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7分口碑炸裂(竟然有人不打满分)
时间拨回到25年前。
一项国家计划正秘密进行——
从现役空军中挑选未来航天员。
年龄需在25~35岁之间,身高1.60~1.72米,体重55~70公斤,飞行时长在600小时以上。
这只是初选条件。
筛选周期长达两年。
程序极多,项目繁杂,其严苛程度闻所未闻,甚至家属同样需要进行身体健康检查。
有位飞行员的妻子表示“万一自己的身体查出来有问题,愿意和丈夫离婚。”
总计3000多名战斗机飞行员参与初选,最后只留下14人,淘汰率超99%。
这14人是谁?
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刘旺、张晓光、陈全、邓清明、赵传东、吴杰、李庆龙。
合照 图源:网络
看照片,个个英姿勃发。
他们此时还不知道自己站在了历史何种位置,命运又将抵达何处,围观者也只见成败不知详情。
而今从头再论。
一段曾被视为机密的往事,一张糊到不能再糊的海报。
豆瓣评分高达9.7。
不歌颂,不遮掩,一切由它作答——
《太空英雄》
2004.01.27
>>>>太空一日游
2003年10月15日,凌晨两点。
医保人员敲响杨利伟的房门,敲了两次才把他叫醒。
心理素质无敌。
毕竟当天九点,杨利伟就要执行神舟五号航天任务,他倒一点不紧张,踏踏实实睡足了6个钟头。
还调侃:“行,这觉挺好使的。”
早餐照旧,鸡蛋、包子、青菜,还有他爱吃的大蒜。
翟志刚与聂海胜也在,两人是此次备选人员。
不锈钢餐盘盛菜,高脚杯盛水,举杯相碰,其实杨利伟还往里面兑了点葡萄酒,仨人神色一派轻松。
出发前,杨利伟接受全面体检,穿戴航天服。
翟志刚与聂海胜在杨利伟身边轻声叮嘱,说之前还有什么,入轨之后怎么着,杨利伟把常戴的手表交给聂海胜保管。
后来,训练中心总设计师黄伟芬说,当时她看到那个场景泪就流下来了,只得跑到卫生间擦眼泪。
其实所有人都紧张,但不想表现出来。
同年,航天界发生诸多意外和灾难。
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时解体,舱内七名宇航员瞬间气化,8月,巴西火箭在发射平台爆炸,21人因此丧生......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谁都没有把握。
返回舱预定落点处,医疗队正紧张演练,低温箱里装有同血型血液,手术医疗器械早已备好,没人知道到时会是何种情况。
只能预想最坏结果。
九点前,杨利伟进入太空舱准备就绪。
点火前的一段对话:
“利伟,明天早上我们将在内蒙古草原迎接你胜利凯旋,预祝你圆满完成任务,咱们明天见。”
“明天见。”
杨利伟的心率显示为68次/分。
九点整,神舟五号点火升空。
意外出现了。
火箭加速,升至三四十公里高度时,开始剧烈抖动,震动叠加在6G的负荷上,杨利伟的痛感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像要碎了。
他昏了过去。
“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昏迷过程达26秒。传回的画面卡顿,杨利伟一动不动,所有人的心一下被揪住了。
遭了。
直到飞控中心有人喊:“他眼睛动了”。
共振慢慢减轻,杨利伟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如释千斤重负,他开口第一句是:“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分离”。
镇定自若。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继而鼓掌欢呼起来。
飞船共绕地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原计划五小时的睡眠,杨利伟只睡了半个小时。
机会难得,不舍得睡。
他在太空共完成了200多项操作,与地面通话29次,写了7页飞行日志。
他的搞怪式自拍,耍宝式进食,完全消解了太空与人类之间的陌生感,仿若孩童进入游乐场,这本就是他的乐园。
他手写展示道:
“为了全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啦”。
温和,赤诚。
他描绘自己看到的景象:
我(杨利伟)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尽是乡思之情。
此时,他还没料到返乡又是生死之搏。
当快速行进的飞船穿过大气层,与之发生摩擦,高温将舷窗外烧得一片通红,防烧蚀层开始剥落,红色白色碎片不停划过。
更骇人的。
右舷窗出现裂纹,宛如强化玻璃被敲碎时的细纹蔓延开来。
转头再看左舷窗也裂开了。
船体外是1600~1800度的高温,呼啸声尖利,船体不停震动,咯咯吱吱乱响。
他脑海里想“完了”。
2月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时,就是因隔热材料脱落击中机翼,高热使得航天器解体,7名宇航员命丧归途。
舷窗烧得黑乎乎一片,看不到外面情况。
无法,只能按原定计划走,一步不能错。
