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谁真正水平高(平民百姓妄谈一下折戟百家讲坛的大师们)

央视的《百家讲坛》从2001年开播,到现在有20年时间了,一度在观众当中掀起一阵古代文化浪潮。观众不仅喜欢看节目本身,还喜欢里面讲历史的名师,易中天、纪连海、王立群等等,节目里大多数是一些男老师,于丹和蒙曼是男人当中少有两个知识女性。

于丹主要讲的是《论语》,刚开始大家都很喜欢听于丹品《论语》,可后来听多了之后发现,于丹说的东西都是大家已经知道了的东西,没讲出什么新鲜玩意,大家开始怀疑起于丹真实的文化水平,慢慢地从喜欢变成了反感。

百家讲坛谁真正水平高(平民百姓妄谈一下折戟百家讲坛的大师们)(1)

《百家讲坛》上还有一个女讲师,那就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蒙曼主要讲唐朝历史,由于她是历史系的教授,对历史的理解比较深,知识面又广,大家还是比较喜欢她的,但她在别的节目因为点评了《悯农》这首诗,也受到了跟于丹一样被观众质疑的遭遇,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蒙曼1975年出生在河北承德书香世家,母亲是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系高材生,在河北平泉农村当老师,父亲也在这里当语文老师。蒙曼从小就有颗古人的心,11岁不到的年纪就看完了四大名著,《红楼梦》更是倒着看,先看结尾再看开头。蒙曼身为老师的孩子,学习当然没给父母丢脸,学历高达博士,整个读书生涯都在学习历史专业。

百家讲坛谁真正水平高(平民百姓妄谈一下折戟百家讲坛的大师们)(2)

前几年央视为了让大家重视起传统文化,开办了很多跟传统文化有关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代表节目之一,蒙曼受邀参加了这个节目。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开播,蒙曼在第五期担任讲师,当时节目里出现了《悯农》这首诗。《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诗句当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人人都会背,蒙曼解读这两句诗的时候,解读成了农民播种时的场景。

百家讲坛谁真正水平高(平民百姓妄谈一下折戟百家讲坛的大师们)(3)

蒙曼的解读粗看没什么差错,但一些观众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说:“农民经常在地里干活,早就得出了经验,不会在烈日当头最热的时候去地里播种,都是在太阳快下山才去,这句诗是李绅拿来做特定场景,来突出农民的辛苦劳作,蒙曼直接解读成农民播种场景配不上大师的名号。”

百家讲坛谁真正水平高(平民百姓妄谈一下折戟百家讲坛的大师们)(4)

网上有关于蒙曼的发声,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其他讲师都是汉语言专业的导师,只有蒙曼是历史学的导师,她可能在文字方面没有那么敏感,才造成了上面那一幕。蒙曼的文化水平够不够,不能只看一期节目或一句话就能决定,她连续担任了好几届《中国诗词大会》讲师,文化水平还是有的,不然央视不会接二连三的请她做节目,大家一定要多了解一个人再去下判断,只通过只言片语就太不客观了。

话这样说,很客观,但不现实,蒙曼导师是历史学的导师,对此诗的解读更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错误。我们先看看《悯农》这两首组诗:

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早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全唐诗》中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那么,我们看历代的名家点评:

范摅《云溪友议》:初,李公(绅)赴荐,常以《古风》求知吕光化,温谓齐员外煦及弟恭曰:“吾观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为卿相。”果如其言。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吴山民曰:由仁爱中写出,精透可怜,安得与风月语同看?知稼穑之艰难,必不忍以荒淫尽民膏脂矣。今之高卧水殿风亭,犹苦炎燠者,设身“日午汗滴”当何如?

吴乔《围炉诗话》:诗苦于无意;有意矣,又苦于无辞。如“锄禾日当午”云云,诗之所以难得也。[4]

徐增《而庵说唐诗》:种禾偏在极热之天,赤日呆呆,当正午之际,锄者在田里做活,真要热杀人……及至转成四糙,煮饭堆盘,白如象齿,尽意大嚼,那知所餐之米,一粒一粒,皆农人肋骨上汗雨中锄出来者也!公垂作此诗,宜乎克昌其后。此题“悯”字,自必点出,若说得透彻,则“悯”字在其中矣。

吴瑞荣《唐诗笺要》:至情处莫非天理。暴弃天物者不怕霹雳,却当感动斯语。

贺裳《载酒园诗话》:“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理原不足以碍诗之妙。如元次山《舂陵行》、孟东野《游子吟》、韩退之《拘幽操》、李公垂《悯农》(即《古风》)诗,真六经鼓吹。

李锳《诗法易简录》:此种诗纯以意胜,不在言语之工,《豳》之变风也。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此二诗说尽农民遭剥削之苦,与剥削阶级不知稼穑艰难之事,而王士禛(《唐人万旨绝句选》)乃不入选,但以肤廓为空灵、以缥渺为神韵,宜人多有不满之论。

可见,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跟随父母下田劳作,我认为,蒙老师的解读和部分观众及网友发声:农民经常在地里干活,早就得出了经验,不会在烈日当头最热的时候去地里播种,都是在太阳快下山才去,这句诗是李绅拿来做特定场景的。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农村人都知道,田里的杂草,如果不及时清理的话,长得比庄稼还快,而当时没有什么机械除草,更没有什么灭草剂、除草灵,仅凭手中的锄头锄草,而我认为所谓的锄禾,是用锄头锄掉禾间的杂草,之所以选择在日当午的时间,是因为锄下的杂草,再用太阳的暴晒才可以打蔫儿至死,而在太阳快下山的时候,经过一夜与土壤湿气的接触,以杂草旺盛的生命力是不会死亡的,等于白费工,所以我斗胆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

做学问不能仅凭道听途说,更不应断章取义,古时候有一句话叫:一字入公门,九牛曳不出。说的就是要严谨再严谨,何况某些大师是要教书育人的,甚至是高居庙堂,倡导与大众。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己都没搞明白,您纯粹是误导哇!误人子弟,误导天下人,愧对导师之称。

由此想到《百家讲坛》另两位男讲师,易中天“先生”,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缩短为3700年,我看过一期纪连海“先生”的节目,这位将历史当相声讲的老师,

百家讲坛谁真正水平高(平民百姓妄谈一下折戟百家讲坛的大师们)(5)

竟然将“荸荠”“biqi”,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名马蹄、水栗、乌芋、菩荠,而读作“boqi”侃侃而谈,其不贻笑大方。

百家讲坛谁真正水平高(平民百姓妄谈一下折戟百家讲坛的大师们)(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