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起源于何时何地(武帝招魂雏影出自华州)

中国皮影戏的前世今生

作者:刘高潮

皮影戏诞生在中国古代,起源于生产生活劳动;《汉书》载“武帝招魂”,雏影出自华州;唐办梨园“弄影戏班”,“击碗拨弦者皆自华州”。皮影成为完整的影戏体系,在漫长的传承中,深受图腾崇拜、巫术和儒、道、释文化影响,融入了各地的曲艺、杂耍、幻灯、美术、民谣、故事传说等民俗文化,受到广大劳动人民喜爱,并自觉参与创作,增添了世俗审美情趣与表演活力,完善为一种独立的民间艺术,并影响和启迪其它艺术门类发展,促成戏剧艺术诞生,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有开创性作用。

皮影戏起源于何时何地(武帝招魂雏影出自华州)(1)

唐末五代,皮影传遍全国,南北宋交替的公元十三世纪初开始走向世界,先传南亚群岛,后传西亚、东欧,再传南洋、北非、西欧、拉丁美洲,相继成为世界性艺术。明清时中国皮影受到各国人民喜爱。公元1774年威蓝博览会上,德国大诗人歌德全力推介中国皮影戏;法国文论家萨杜尔著《电影通史》,称中国皮影为世界“电影的先驱”。中国皮影逐步确立了在世界艺术史和科学文化史上的地位。皮影以其精湛优美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世界电影之祖”,现代的“动漫鼻祖”,人类原生态艺术的“活化石”。

2006年国务院在全国遴选了13个县区的皮影,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已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

皮影戏起源于何时何地(武帝招魂雏影出自华州)(2)

三皇五帝时,人们从蒙昧走向文明,偶尔发现日照树影,生出光影萌动之关联;汲水时看见自身投影,以水镜鉴打扮;先民们森林中采摘果食,在原野上追逐野兽,劳作苦累小憩,捡拾阔叶树叶,照着天上飞鸟,地上禽兽,撕成动物植物形象,你拿一枚我拿一枚,在阳光下耀影鹐仗玩耍,休闲娱乐,这是人类视觉艺术的起源。人们发明文字,记录下从景到影的过程,“立竿见影”、“如影随形”、“光影萌动”就是原物因光投影,反映出光影联动的科学原理,皮影戏就是“借光显影”的具体实践。

汉朝建立,“文景之治”,文化艺术快速发展,金银玉陶器、铜镜、丝绸、画像石、画像砖等新美造形叠出,汉人娱乐形式宴会、篝火、舞轮、走索、弄碗、傩戏、杂耍……多样,影戏雏形流传在民间。关中东部华州世代流传民谣:“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入百姓家。”说的是西汉文帝妃与子玩耍“皮影”,汉代《艺文志》也有类似记载;明确记述“皮影”雏形的文字是《史记·孝武本纪》《汉书·外戚传》中“武帝招魂”,即大臣李少翁用长安东部京畿影戏法投招李夫人布帛剪影,为解武帝思妻之苦;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影戏》中记叙尤为详尽,它标志着皮影戏法雏形的诞生。

经魏晋南北朝“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祭神、造像、歌舞、傀儡戏、诗词、书法、绘画、剪纸、花灯、竹木刊刻等艺术萌生发展,影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丰富完善自身。其制作材质也从以前树叶、树皮、摩崖(石片)、琢玉、雕陶、金属片、丝帛、葛布、麻纸等,选择了比较轻巧耐用、打磨透明的皮革,定型为在兽皮上刻画人物动植物造像的平面艺术——皮影。传播中它融合吸纳了手影幻术、绘画美术、傩舞杂耍、乐曲小调、说经道情、木偶造型、参军苍鹘、神话故事、祭祀民俗等门类,成为一个综合独立的表演艺。

