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什么水平(余秋雨水平如何)
关于余秋雨先生的话题,网上已经炒得够多的了。
只不过,炒来炒去就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
易中天说余秋雨“很傻”,讽刺他不知进退;
王朔批他只写散文,不写小说,算不上真正的作家,讥笑他没有水平;
还有一些人说他弃发妻李红,另娶演员马兰,品格上有亏。
余秋雨先生
但在这些吵吵闹闹中,我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所有的批评者的批评,没有一个话题是因为他的散文,也没有一个人有根有据地批评他散文写得不好。
那么,余秋雨的水平到底如何呢?
急流勇退,壮士断腕余秋雨作为一个作家,真正能够在社会和文坛上立足名世的的,则恰恰是他的文学水准和作品高度,可以说,余秋雨以其独特的散文创作,在文坛上独树一帜,树立了自己的口碑和声望。
所以,窃以为,那些所谓的批评背后的个中原因,有些是羡慕,有些则是妒忌。
易中天先生
我一直认为,所有经典作品的产生,都是于无人处走岀路来的拓荒,凡跟风模仿,人云亦云,都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好作品的,鲁迅如此,陈忠实如此,余秋雨也是如此。
余秋雨一生做过几个重大的抉择。一次是七十年代后期,当大家还都沉浸在喧闹中,以书为毒草的时候,余秋雨却选择了远离喧闹,利用工作的便利,躲进了图书馆,埋头于中外戏剧理论和文学书籍,钻研戏剧理论,悄悄开始写作《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学》《观众心理学》等戏剧理论专著,进入上世纪八零年代后陆续出版,这使他在全国戏剧理论界放出了异彩,他因此得以获得教授职称,被任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此时,他的年龄不过四十出头。
余秋雨一生中第二个重大抉择,是对文学的痴迷和追求。余秋雨是一个敏感而多情的人,也是一个执著而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为了理想可以放弃一切的人。他从小爱好文学,多年的痴迷培养了他文学的禀赋和眼光,多年的训练又造就了他精准而恣肆的笔力,在梦想的催生之下,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写作。
作家是怎样炼成的我们知道,在新时期,作家基本是国家供养的。中国作家协会下面有46个团体会员,会员有1万多人,这些作家绝大多数都是有单位的,或者各级作协组织,或者各种刊物机构,或者学院、机关,大多是由财政供给的人员,衣食无忧。
但另外一方面,中国的作家又是极少能靠写作吃饭的,别看经常有一个什么“中国作家富豪榜”,“作家收入排行榜”,上面的作家年版税收入动辄千余万,少也有数百万,网络作家更是过亿元,令人咋舌,当作家似乎成了致富的捷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如果这样想,你就大错特错了,你看看上面都是哪些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其他如余华、贾平凹、易中天、王朔、郭敬明、韩寒、当年明月、唐家三少……而且,基本上都是那些人,间或略有更换,如此而已。
其实,绝大多数中国作家(我说的是持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证的作家),是靠财供养的,如果靠写作,准得饿死。其实,在中国没有几个作家真正能靠写作吃饭,更别说致富了(出了名,成了名家那是极少极少的例外)。
王朔先生
原因是,一方面,中国的版税不高,一般的作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千字百元已经不错了,公开出版书,版税百分之七也算看得你起,写一篇万字小说或散文,可得两千元左右稿酬;出版一本定价30元、印刷5000册的书籍(大多只能出到这个数量,在中国,一次性出版2万册以上就算畅销书),可得版税10500元,扣去个人所得税,作家入腰包的钱大约9000元左右。但写一篇万字长文、写一部近20万字的书,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啊!
所以,一般的作家,靠写作吃饭,供养家庭,无异于痴人说梦。
鲁迅靠写作在北京购买别墅,赡养全家,至今还是一个无法逾越的神话!
鲁迅先生
因此,余秋雨想辞去公职,意味着他将斩断对他的供应,也意味着他将口袋空空地去写作,他当时在文坛既无旧作的积累,又无名气的支撑,他这样做,要么是自己找穷,要么是壮士断腕,前途有多么的不可逆料,只有他自己和家人知道。
成功不是因为你会做,而是因为你敢做人生的道路有多种,但人最难的是迈出自己义无反顾的脚步,尤其是在本来接近功成名就之时。
1991年7月,作为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曾经获得过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被评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被聘为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已经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位置上干得风生水起的余秋雨,突然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惊异不已的决定:辞去一切公职,专事写作。
中年余秋雨
当时,他正与妻子李红分居两地,也与倾慕他已久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过从甚密。余秋雨在那个自己名气并不大、口袋里的钱也不足以支撑考察的时候,决定放下一切,包括事业、家庭、金钱,行囊空空的他,当时唯一的向往,就是内心想要捕捉的灵感,和对文化追根溯源的执念。
余秋雨做决定之前,真的是“口袋空空”。然而就在余秋雨作出如此重大决定后却因为经济拮据几乎无法成行时,是马兰拿出了她身上仅有的4万元钱,给余秋雨倾囊相助,余秋雨得以写出《文化苦旅》,与马兰无私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后来余秋雨冒着被人讥笑为“陈世美”而毅然与马兰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之一。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
于是,余秋雨连续23次向上级递交辞呈,终于辞去了一切公职和荣誉职务,孤身一人深入大江南北,走向了荒山古刹,楼阁牌坊,走向了敦煌、阳关、三峡、洞庭,以“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为主题,穿梭于饱含着文化元素的山水之间,走进了历史和文化的深处,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旧址和根脉,一路考察,一路思索,一路沉吟,一路创作,写下了一篇篇“历史文化大散文”,于1992年结集为《文化苦旅》出版。
