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双减工作推行的建议(双减系列报道)

“双减”系列报道 | 教育探讨:如何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做好“加减法” 兵团“双减”落地有声系列报道之观点篇(下)

胡杨网记者韩晓怡、李雨浪

编者按:

教育是千秋大计,“双减”为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本质。“双减”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联动以外,学校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需要主动迎接困难、拥抱变化。“双减”正从落地走向纵深,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胡杨网邀请兵团教育部门领导、学校领导围绕“双减”落地后,如何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推动课程建设 让教育回归本质

兵团第二中学副校长范江红

对学校双减工作推行的建议(双减系列报道)(1)

“双减”实质就是推动教育回归本质,让学生有时间、有动力全面发展,把基础教育引向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的正确轨道。

兵团二中是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基于学生整体发展、延续性发展的考虑,兵团二中在小初高教育教学一体化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打算以此为契机,充分挖掘学科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价值,推动课程建设,最终达到合力育人的目的。一是教学管理一体化。兵团二中小初高在教学管理上一体化,对于处于各个阶段的学生,有横向和纵向比较,形成一个整体。明显表现在,小升初或初升高,自然过渡,对学生学业、心理等方面影响不大。二是教研衔接一体化。根据学科特点,学校充分创设教研平台,开展集体备课、举办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一年一度的高考和中考研讨会也是学校的一大特色。三是课堂教学一体化。小初高一体化的课堂教学采用问题驱动的模式,围绕同一知识点,对标课程标准、依照学生发展规律、遵循知识螺旋式生成特征,探讨教学方法、思维进阶。

兵团二中结合当前教育发展形势,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努力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内成长发展的规律,努力探索在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内满足所有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体化课程建设与育人模式研究,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校。

“三方”配合 让教育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兵团第一中学副校长李新东

对学校双减工作推行的建议(双减系列报道)(2)

“双减”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变革。落实“双减”政策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结合“双减”政策,我认为突破口主要在三个方面:教师、学生和家长。一是学校要狠抓教师的备课、上课。减作业的量、提作业的质,制定科学的考试评价机制;结合学生实际,实行科学的分层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减少焦虑情绪,增加幸福指数。二是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帮他们树立信心,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努力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真正转变。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三是通过家长学校,让家长清楚家庭教育的实质,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乱作为”,教会他们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家校密切配合,实现家长和教师的合理分工,最终达成教育目标,为国家和家庭培养出合格人才。“双减”不是改变,它是对孩子过度教育的瘦身,让家庭、学校和孩子关系更加和谐,形成最大合力,让教育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教育的真谛就是:教育工作者满怀信心带领自己的团队,确保在正确的道路上,从一个目的地赶往下一个目的地,周而复始地重复这个过程。

落实学科融合 提高育人质量

石河子市第五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刘华

对学校双减工作推行的建议(双减系列报道)(3)

石河子第五中学立足于“书香墨韵院文化数字特色翼科技”的校园文化主线,在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双减”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评价方式,将“双线课程”纳入中小学生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育人目标。

一是优化集体备课,依托集团集备资源,搭建交流平台,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加快教师自我成长。二是优化课堂教改。践行“三三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三是优化作业设计,倡导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通过优秀教案展示、特色作业展评等方式真正落实提质增效。四是优化课程设置。对标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开足全部课程,将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多元与“五育”并举相结合,资源丰富与兴趣吸引相结合,特色打造与兴趣吸引相结合,校级社团与年级社团相结合,打破学科限制,真正落实学科融合,提高育人质量。

(文中制图:韩晓怡、李雨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