隋唐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玄奘法师陈祎沿“丝路”西行取回真经,唐太宗以此高台化民,在全国掀起第二次佛教普及高峰。即把佛经故事如“鹿回首”、“舍身饲虎”、“目连救母”、“莲华色女”等编成押韵的“变文”,将故事中的鹿、虎、鹤、雕、佛陀、罗汉、菩萨等刻成皮影人物,搭台垂帘掌灯,讲经人在帐幔隔开的台里一人吟“变文”,多人配合挑动影人投影做戏,台下老百姓被形象生动的演出深深地吸引着观看,这便是艺术研究者称的“隔帘说书”。皮影还与佛、道教音乐匹配,扩充了表演内容与感染力。皮影与传经相辅相成,开始推向全国。

皮影戏起源于何时何地(武帝招魂雏影出自华州)(3)

皮影作为戏曲成熟于唐,为古今研究定论。“戏子”一词,源于唐太宗妃子用皮影头像,嬉哄孩子不要哭闹。唐书记载唐玄宗办梨园,专门设有“弄影戏班”,后世皮影艺人尊李隆基为祖师爷;“贵妃啖荔枝,伶奏碗碗,以增味,击碗拨弦者皆自华州”,这其中演唱的就是碗碗腔。宋代《百宝总珍》载有“杨妃啖荔耳添味,拽弦击碗品华州。”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曰:“西安则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尤以碗碗腔、老腔皮影最为古朴。”近现代文史大家顾颉刚也说过:“西安为汉唐所共都,文化艺术自易相承,更以今日现状推定唐时影戏当已盛行。”这些都佐证了碗碗腔皮影戏诞生于唐时华州,活跃于长安、洛阳两京,辐射到中原大地。

五代后政治文化中心东移开封,宋初制定国策“扬文抑武”,节省军费发展文化生活。逢年过节,官府带头燃放烟花、搭鳌山、唱灯影,皮影戏盛况无前。“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官宦文人多吟纪于诗词歌赋之中;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尤为翔实,曰正月十六景物云:“诸门皆有宫中彩棚……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小儿相失,以引聚之。”影戏除了娱乐成人,兼有教育孩子功能。在反映京都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有8处描绘的是演唱皮影的“勾栏瓦肆”。当时,还产生了皮影戏文论家高承,他著有《事物纪原·影戏》等,由此可见皮影戏的繁荣。

公元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掠走钦、徽二帝,同掠皇戚、僚从、百工、杂耍、影戏艺人等三千余人,皮影随之带出山海关外,在金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一带传开,随后传至朝鲜、日本、东北亚等地。北宋灭亡时,一部分皮影艺人追随宋高宗南渡长江,来到建康(南京),后南宋定都临安(杭州),皮影传至江浙、闽粤,随之越海传至台湾、琉球、菲律宾。皮影外传与在南宋的繁华程度,古籍《武林旧事》《西湖游览志馀》中均有记述。

皮影戏起源于何时何地(武帝招魂雏影出自华州)(4)

1206年成吉思汗南下,喜爱上中原皮影戏,为犒劳士兵,将其配置于军队之中,不打仗时供夜晚娱乐。皮影后随蒙古大军西征,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沿古丝绸之路传至中西亚的伊朗、印度、埃及、阿拉伯,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葡萄牙等。元末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将皮影带到世界各地。

皮影在明清达到全盛,全国范围形成七大流派:秦晋影系(西北),滦州影系(东北),山东影系(华东),杭州影系(东南),川鄂滇影系(西南),湘赣(华中)影系,潮州影系(岭南地区)等,尤以华山为轴心的秦晋派(含豫西川北甘肃宁夏青海)影响最大。中国影戏大都在亮子后借光显影,5至13人操演一台戏,特殊形式为1人“扁担戏”唱法如山东泰安。唱腔为各地小调、地方戏腔,各有各的有剧本,而碗碗腔跨省连地流传较广。影人造型正侧面五分脸单目,后有七分脸一大一小二目;通高20至70公分不等,最大的是湖南、四川影子,最小的是山东“扁担戏”影子;影人由3节至13节构成;均涂植物汁、矿物质颜色;材质有牛、羊、驴、骡、马、驼、大象皮和油纸影人,全国牛皮影(含水牛皮影)数量最多。

