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纽约客开店(纽约客我们只服务于有文化的人)

《纽约客》的创刊及其内容生产方式

(一)目标受众:小康知识分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文化市场欣欣向荣,杂志传媒市场百花齐放,针对妇女、家庭和青少年的各路杂志风生水起,但这其中,小康群体的文化需求却远未被满足。彼时,美国的小康阶层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资产傍身,渴望上层社会生活,是一个基数不小且人数不断壮大的受众群。《纽约客》正是瞄准了这一机会。作为一本“利基”杂志,它始终强调自身的高端文化性,希望以幽默诙谐却不低俗的方式为该阶层提供精神养料。《〈纽约客〉内容说明》中有一段文字,宣称“这不是一本办给迪比克老太太看的杂志”。这一宣言既吸引了广大受众的好奇心,又利用了知识分子自视甚高的心理,暗示“我们只服务于有文化的人”。

为了更好地满足如上目标受众的精神需求,《纽约客》将内容定位为反映大都市生活的“幽默”文化期刊,围绕“幽默”,其栏目设置与文章撰写均以此为主旨。首先,《纽约客》当时的主要栏目“城中话题”、“四处走走”、“新闻背后”(BehindtheNews)都针对纽约市民,深度探讨城市新闻,及时提供购物、观演等生活信息,对生活在纽约的中产阶级们而言,非常便利,而“漫画”、“纽约词典”(TheNewYorkDictionary)等栏目则提升了幽默感。其次,《纽约客》文章的语言虽然欢快,甚至称得上“轻浮”,但并不通俗易懂,常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句式,对部分美国人来说阅读也稍显吃力,这就为杂志“筛选”了读者。此外,它还努力邀请名作家为其供稿,旨在提升整本杂志的格调,以便能够更好地面向小康知识分子群体。

(二)《纽约客》的内容生产者

1.规则创造者:总编哈罗德·罗斯

作为美国杂志界的“怪才”之一,哈罗德·罗斯以其性格乖僻,能力卓群著称。他幼年生活在美国西部的边远小镇阿斯彭,这使他十分向往大都市的生活,而他从高中开始的学生记者工作,则为他成为一名优秀编辑打下了基础。罗斯对他人的文章始终保有敏锐的编辑眼光,能够从读者的角度公正审视、评价作品。1925年,在好友、面包店老板弗里希曼(Frischmann)的投资下,罗斯创办了《纽约客》杂志,从担任第一任主编直至1951年去世,他一直全盘主宰着《纽约客》杂志的编辑体系。在这二十年间,罗斯对《纽约客》的独特运营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为这本新新杂志奠定了牢固的基石。首先,他为杂志确立了“利基”的市场定位,使它在大众范围内脱颖而出;而在杂志设计上,《纽约客》的封面漫画色彩丰富,风格鲜明,内页漫画插图与文章语言文字相映成趣,使得杂志的内容充满趣味与文学性;1969年之前,它甚至不设目录,而让文章自由地呈现。其次,罗斯为《纽约客》组织了最初的作者队伍。长达十余年的记者和编辑的工作经历使他拥有了一个丰富的交际圈,他将这些全国著名的作家和编辑组织起来,时常在美国阿尔冈琴旅馆酒吧的一个圆桌上聚会,成为了“阿尔冈琴圆桌俱乐部”。这些人后来经常为《纽约客》供稿,支撑起了该杂志的起步发展。另外,罗斯个人不讲人情、不通世故的性格,更成了世人的谈资。与他长期共事的编辑詹姆斯·瑟伯(JamesThurber)曾著有《与罗斯在一起的年头》一书,在该书中他详细描述了罗斯令人捧腹或赞叹的妙语和趣闻,这些轶事成了当时红火发展的出版业的一大谈资。

