,告‘玉皇大帝’的状。那个时候,‘玉皇大帝’神气十足,不把我们放在眼里。现在不同了,‘玉皇大帝’也要光临‘花果山’了。这次你们去,不是告状,是伸张正义,长世界人民的志气,灭超级大国的威风。给反对外来干涉、侵略、控制的国家呐喊声援。”
毛泽东对乔面授机宜,指出在联合国的第一篇发言要讲出气势。第一要算账,这么多年不让我们进联合国,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有一股子气。对支持我们的国家,要登门拜访,表示衷心感谢;对一些弃权国家,也要表示感谢;对一些有言难讲的国家,要谅解他们的处境。第二要讲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形势的变化,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美国必须从台湾撤走它的武装力量,不论是谁,要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都是痴心妄想。第三要讲我们对国际问题的基本态度。
遵照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乔冠华废寝忘食地准备着联合国之行的各种文件、资料,一连开了几个晚上的夜车,挥笔写就了联大的第一篇发言稿。经周恩来审阅修改,最后呈毛泽东审定通过。
是年11月8日晚8时,在周恩来的陪同下,毛泽东会见了乔冠华等代表团主要成员,他非常兴奋,讲到1971年中国有两大胜利,一是林彪问题解决了;二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他作了两个决定:一是由周恩来带领在京的全体政治局委员到机场欢送代表团成员,还要组织几千名工农兵群众到机场送行;二是代表团所乘的去上海的民航班机改为专机。他还送了代表团两句话,一句叫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古人讲的;另一句叫做“不卑不亢”,是阿庆嫂(现代京剧《沙家浜》女主人公)讲的。
从毛泽东住处出来,周恩来又在人民大会堂与代表团全体成员谈话。乔冠华有个担心说:“我们长期在联合国之外,对联合国情况一点不了解。我这次去联大,心里没有底,怕任务完成得不好。”周恩来说:“临事而惧是好的,临事而惧就不会掉以轻心。不了解情况不要紧,学习嘛!向一切懂得联合国的人学习,包括向我们的对手学习。”
11月9日,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乘专机前往纽约。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率全体中央政治局委员和4000多位首都群众、各国驻华使节到机场热烈欢送。
◆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抵达美国肯尼迪机场。
11月11日中午,中国代表团抵达美国肯尼迪国际机场。联合国总部礼宾司司长锡南·科尔莱握住乔冠华的手说:“我代表联合国秘书长向乔团长一行表示欢迎和良好的祝愿!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已安排在纽约中心的罗斯福旅馆居住,如代表团还有什么要求,我将大力协助。”乔冠华微笑着说:“十分感谢您为中国代表团所做的一切,也想通过您向联合国秘书长致谢。希望您安排中国代表团在机场讲话,以表达我们对纽约人民的良好祝愿。”锡南·科尔莱表示已经做了安排。随后,乔冠华发表简短演讲,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本着友好合作的愿望而来,是为寻求世界和平而来,是愿和美国人民发展友好关系而来。”
在参加联合国大会前,联合国有关人员专门来征求意见,中国代表团座位前面的标牌是写CHINA (中国),还是写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写PR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缩写)。乔冠华明确回答:“就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用中国很好。”他的主张得到国内的批准。以后各种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前面的标牌写的都是CHINA。
11月15日美东时间上午10时30分,被大会主席马利克称之为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乔冠华在锡南·科尔莱的引导下,走到写着“中国”标牌的座位前。大会主席致欢迎辞后,57个国家的代表相继登台致辞。最后致辞的是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老布什,他说,美国是反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的,但是美国失败了。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联合国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了大多数联合国成员的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联合国的历史时刻来到了。
最后登上讲台的是第一次正式上联大讲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乔冠华。他身材修长,身着藏青色中山服,健步走上讲台,讲话的语调中肯而略带严厉,显示其发言的分量。当他结束45分钟的讲演时,热烈的掌声长时间回荡在联合国大厅。他的精彩演讲赢得了国际外交人士甚至敌对国家的外交人员的称赞。他把新中国的形象展现在了联合国的讲台上,并通过联合国的讲台传遍了全世界。
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23个提案国及许多国家的代表纷纷前来和乔冠华握手表示祝贺。各国记者也把乔冠华团团围住,有记者问:“乔,你能不能讲讲你现在的心情?”满面春风的乔冠华仰头大笑,那自豪的、淋漓尽致的笑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片刻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他仰头大笑的一瞬,被摄影记者抓拍下来。这张照片获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大奖。《纽约时报》在发表这幅照片时,配了个醒目标题《乔的笑》。有的西方记者形容乔冠华的这一笑,“震碎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
从这次联大始,乔冠华连续6年以团长的身份率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
“不好对付的副外长”
钓鱼台国宾馆是中国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1972年2月,这里正在接待美国总统尼克松。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没有机会参加总统的各种参观活动,他要留在钓鱼台,与中国副外长乔冠华就中美联合公报的内容进行最后的谈判。