明代官府国事、重大政务庆典,民间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唱皮影戏,尤其在民俗活动中,因唱皮影简单方便,为农耕暇余的主要娱乐形式。每逢乡下演皮影,观众人山人海,形如赶集上会。当时关中乡镇兴起皮影“斗富”之风,大财东“养班社”,小财东“养剧箱”,穷艺人“租行头”;富人家盖新房,正堂阁楼上均建有皮影戏台。在皮影制作艺术上,又创制出装饰用的美术皮影,即影人造型图解画面,胳膊腿属整张牛皮刻成一个整体,影人胳膊腿不能活动,如《魁星点斗》《游地狱》等,吉祥图案可装饰家庭,高台教化图形则装饰庙宇祠堂、公共场所。

皮影戏起源于何时何地(武帝招魂雏影出自华州)(5)

清代朝廷对皮影时禁时兴,禁怕“反满”,兴以教民,清后期全面放开。民间皮影班社林立,国内外演出频繁,使皮影戏发展到顶峰。这就催生了专业剧作家——李芳桂(1748—1810),其祖籍陕西华州大张社(华州下庙镇),先祖李十三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家渭河以北蔺店小钟村(今属渭南临渭区李十三村)。李芳桂屡试不第,年近五十授洋县教谕,他不满官场腐败,一年后离职回乡,专写皮影剧本,鞭挞社会黑暗,为民匡扶正义,一生创作碗碗腔戏“十大本”,像《万福莲》《白玉钿》《火焰驹》等剧,至今仍活跃在皮影舞台上。可惜他本人因当时朝廷的“文字狱”被迫害致死。

对外交流中,中国皮影十四世纪传遍五洲,世界上70多个国家有了皮影,中国积极与其交流,推动了皮影艺术发展,启迪了近代“电影诞生”和后世“动漫”艺术产生。早在1767年法国传教士居阿罗德,把中国皮影带回巴黎、马赛表演,引起轰动后组建了“法国皮影团”;德国大诗人歌德在1774年、1781年两次邀请中国皮影,先在威蓝博览会后在生日晚会上表演,使皮影戏风靡欧洲。1923年华县籍留学生杨钟健(世界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把皮影带到德国,赠送慕尼黑友人;1935年美国胜利唱片公司来上海灌制皮影唱片,向世界发行;1982年唐山皮影赴法国讲学表演;1996年华县皮影赴日本演出,1997年又赴德国表演等,均好评如潮。新中国成立后,各省皮影陆续出国出境交流,演出不断,充分发挥了文化艺术的纽带作用。

皮影戏起源于何时何地(武帝招魂雏影出自华州)(6)

共和国建立,使古老皮影焕发青春,全国皮影造型、制作、道具、戏台、曲调和演唱各具特色,后将科技手段“声光化电”引进表演,融入童话、卡通、动漫、杂技、舞剧等技巧,陆续改良皮影。如上海皮影人影利用绘画技艺涂色,湖南纸影子加大加高,山东皮影一改小影人、独角戏表演形式为多人献艺等等,加之如今现代多媒体运用,大大丰富了皮影戏内容。各省皮影班社、团体,主唱传统剧、地方戏、新编历史剧、样板戏、现代剧等,均受到世人喜爱。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皮影团、艺人们常随政府官员,代表国家对外文化交流演出,在世界上赢得了良好声誉。

尽管七十年来,皮影也遇到过逆境,但艺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创新发展顺势而行,使皮影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比如文革中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不演了,但表现工农兵和现代人的样板戏演出很火,尤其陕西皮影艺人新创作了《水浒传》系列剧,《西游记》系列剧,农民起义系列剧如《小刀会》《义和拳》《红灯照》等等,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

皮影戏起源于何时何地(武帝招魂雏影出自华州)(7)