2.文字内容创造者

从人员规格上来看,《纽约客》的作者队伍是由固定班底和短期撰稿人组成的,包括记者、作家,也有编辑。在《纽约客》创刊初期,杂志编辑与文章作者时常身份调换,并无明确职责区分,人员包括“阿尔冈琴圆桌俱乐部”成员和部分报纸记者,大部分都为临时供稿,这一情况持续到两年后,才终于有四位颇有学识和经验的作家成为了《纽约客》的长期编辑,他们分别是沃尔科特·吉布斯(GibbsWalcott)、凯瑟琳·怀特(KatherineWhite)、E·B·怀特(E·B·White)和詹姆斯·瑟伯,他们与罗斯一起,并称为杂志的“五大核心”,同时进行撰文和编辑工作。

《纽约客》追求名家之作,截至1929年,它刊登过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的三四篇短篇作品。与此同时它也大力挖掘新人作家作品,多萝西·帕克(DorothyParker)、潘伯顿·默多克(PembertonMerdock)、查尔斯·G.肖(CharlesG.Shaw)、罗伯特·本奇利(RobertBenchley)等幽默小品文作家、评论家也是重要的作者,他们经常为《纽约客》提供一些质量上乘的短篇稿件,这些人一起组成了20年代《纽约客》的主要作者队伍。

从编辑制度上来看,由于罗斯之前在其他公司的编辑经历中,已感受过经营带给编辑的压力,因此他坚持,在自己创办的杂志中保持编辑部门的独立性,鼓励编辑和作者无须迎合商业,而应聚焦深耕内容,以求内容的不断创新。

3.图片内容创造者

与文字方面的作者队伍相似,《纽约客》的图片编辑同时也可能是图片作者,编辑与插画创作同时进行,两者相辅相成。在创刊初期,主导《纽约客》的整体图片编辑体系的是艺术总监瑞·阿尔文(ReaIrvin),他曾经在《生活》杂志担任艺术总监,第一个《纽约客》封面的设计制作正是出自他手,整本杂志的主体设计基调也由他制定。由于杂志起步阶段缺乏人手,阿尔文在1925年曾亲自画过8次封面漫画,12次内页漫画。

除了艺术总监外,1925年的45期杂志由共计14位漫画家为杂志绘制了封面,马克斯·李(MaxRee),朱利安·德·米思奇(JuliandeMiskey),伊龙卡·萨拉斯(IlonkaSarasz)等人都画了三次以上。在《纽约客》内部,图片的绘制与编辑通常并不区分封面漫画和内页漫画,所有图片统一收稿后,将会进行统一审阅,最后,图片编辑挑选出特别优秀的画作当封面,其余的则用于内页插图。这一步骤的筛检原则是,需要选择都市性与幽默性兼具,且需要独特的创意,不断加入新元素。

(三)栏目:群像与主打

《纽约客》在20年代后期时常会临时增加新栏目,但是依然有一些栏目长期运行,其中包括:“城中话题”、“新闻背后”、“人物侧写”、“大剧院”、“时光沙漏”(TheHourGlass)、“漫画”、“小说”、“诗歌、“大道内外”(OnandOfftheAvenue)、“无部门”(NoDepartment)、“四处走走”、“我们之间”(InOurMidst)、“书籍”(Books)、“何处购物”(WheretoShop)。其中,“城中话题”栏目的位置最初基本居于整本杂志的开头,并占据最大篇幅,达到6-7页左右,穿插社论和漫画。到1926年2月开始,除了广告大幅占据开头位置之外,“四处走走”成为了第一个文字栏目,但篇幅较少,仅为2-3页。除了这些常规栏目,截至20年代末,《纽约客》还有包括“城中小记”(JottingsAboutTown)、“往昔回忆”(Recollections)、“近期影院”(TheCurrentCinema)、“纽约与大都市”(NewYork,ETC)、“详尽报道”(AReporterAtLarge)等小版面专栏穿插。总体来说,这些栏目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了从纽约城内的大小意义事件,到社会问题讨论,到名人往事回顾,以及虚构的文学诗文、幽默漫画的全部资讯,对纽约市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都有所帮助,堪称纽约百事通。

