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春联八个字的(是君子容我过年)

年味十足的春联

来源:#专题·中华楹联鉴赏#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来临、新年伊始之际,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一副春联,以烘托喜庆气氛。

春联一般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在我国,无论塞北还是江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机关还是军营,都有贴春联的习惯。尽管各行各业有各自不同的喜庆联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洋溢着新春的朝气、时代的气息和喜悦的气氛。

过年的春联八个字的(是君子容我过年)(1)

现在,春联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种类繁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春节平添了欢乐气氛,比如:

上上下下,男男女女 ,老老少少,都添一岁;

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均过新年。

尽管留下了不少年年“通吃”的好春联,如: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便显得陈旧些,有人将其稍加改动,则显得清新不少:

爆竹二三声,人间易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从上述实例和春联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春联不同的内容和风貌,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职业,所表达的内容也各异。

过年贴春联算是一件大事,家家户户都非常重视,因此,围绕着春联,发生了不少耐人寻味的故事。古时有一富家过年贴了一副“富翁春联”:

去年不是王阿二;

新岁将成沈万三。

王阿二是穷小子常用的名字。沈万三,元末明初人,洪武年间的巨富。

一位穷书生贴出的春联的意境就和上面的对联大相径庭:

上五下五辞旧岁;

里二外八过新春。

贴饼子时两手对拍,上下各五个指头;捏窝头时里面用两个指头,其余八个在外,所以叫“里二外八”。联语表现了对穷困生活的自嘲。

辛亥革命胜利后,国民政府新颁法令:以阳历纪元,提倡男女平等。于是一副很有时代气息的春联便应运而生,流行于世,对联这样写道: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联语通俗易懂,接近口语,却寓意无穷,嚼之有味。

一农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过年只有两升米;

押岁并无一分钱。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生活更加富裕。于是这位农民又写了一副对联:

过年储粮十余担;

押岁存款上千元。

时代的变迁,赋予了对联新的活力和内容。如:

喜鹊登梅唱祖国千秋富贵;

春风化雨催改革万象更新。

此联寥寥数字,精妙地写出了改革以后的社会风貌,一眼便知对联所产生的年代,古调新弹、浓艳富丽,把旧时习惯用语赋予新的生机,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有些春联和地域结合紧密,形成了地方话对子,下面便是广州话春联:

胡混混全凭两度;

戆居居又过一年。

戆居居:呆头呆脑的意思。对联用俚语的形式道出了当时一般人的生活情况。

春联多数情况下表达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与向往,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亦可作为揭露现状、鞭挞邪恶的武器。

清朝末年,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可是地主豪绅却变本加厉地盘剥百姓。有一年春节,某地农村的富豪人家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寻欢作乐。可是,许多平民百姓却衣不蔽体,腹中空空。有个农民有感于此,便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村口破庙的门上:

咦 ! 哪里放炮;

哦 ! 他们过年。

这副对联,既是自我嘲讽,也是对当时“富连阡陌,贫无立锥之地”社会现象的讽刺。一问一答,短短十个字,虽然对仗并不讲究,却朴素自然地道出了贫富两个阶级迥然不同的生活景象,表达了农民大众对地主阶级的憎恶和气愤。

许多地方,都有一个习俗:每逢除夕,只要贴上门对,债主就不兴上门讨债了。因此,就有些人巧借春联度年关。相传,古时候,有两个穷人年年春节时都要外出躲债。有一年,他们再也不想东躲西藏了,准备在家安安稳稳过个年。可是怎么搪塞讨债人呢?二人经过商量,终于想出一个好主意。除夕那天,他们各自在家门上贴了一副春联,其中一家的门对内容为:

米无面无油盐酱醋皆无,如此贫寒,哪个小子敢讨账;

笔有墨有琴棋书画俱有,徒然富贵,何愁老子不还钱。

上联诉自己的穷,下联言债主的富。主语软中带硬,表示既不想赖账,也暂时无力偿还。

另一家的春联是:

是君子容我过年;

是小人找我要钱。

此联给债主预备了“君子”和“小人”两顶帽子。用意十分明显,构思也十分巧妙。

据说,有了这两副对联把门,这一年债主们还真没前去讨账。

春联还有和解人际关系的功能,以下一则故事可显示其魅力。古时候,某地有兄弟二人,虽各有才学,却无修养,平日里时常争吵,互不相让。一年除夕,哥俩商定不再吵架,并要写一副春联贴出去。哥哥思索片刻,先写出上联贴出去:

虞舜当年逢象傲;

此联运用了这样一个典故:上古贤王舜事母至孝,而其弟弟象却居心不良,多次设计欲害舜。后舜当了帝王,不但没怪罪象,还封象做了官。哥哥是借此讽刺弟弟知恩不报,不敬兄长。

弟弟出门一看,便马上写了下联贴出:

桓魁何日解午忧。

此联针锋相对,也用了一个典故:古代有司马氏兄弟二人,哥哥司马桓魁品行不轨,祸及乡邻。弟弟司马午深明大义,常担风受险,替哥哥分忧。弟弟借此反唇相讥,奚落哥哥妄自尊大,连自己的手足也不关心。

乡邻们看了他家的对联,无不掩口而笑。当夜,有人写了一联,压在那副春联的上面:

兄比虞舜不大象;

弟比桓魁亦非午。

第二天,兄弟俩看了此联,十分愧悔,自此不再吵架了。

多少年来,各行各业在辞旧迎新之际,往往通过春联状物抒情,尤其是服务行业,多用精彩的春联来赞美自己的职业或店铺。

过去,不少人认为理发业低人一等,有家理发店贴出一副春联:

莫谓毫无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说明不要看不起理发的,理发是“顶上的功夫”。

下面一副春联,颇具学校特色:

园丁辛勤一堂秀;

花朵茁壮满园春。

三百六十行,行行在除旧迎新的时刻几乎都会出春联,表达对发展的期盼,由于数量众多,就不在此列举了。

今日,春联已成为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代表的不仅是喜庆,还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愿望,激励人们奋进。春联两千年来盛传不衰,已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选自《对联年画》,邹登顺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美友文化#

#美友博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