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死的时候必须要守灵(人死后亲人为什么要去守灵)

人死后亲人为什么要去守灵?真的不是迷信,是有道理的!

现在人对丧葬好像都不太尊重了,没有以前那么隆重,这不是一种进步。现在如果有亲属去世,一般就是重要的家人回来拜一拜,然后就可以去火化了。但是有些习惯是古代的时候就留下来的,现在也沿用至今,都有什么呢?那就是在死者的身上盖一块白布,还有替死者守灵,而现在守灵的时间一般都在两三天,可能是因为大家工作都忙,但是古代的时候守灵是一段很长的时间,的是七天,有的甚至超过了七天。

为什么人死的时候必须要守灵(人死后亲人为什么要去守灵)(1)

亲人为什么要为死者守灵?之后吴国人就认为勾践已经改造好了,就放他回去越国了。然后这夫差的臣子伍子胥就看不下去了,就对夫差说:勾践怎么可能会如此真诚的改造,肯定是心存奸计,先提前装装可怜,让陛下对他改观。现在陛下可千万不能放勾践回去,要杀了勾践以绝后患。夫差听后就认为伍子胥是在怀疑他的眼光,看不起他,大怒让伍子胥自杀。

为什么人死的时候必须要守灵(人死后亲人为什么要去守灵)(2)

就这样勾践回到越国,开始了蓄谋已久的计划,到了这一天,勾践就带领士兵直接就把吴国灭了,之后勾践同样给夫差一把剑,让他自杀,现在的夫差才相信伍子胥说的话了,临死前对手下说:我死后,请用白布盖住我的脸,我实在没有脸去见伍子胥了。这个应该得从两千多年前说起,据说那时吴国君主带领士兵去攻打越国,活捉越王勾践,还把勾践押到吴国做奴隶。勾践之前唐唐一个国王,现在居然沦落到做人奴隶,心存怨恨。但是表现却变现的很勤劳,给人送财宝啊送美女的。亲人为什么要为死者守灵?

为什么人死的时候必须要守灵(人死后亲人为什么要去守灵)(3)

守灵《礼记》中的三日而殓是很科学的,考虑到人情和经济,还要招待客人,家庭负担很大,所以古代有很人卖身葬父。如停尸日久花费必然更大,而且父母之躯不得入土安眠,对子孙后代也有不好的影响!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礼记·问丧》中就有对三日而殓的详细解释,文中先说:“三日而敛,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动尸举柩,哭踊无数。”然后详细解释了为何如此:“ 后面还说此是圣人所定,原因在于孝子的亲人刚刚过世,孝子过于哀伤会趴在尸体上哭,希望亲人复生,人不可夺人情,但三天还不复生,就不会活了。此时孝子哀伤之心也衰落了,丧葬的准备也做好了,远方的亲戚也来了,所以有此一说。

为什么人死的时候必须要守灵(人死后亲人为什么要去守灵)(4)

还有就是第一种办法就是在家中停放三天,观察死者是否有生命迹象,这样可以避免发生假死现象。第二种办法就是在死者脸上盖一张黄表纸,如果死者并没有死,会有微弱的呼吸,把黄表纸打湿,人们更容易察觉到死者属于假死。古代有关于“假死”的记载有很多,不得不说,这两种方法确实救了很多人的命。由于某种疾病或身体遭受打击,导致人脑缺氧,呼吸极度微弱。很容易被人认为亲人已经死去,这就是“假死”现象。但是古代医学水平十分落后,无法准确判断人是否死亡。为了避免假死现象,古人想了两种办法。

为什么人死的时候必须要守灵(人死后亲人为什么要去守灵)(5)

守灵的讲究——防猫狗,禁雷电 守灵除了亡者亲属在灵柩前白天的跪拜,夜晚的守候更要多加小心。守灵期间,一定要看管好家中的猫、狗等小动物,谨防家中牲畜出现在亡者尸身旁边。不管是民间传说中的防止尸变,还是现实来看的避免动物啃咬,看管好家中的小动物,都是对亡者尸身尊重的明智之举。除此之外,夜间守灵更要防范雷电,尤其是夏季多雷雨的天气,要及时关闭门窗,注意灵堂的卫生及安全。守灵,多是由亡者直系亲属来完成。在灵堂搭建完毕之后,亡者的男性亲属跪在灵柩的左边,女性亲属跪在灵柩的右边。灵柩左右两边,守灵的亲属要按照辈分和年龄依次跪好,轮班协调一致。除此之外,在这些守灵的亡者亲属中,关于女性亲属的身体状况是有说法讲究的。一般来讲,孕妇或者来月事的女性亲属,为了保证身体健康,防止冲撞,最好还是远离灵堂,守灵更是被禁止的。

为什么人死的时候必须要守灵(人死后亲人为什么要去守灵)(6)

为什么要点上三根香,而且还不能灭? 在中国传统风俗里,上香是论柱的,一柱香是三根,这三根香分别代表了天地人,也就是说第一根香是敬天的,第二根是敬地的,第三根才是敬自己的先人的,所以守夜的时候要点上三根香。而要保持香不灭则是因为烧香是对先人虔诚的缅怀和祭奠,香在燃烧中断掉,或者燃尽后没有及时更换,便是对死者的不敬;而且中国民俗里很注重香火的传承,谁都不希望自家的香火中断,所以守夜期间要保证香火不灭。

家人是我们在世界上最亲的人,是我们永远的依靠。当有一天,我们失去了最亲的亲人,失去了依靠,悲痛的心情难以想象。很多人都会在悲痛的情绪里沉浸很久,难以释怀。而把逝者放在家中停放几天,也能减弱家属的哀思。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