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英雄系列报道(见义勇为的英雄少年)

“自古英雄出少年”,穿越历史的长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少年英雄。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强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与拼搏;有的为了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舍生忘死,直到献出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

无数个英雄少年的事迹,永远鼓舞着我们奋发向上;他们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雅安石棉人赖宁正是其中之一。

当代少年英雄赖宁,为了挽救山林,保护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与熊熊烈火英勇奋战,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这种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受侵害而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见义勇为英雄系列报道(见义勇为的英雄少年)(1)

赖宁(资料图片)

人物简介:

赖宁(1973年10月20日—1988年3月13日),原名赖麟,石棉县人,生前为石棉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1988年3月13日,为了扑灭突发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与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他主动加入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年仅15岁。1989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列为首位)的光荣称号。1989年11月,赖宁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英雄故事:

保护国家财产 与熊熊烈火英勇奋战

大渡河畔,群山环抱的石棉县城西区,石棉中学不时传来琅琅读书声,学校里的一个少年雕像特别引人注目。

这个雕像的主人公,正是“英雄少年”赖宁。

“作为石棉中学的师生,要知道赖宁的故事,更要学习赖宁的精神。”石棉中学校长张云说,石棉中学是赖宁的母校,学校不仅有赖宁雕像,更将赖宁的故事写进了校本教材。

出生于石棉的赖宁,从上小学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曾获省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和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石棉县一中(现四川省石棉县中学)。

1988年3月13日,是赖宁亲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

那天是星期天。下午三点半,石棉县城附近海子山山林因电线短路引起大火。火借风势,刹那间山上一片火海。大片森林、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赖宁写完作业,和生病卧床休息的妈妈说了声:“我下楼走一走。”妈妈特意嘱咐:“外面风大,别走远了!”下了楼,赖宁一眼便瞧见了冲天的火焰。他连告诉妈妈一声都来不及,就飞快地直奔火场。

赖宁跑到山上,挥动松枝奋力灭火。高达二三十米的火焰,狂烧猛窜,赖宁和他的伙伴英勇顽强,一次次地冲向火海。这时天色已晚,现场指挥救火的石棉县领导,命令用汽车将参加救火的学生强行送下山。

赖宁和伙伴被拉上了车。但赖宁和伙伴趁人不备跳下车,又去灭火。大火越来越猛,逐渐将他和伙伴冲散了。

大火终于扑灭了。3500余亩森林保住了,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都平安无事了。14日上午,人们在海子山南坡的过火林带中,发现了赖宁的遗体。他的右臂紧紧挽着一棵小松树,额头靠着山坡,眼镜丢失了,左手撑着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势……

赖宁的家乡石棉山区是火险区。赖宁读小学时曾3次上山灭火。他做了这些事,既不写出来,更不告诉别人,直到林业部门把表扬信寄到学校,老师们才知道。赖宁下葬时,现场人山人海,很多人都前来送他……

1989年初,《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当代英雄少年——赖宁》,引发全国热议和讨论。

1989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列为首位)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学习他胸怀大志,从小做起;做好小主席,保卫财产;学习他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学习他积极进取,全面发展;学习他热爱祖国,临危不惧。”在全国掀起学习热潮。

点赞英雄:

永不过时的新时代赖宁精神

如今在石棉县,处处都可见赖宁的痕迹。在他的母校石棉中学,还保留着赖宁的塑像;在石棉县城的“赖宁广场”上,赖宁塑像就矗立在山脚下,永远注目着这座他热爱的大山,也同样感受着当代学生的快乐生活;在烈士陵园,赖宁长眠于此。

“虽然赖宁牺牲了,他的精神却永远保存下来。”石棉中学教师徐丹平说,那是一代人的记忆。

生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人,在上学时有着很多关于学习赖宁的记忆。校园墙上贴上了他的照片,很多学校建立了纪念雕像,教科书收录了他的事迹,他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被大力弘扬。

赖宁的故事,后来还拍成了电影《英雄少年赖宁》,着重表现了赖宁保护国家财产、英勇就义的事迹,展现了他英雄少年的无畏气概。

“如果赖宁还活着,他已经40多岁了,有了自己的子女,或许还从事着自己喜欢的地质工作……”赖宁的母亲黄和榕在《如果赖宁还活着》一书中这样写道。

《赖宁的世界》作者孙云晓说,赖宁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一个载体,如果我们忽视或隐去他的少年——未成年人身份,我们也依然会被他感动。可见,我们看重的是赖宁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利众精神,我们绝不倡导少年儿童用牺牲生命作代价去见义勇为,但我们也要鼓励孩子们从小培养起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见义勇为。这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永恒的价值追求。从这个层面上看,赖宁这个精神符号永不过时,任何时候都有其存在和弘扬的巨大价值。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