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墓前的沉思原文(野草里的人生死地)
众所周知,鲁迅的作品带有极重的思辨性与哲理性,例如他的著作《野草》,就充分地体现了他对于人生世界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思考。《野草》的每篇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交织着作者对于人生价值的矛盾情绪:一方面面对敌人,他顽强坚决、渴望战斗:一方面面对未来,他又彷徨苦闷、忧伤寂寞。在这种矛盾的激烈碰撞中,自我生命力得到了释放,生命的美感得到了彰显,鲁迅灵魂的"真"与"深"也渐渐地展露出来。
一、痛苦的困境与生存的残缺首先要介绍的是《野草》里对于个人生存困境的探讨。《野草》将人的生命放在历史的时间维度上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表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亦或是未来,人们的生存处境都是不圆满的,从而提示其困境。
当人们对现实的处境不满时,便会寄希望于未来,在未来设想一个黄金世界。这个世界既没有矛盾,也没有斗争,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然而鲁迅却通过《野草》向我们传达,即便是在这样的黄金世界里,也必然会存在着差异,存在着不公,也就是说仍然会有利益冲突,从而造成新的矛盾,新的斗争。就如同《秋夜》里的那株枣树说得那样,秋后要有春,可春后还是秋,春天不会永驻人间。这是一种不以春天的到来为前提的,完全是自己的独立选择,并且建立在自己的努力奋斗上,不存在任何依赖的精神状态。《野草》里的过客,则是更加直接地表现了这种哲学。过客明知前方是坟,奋斗没有好结果,却坚持往前走,只为了单纯与黑暗捣乱斗争,这才是强者该有的姿态。过客的态度,其实也是鲁迅自己的选择。
当人们不满意于现状时,还有一个去处,就是过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怀旧。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对过去生活中的美与丑,快乐与痛苦,我们总是选择突出前者,而有意无意地避免,淡化后者。然而《风筝》却用作者自身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我们,不要美化自己的过去,要正视生命中一切严峻的方面。
二、生死的绝望与正视的力量其次要介绍的是《野草》里对于生死的探讨。这种探讨以《死后》最为典型,在鲁迅的笔下,死后的世界,不再是地狱或者天堂,也不是所谓的投胎转世,而是单纯地死亡。死去的人会在湿冷难受的土壤下,保存着清晰的意识和精神,既不能动也不能说,唯有被动地忍受各式各样的痛苦。换而言之,死亡根本不是人的灾难的结束,而是更大的痛苦和荒谬的继续。鲁迅就这样无情地堵住了人类最后的退路(死亡),然而对于"现状",他也是没留什么余地。例如"死火",要么被遗弃在冰谷里,慢慢冻灭,要么被带出冰谷,迅速地烧完。无论是哪种,都躲不开被灭亡的命运。这就是生命的哲学矛盾,无论你选择哪种生存方式,永远摆脱不掉死亡的结局,但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这些结论是相当悲凉的,但他就是拒绝出路,强调历史、人生、现实等等都是没有出路的,是必然痛苦的,要否定一切精神避难的努力,于这之中找到一种壮士的斗争精神,就如他笔下的雪,充满了力量的孤独的雪,死掉的雪,也是雨的精魂。鲁迅说追求的人生,正是生命的"精魂"
鲁迅对于生死的探讨还体现在他时常回首,反观自己走过的路,充满怀旧的情绪,从而产生精神上的不自觉收缩,然后再以这种情绪关照未来,在未来中看到可惧的循环。例如《死后》里就告诉我们:人怎么死的,死在哪里,死后的世界又是怎么样的,人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自然也没有任意死掉的权利。这些死后的想象,全都是依靠着现实的经验和对过去的悲凉体验,表现出来的。鲁迅的真正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无畏地正视死亡这必然境遇,而且进一步从死亡这一本属将来才会发生的事实回溯人的当前、过去之存在,并据此来筹划人的未来,从而深刻地发掘出死亡在人的生命存在中的本体意义和创造功能。
三、战士的孤独与仇视的态度最后要介绍的是《野草》里我与他人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我的敌人,一种是我的亲人,但无论是哪种,鲁迅的态度只有一个---仇视。这一点可以在《这样的战士》和《过客》中明显地看出。先是战士面临着的无物之阵,这种含糊不清的敌人,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从什么地方,来向他发起攻击,因此令战士身心交瘁,饱受折磨。那么无物之阵里有什么呢?是敌人的策略手段和亲人爱人的无意伤害。《过客》里小女孩同情过客,想给予他布施,但却换来过客狠毒地诅咒,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爱与温情的牵挂会使自己失去作为一个战士,一个改革者的思想与行动的自由,这也正是无物之阵的一股力量。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在考察个体生命与他人的关系时,是怀着多么悲凉的心情。他依旧把这一命题推向了绝望的极致。让自己的生命充满了敌人和孤独,主动地摒弃所有的爱与关怀,这就是鲁迅的人生,也是鲁迅的影。在《影的告别》里,鲁迅很明确地指出,自己要作为历史的中间物生存---既存在于光明与黑暗的对立中,又在两面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彷徨于无地的无所依托的存在。
讲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的《野草》把所有的美好都推向了绝望的极端,但是在这极端中,我们也是可以看见希望的。即置之死地而后生,即所谓的"看透",看透了便不会有失望,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觉悟到这些,也就达到了大彻大悟,达到超越,但是这里还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即知其不可而不为。另一种是鲁迅的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明知前面是坟,过客还往前走,总觉得有声音一直在呼唤自己。这声音其实是内心的命令,尽管怎么走,走到哪里去都无法预测,但依旧要努力前进,要奋斗。这种哲学是包含两个特点的,一是绝望,绝望就是清醒,清醒地面对现实,打破一切自欺欺人的神话;二是积极进取的态度,如死火烧完,枣树明知春后还是求,却仍然生长。表面上看,很黑暗很绝望,但黑暗中承载了光明,给人建立在清醒基础上的可靠的奋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