尼克松访华一个重要的具体成果就是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公报的大框架在1971年10月基辛格访华时已大体商定,但涉及台湾问题双方仍存在三个分歧:一是中方表示北京政府是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美国则只同意这样表述:美国政府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二是中国要美国声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美国的“希望”;美国却坚持这是美国的“关心”,且坚持要用“重申”的字眼,表示这是一项具有连续性的义务。三是中方要求美国无条件承诺从台湾撤走全部美军;美方只肯把撤军说成是一个目标,并坚持要把撤军和解决台湾问题与整个亚洲紧张局势联系起来。
为了迎战基辛格,乔冠华做足了功课,一连几天夜里,下工夫研究国际法,研究基辛格,研究会谈策略,打有准备之仗。从2月22日开始,乔冠华、基辛格对中美联合公报进行逐段修改,逐字斟酌,重点是涉台三个分歧点。乔冠华首先阐述中方立场,并对美方关于台湾问题的措辞进行评论:第一,既然美方承认所有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那么台湾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就是中国的内政,外人不得干涉。中方的措辞是“希望”争取和平谈判解决,美方的措辞是“关心”和平解决,这两个词的含义显然不同。第二,台湾本来是中国的领土,美国却把它作为军事基地使用,美军当然应该全部撤走,而美方的措辞是“随着该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美国的军事力量和设施,这符合中美双方的声明吗?第三,既然美方承认台湾问题是中国人民内部的问题,当然美军应该全部撤走,所以中方的措辞是“逐步减少直至全部撤出”,而美方只讲“逐步削减”,而不讲完全撤出这个目标,中方不能同意。
◆1972年2月,乔冠华(右一)参加周恩来与尼克松会谈。
乔冠华进而提出了中方的措辞:“美国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将逐步减少并最终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基辛格不同意,说:“我希望你们能理解我们的立场,我们把撤军说成是一个目标。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坚持把撤军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与缓和整个亚洲形势联系起来。”
乔冠华针锋相对:“但是,这个前提必须是美国无条件撤军。”基辛格毫不退让:“这样做会破坏整个关系,美国公众舆论是绝不会答应的。”其所谓“公众舆论”不过是遁词而已,实质上美国是想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同时,继续支持台湾当局。
双方唇枪舌剑,相持不下,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为了调节气氛,乔冠华呷了一口咖啡,说起了“题外话”:“博士,你出生于德国,我在德国获得的学位。从这点上讲,我们应该有共同的地方。可是,在哲学上,我喜欢黑格尔,你喜欢康德,这也许是我们不能取得一致的原因吧。”基辛格听后哈哈大笑,紧张气氛为之一扫。后每逢此类状况,乔、基就通过一两句玩笑话来冲淡紧张气氛,不致使双方关系过于紧张。
乔冠华每次在送走基辛格后,就又埋头“储备子弹”,准备与基辛格再次博弈、交锋。
2月25日,乔、基以漫谈方式交换意见,但仍各执己见。双方的谈判好像没有最后时限,好像明天不须飞去杭州,好像后天也无须在上海签署公报。其实,这都是在用拖的办法向对方施加压力。
当日下午,乔冠华向周恩来汇报,基辛格向尼克松汇报。然后双方再次碰头,彼此都作了让步。乔冠华提出,只要提到全部撤出驻台的美军,中国就不再反对美方表示“关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基辛格提出,美方同意把全部撤军这个最终目标和美国愿意在此期间逐步撤出军队这两个问题分开,而不把它放在一个句子里进行表述。
乔冠华抓住对方立场的松动,设法让对方把这一立场的表述向中方靠拢,他机敏地说:“我看可不可以作这样的改动,最好提和平解决的‘前景’,而不用‘前提’,这样写含义似乎更积极些,更显示出双方意愿,而用‘前提’听上去好像是华盛顿单方面强加的东西。”“前景”只是一种愿望,“前提”则是一种条件,一字之差体现了乔冠华对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巧妙运用。
基辛格当然明白乔冠华的用意,思索了一下表示:“这里含有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义务的意思,而且台湾的命运不会取决于如此微妙的意思上的差别。我们同意乔先生的意思。”基辛格私下对他的随员说:“乔,这个副外长,不好对付。”
乔、基在当晚10时半再次会晤,只花了15分钟就解决了台湾问题的措辞问题。午夜,毛泽东批准了关于台湾问题的这一段表述。尼克松也批准了。
◆1974年,毛泽东会见乔冠华。
然而,事情又节外生枝。2月26日下午,在去杭州的飞机上,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及美国务院专家们看完公报文本后,向尼克松列举了公报需修改15处内容,如对“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提出了异议,指此话太绝对,或许还有一些中国人不这样认为呢?建议将“所有中国人”改为“中国人”。尼克松即把基辛格找来,让他再找乔谈一谈。
晚上10时许,基辛格向乔冠华通报了情况。乔冠华立即向周恩来请示,周恩来说:“公报的意义不仅仅在它的文字,而在它背后无可估量的含意。你想,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公报将使我们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你和我在今天都无法估量的。”乔冠华恍然大悟:“总理,我明白了。”周恩来又拿起了红色电话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思考片刻,口气十分坚决地回答说:“你可以告诉尼克松,除了台湾部分我们不能同意修改之外,其它部分可以商量。任何要修改台湾部分的企图都会影响明天发表公报的可能性。”
乔冠华在杭州刘庄宾馆同基辛格再次磋商,除台湾部分外,公报稿中吸收了美专家的部分意见。2月27日凌晨4 时,公报文本终于谈妥。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正式签署发表。这标志着中美两国经过20多年的对抗,开始向关系正常化方向发展,为两国建交奠定了基础。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