陕西皮影历史非常悠久,最能代表中外皮影的最高水平。陕西皮影以关中道为主,可分东路、西路。西路以宝鸡凤翔、咸阳乾县为核心,主唱道情、眉户、西路曲子;东路以华州、华阴、富平为代表,主唱碗碗腔、老腔、阿宫腔西一般用牛皮雕刻皮影(西路曾有驴皮影);造型多为正侧面单目形象,行称“五分脸”;影人11节,古时有过13节影人,将腿分为大小两节;东路影人高约33厘米,西路高36厘米左右。传统班社多由5人组台演唱,分为前声、签手、上档、下档、后槽,近20种乐器5人全包,俗谓“五人忙”,一个班社能唱150多部本戏。陕西华州、华阴、富平、乾县皮影,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和其他省份皮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渭南华州皮影是关中东路皮影的典范,为古老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其总体艺术特征:造型优美多姿,雕刻细腻大气,染彩绚丽厚重,唱腔委婉动听,被誉为人类皮影艺术的“开山祖”。皮影制作选上好的黄牛皮,经泡刮、打磨、雕刻、敷染、熨烫、连缀等30余道工序,“推皮走刀”手工做成。影人正侧面,通高33公分11节连成。形貌夸张巧变,神似美观;生旦阳刻镂空,净丑阴刻晦暗,服饰图案繁复。染色多用矿物颜料,对比强烈自然,古香古色。近现代涌现出一批雕刻大师李占文、刘英魁、薛宏权、骞小凤、汪天喜、薛芝粉、赵百平、张华洲等。2006年华州皮影成为国家“首批非遗”;2008年华州被国家授予“中国皮影艺术之乡”;2018年华州皮影被授予“中国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2020年在巴黎成功注册“华州皮影”首个国际商标,现已成为世界品牌。

新中国成立后,华州皮影鼎盛时有50多家班社,以光华、光明、光艺、光庆社为翘楚。主唱碗碗腔及老腔,有百十多调。演唱名家有李俊民,李清玉、魏振业、郝炳黎等,其中潘京乐、刘华、魏金全、汪天稳被评为国家级皮影传承人。现今,华州区委区政府把皮影定为发展当地经济“四大名片”之一。皮影雕刻技艺传承人薛宏权,创办影艺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在研发皮影制作的同时,创建创新皮影团,演出现代、童话、卡通、舞剧皮影,先后登上央视、东方卫视、凤凰卫视大舞台,深受艺术界好评;新建少华山国际皮影博览园,集制作、博物传习推介、创新皮影戏演唱、研学授徒、旅游参观、销售于一体,并积极对外交流,参加大型艺术活动展演,出访过20多个国家,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

皮影戏起源于何时何地(武帝招魂雏影出自华州)(8)

中国皮影戏属民间艺术,曾经为世界文明作出伟大贡献。它诞生于古老的农耕文明之中,虽然也与时俱进,今天看来还是适应于慢生活。在时光进入新时代、新时期,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飞速发展,皮影戏受到了现代网络多媒体娱乐形式的多元冲击,观众严重流失,陷入危陷境地。最主要的问题是节奏缓慢单调,不合乎现代年轻人消费心理;其次是艺人薪水少,后继乏人。

为挽救传承这一国粹,国家对“非遗”立法,中省市县(区)四级给代表性传承人补贴保护,虽有所改观,但形势不容乐观。好在有识之士出主意,政府、民间、社会、市场四管齐下,融合发展,抱团传承。有的公司、团体、高校、个人、艺人也在积极进行有益探索,首先,创新自身演唱,与现代多媒体结合,提升演出效果;其次,把皮影戏与其他艺术门类融合在一起演出,吸引观众;再次,开办园区展览推介,与旅游景区合作;最后,发展皮影工艺品生产,以雕刻养演出等,试图寻找一种“突围”的有效办法,也取得一定成效。

皮影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遗产,是我们智慧的先祖利用光影原理发明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保护传承好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论述中国皮影戏的前世今生,意在提供一个深入了解皮影的窗口,呼吁国内外有心之士关心皮影的传承保护工作。

刘高潮

2022.12.10.

图文来源:网友推荐·美篇

原文作者:刘高潮

整理编辑:华影潮、华州文史荟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