当飞船飞出黑障区,速度下降,震感减弱,距离地面十公里时,飞船抛开降落伞盖,迅速带出引导伞,然后是开减速伞,最后是主伞。
杨利伟身体像被拽了一下,巨大的拉力撕扯着他。
飞船落地时,强烈撞击地面,大风作用下,飞船又被降落伞带起,杨利伟果断切伞,飞船再次重重跌到地上。
杨利伟佩戴的麦克风,在巨大冲击力下划破了他的嘴,弄得他满嘴是血,此时他还头朝下脚朝上,被座椅压着。
几分钟后,搜救队赶到,手电的光从舷窗模糊照进来,外面响起丁丁当当的工具声,
他自己从座椅上翻下来,在簇拥下迈出舱门。
活着回来了。
杨利伟的名字和脸迅速占据报纸版面,电视上一次次播报他的壮举。
少有人知这件事:
首飞成功后,杨利伟回到老家辽宁葫芦岛,却不能住在自己家里,只能住在当地宾馆,宾馆楼道里是公安布置的警卫。
英雄孤独。
>>>>地上五年功
北京西郊,唐家岭,中国航天城。
这里是航天员生活的地方。
由士兵严密把守,外人不得入内。
虽然航天城距市中心仅20多公里,但航天员不能随意外出,不准在外就餐,很少陪伴家人。
为降低风险,集体出行时,不允许乘坐同一辆交通工具。
为了更广阔的宇宙,他们囿于方寸之地。
时间紧,任务重。
计划为期5年的航天员培训,包含8大类140多个专业项目,除了知识学习,还有超重、失重、噪声、振动、低压、缺氧等极端环境训练。
这种训练不是辛苦,是痛苦。
低位卧床训练:
航天员要连续7天保持负6度卧姿,头低脚高,会导致脸部充血,鼻塞头痛,胸闷失眠,同时还要进行饮水进食。
密闭隔离训练:
航天员被关在狭小安静的环境中,完全与外界隔绝,什么事都不能做,也不知道时间,有些人会患上狭窄空间游离症。
水槽承压训练:
航天员需要在水下克服4000帕的水压,训练结束后,他们手腕弯不过来,拿筷子时手会抖。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训练日常☝️
当离心机高速转动,人的面部会扭曲变形,那时就有航天员找到采访拍摄的央视记者,请求其不要将视频公开,怕父母看了会受不了。
这职业离死亡太近,飞天是梦也是劫。
2008年神舟七号发射升空,执行任务的是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
这一次,他们要完成太空出舱行走。
意外频出。
先是舱门打不开,只能用棍子撬,再是翟志刚出舱后,仪表盘突然响起警报,显示轨道舱着火。
但轨道舱都没有氧气,怎么会着火?
来不及了。
此时,神舟七号飞出了测控区,与地面飞控中心失去了联系,等联系上,传来了翟志刚与刘伯明的对话:
刘伯明:“继续!”
翟志刚:“明白!”
刘伯明:“着火我们也来不及了,不管了!”
翟志刚:“成!”
他们临时打乱了原计划顺序,抢先将五星红旗带出舱外,翟志刚说那时他们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但国旗必须要展示。
后来才发现是仪表误报,虚惊一场。
没有哪个航天员不想飞天,但不是每个航天员都能圆梦。
截止目前,首批14名航天员中,有8人圆了飞天梦,有5人于2014年停航停训,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依然现役的只剩邓清明一人。
早在神舟六号发射时,邓清明以微小分差落选,那次他有空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正遇上记者采访费俊龙、聂海胜的孩子。
女儿哭着问他“为什么你总是上不了天啊”,他只能笑着安慰女儿“还有机会的”。
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着陆后,景海鹏与陈冬被人群簇拥,邓清明从酒泉回到北京,欢迎队伍只有两人,女儿与妻子。
她们献上鲜花,备好酒菜。
回到家,邓清明在卫生间哭了。
今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发射升空。
4月份传出的拟定名单中,出现了邓清明的名字,但是最后的确定名单中没有他。
他今年55岁了,这是第四次成为“备份”。
他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他愿一直等下去。
原来。
我们有无畏的英雄,也有等待的英雄。
我们有瞩目的英雄,也有沉默的英雄。
何为中国航天梦?
600多年前,一位叫万户的明朝人把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双手举着2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却为此付出了生命。
他是“世界航天第一人。”
而60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故事还没讲完,且会一直讲下去......
参考资料:
1.《太空一日》,杨利伟
2.《等待飞天的日子》,人物
3.《中国航天失败的第908天》,酷玩实验室
4.《为了选拔和训练航天员,我们设计了这些高难挑战》,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5.《揭开航天员训练神秘面纱:等天的魔鬼阶梯》,人民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