《文化苦旅》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迅速风靡全国,此书因此成为了中国目前“印刷量最多的现代华文文学书籍”,余秋雨也一书成名,成为了在中国最著名的江南才子和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华文作家。而且,时至今日,《文化苦旅》出版30年来,已经出版1000万册以上,一直高居中文阅读榜的最前列,一直高居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和网上销售平台的前十名,至今不衰,被喻为中国当代“印刷量最多的现代华文文学书籍”。
余秋雨亲定版《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无疑已经成为了当代文学的经典。
《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又继续深入考察,根据所看、所想、所思,接连创作和出版了《千年一叹》《中国文脉》《行者无疆》等“历史文化大散文”作品系列,好评如潮,点赞无数,让整个华人阅读界惊喜不已,并由此开启了风靡一时的文化大散文热,模仿者不计其数。
英国哲学家、散文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
“世界上有许多做事有成的人,并一定是因为他比你会做,而仅仅是因为他比你敢做。”
别人不敢,你敢了,我想,这就是余秋雨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
迥异时流,开创新篇那么,余秋雨《文化苦旅》一书为什么能成为经典,长盛不衰呢?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方向开拓的独创性。余秋雨决定以文学的方式考察和追索中国文化根源的时候,正是文学上西风东渐最劲的时候,彼时,中国作家醉心于西方现代派,对马尔克斯、卡夫卡十分痴迷,争相模仿,尤其是对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包括莫言、陈忠实、贾平凹、苏童、余华、马原、阎连科、格非、残雪等后来名极一时的作家,都在模仿西方的作家和作品,并因此成名。但余秋雨放不下的是内心的中国文化情结,他丢不下中国文化的根,所以逆时而动,逆流而行,去无人涉足处探索,去无人问津去叩问,在方向上与时流迥然相异,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
贾平凹先生
二是体裁开创的独特性。余秋雨之前,散文通常分为四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而余秋雨凭借自己良好的文化素养,敏锐的观察力,极高的文字驾驭力,以及生动的表现力,在深入探索人类文明发源和兴衰的基础上,发思古之幽情,以作今天之借鉴,将写景、叙事、抒情诸方法齐上,融入历史、文化、美学等诸多方面,在体裁上打破了传统散文束缚,借山水古迹,探寻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人格,创造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散文”。《文化苦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历史文化大散文集,之前,文坛没有历史文化大散文概念,《文化苦旅》出版后才有,在体裁上,《文化苦旅》有开创之功。
三是余秋雨的散文是如此优美。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无论多么深刻的思想,无论多么精辟的道理,如果没有优美的文字驾驭,是不可能传播很远的,更不可能成为经典。《文化苦旅》题材独特,视角敏锐,思想深邃,以豪放华美、典雅庄重的语言,追怀和反思中国古代文化,从而探寻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题材重大却气韵生动,文采斐然,让人在文学的陶醉中深受启迪。《文化苦旅》如一条长河穿梭在中国散文的天空里,使满天的星光更加光辉灿烂。《文化苦旅》中的珠玑之文,几乎俯拾即是:
如《阳关雪》中的句子: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画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必,永不漫漶。”
又如《沙原隐泉》: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进行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风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
再如《夜雨诗意》:
“不知道历史学家有没有查过,有多少乌云密布的雨夜,悄悄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步伐。将军舒眉了,谋士自侮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止步了,战鼓停息了,骏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断了,敕令收回了,船楫下锚了,酒气消退了,狂欢消解了,呼吸匀停了,心律平缓了。不知道传记学家有没有查过,一个个雨夜,扭转了多少杰出人物的生命历程……无数偶然中隐伏着必然,换言之,堂皇的必然中遍布着偶然。人生长途延伸到一个偶然性的境遇,预定的走向也常常会扭转。因此,哪怕是夜,哪怕是雨,也默默地在历史中占据着地位。”
充满哲理的思辨,通过优美的语言娓娓道来,让人在美好的感受中,受到文化和历史的启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以及《千年一叹》《中国文脉》《行者无疆》等代表作中,几乎全是这种优美而隽永的文章,那些精美的文字,如同散落在字里行间的珠玉,闪烁着诗情画意,折射出思想的光芒,让人如在历史与古典中穿越,时有意外之惊喜,让人怦然心动。
因此,它们成为了经典。
贾平凹曾评价说:
“余秋雨的有关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白先勇说: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文坛大侠金庸先生
金庸先生作为文坛大侠也曾说: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将余秋雨和鲁迅相提并论,可见金庸先生对余秋雨作品水平的认可和欣赏。
我于1992年所购的《文化苦旅》一书
我1992年购买了《文化苦旅》一书,近30年来,我的书房搬了三次,这本《文化苦旅》还一直在我身边,如今书页都泛黄了,我仍置于书桌上,时时阅读,一是当成美的享受,二是当作文学的营养。
如果你想在这个繁杂而现实的世界中,了解历史,探索文化,得到静美的享受,提升人文品味,不妨看看余秋雨写给当代读者的人文精神启蒙书。这套《余秋雨作品集》,是余秋雨在七十岁高龄之时,重新全面审定的作品,也是他以自己的一生努力,期望给世界留下一个最完美的背影吧。
《余秋雨作品集》(全四册)
推荐给大家超值的《余秋雨作品集》,里面包括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千年一叹》《中国文脉》《行者无疆》等四部代表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看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