“城中话题”栏目的纽约城新闻内容和睿智优雅的语言风格,十分能体现《纽约客》的定位,因而与目标受众十分契合,该栏目很快就成为主打栏目,乃至活跃至今。从结构上看,这一栏目最初由十篇左右的新闻提炼组合而成,而在几个月后,它逐渐形成体系,并于1926年7月末确定了相对固定的版式:每周的“城中话题”由十余位作者共同撰写,拼合而成;首条位置放“随笔与短评”(NotesandComment),共4-5条,占据大半个页面;其他文章共11篇左右,每篇均有概括性标题。该栏目的这种版式一直沿用到1929年。在行文风格上,这一栏目的内容带有十足的幽默趣味,经常从小处着手,如描述某位初来纽约的妇人的怪异行为,或是不同商店贩售的烟草之间的区别。比如,“随笔与短评”中,作者会历数在本周内依据所见所闻有感而发,虽然琐碎且带有自主意识,讽刺意味凸显,而字里行间又颇具风雅,堪称“温柔的嘲讽”。在1929年的8月,该栏目就刊出了讽刺每年夏天美国人争先恐后前往纽约长岛度假盛况的内容。

“小说”栏目组成杂志主体。1920年代,《纽约客》每期平均刊登7篇小说,占据全杂志1/5的页面,相比《时代》周刊的1/10,占比颇高。光1927年一年,它便刊登了433篇小说,这既体现了《纽约客》对文学的重视与关注,也体现了20年代的小康知识分子的阅读趣味。小说是一种虚构艺术,由于《纽约客》直至1969年都不设目录,编辑也不对小说进行单独栏目标注,因此创刊初期,《纽约客》内容的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界限被刻意模糊,文章内容的真假全凭读者自行判断。

《纽约客》的小说题材取自纽约市民身边发生的事,例如1928年7月21日刊中就刊登过一篇题为《云中花园》的小说,描述了作者与邻居的日常生活对话,和他们一起用电灯的光照培养植物的趣事。《纽约客》也曾刊登菲茨杰拉德的《一部自传》,菲茨杰拉德虽然是一名严肃文学大家,但此文讲述的是20年代美国禁酒令颁布后的生活现状,笔调轻松,讽刺意味十足。

《纽约客》杂志的漫画可以分为封面漫画和内页插画。其封面漫画一直以来都是标志性亮点,近年来更被单独贩售,体现出全球文化市场对《纽约客》漫画的高度认可。

首先,在内容上以人为本,与当下潮流密切相关,是纽约人日常生活百态的缩影。在1929年的52幅封面中,有46幅都将人放在画面的中心,其中绝大多数是上流社会的人物。比如,1925年10月31日刊,封面是有钱人坐在高层包厢里看歌剧的优雅画面;而1928年3月17日刊,则画了人们观看华丽马戏团表演的景象。第二,在形式上,《纽约客》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公众漫画形象——尤斯塔斯先生(Mr.EustaceTilly)。他手拿单片眼镜,戴着高礼帽,身穿高领礼服,正在欣赏一只蝴蝶——这是其艺术总监瑞·阿尔文创作出来的人物。这一典型的20年代绅士形象自此成为了传统,每年距离创刊日2月21日最近的一期,都会用“他”当封面。在艺术设计风格上,“尤斯塔斯先生”的形象塑造,主要受到装饰艺术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某些特征:画面线条流畅,造型夸张,色彩鲜明。

上海的纽约客开店(纽约客我们只服务于有文化的人)(1)

《纽约客》的内页插画更具特色。首先,其漫画使用量大。经过统计,除了各栏目固定标题图之外,《纽约客》内的插图数不断增长,从1925年第一刊的20幅,到1929年12月28日刊的38幅,大大小小,几乎每页都有。第二,其内容同样“以人为本”,在1929年12月28日刊中,有21幅出现了穿着西服的贵族绅士或精心装扮的上流社会女士,而配文字的大型漫画中也多描述绅士之间、绅士与仆人之间的对话。第三,《纽约客》的内页漫画与文章内容甚少关联,独立存在,这是杂志长久以来保持的传统之一,插画因而拥有了完整的内涵和独立的审美。另外,其绘制风格多变,有简笔画、水彩画、草稿流素描等多种笔触,读者的视觉观感十分轻松。

(本文节选自王肖练汤顺佳,《回望1920年代的<纽约客>》,刊《文汇学人》,2018年11月9日)

编辑:陈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