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每卷讲什么 望江柏拉图学园
【望江柏拉图学园·庚子春】
普罗提诺《九章集》研读(六)
第六讲 论说太一
主讲人:陈超凡
【摘 要】:本章主要探讨了由普罗提诺有关太一的论证引出的太一的不可说问题。普罗提诺之前,有关第一因的不可说在含义上似乎存在含混性,而普罗提诺基于太一作为神圣理智所预设的绝对地位,清楚地指出了太一的不可说性。在此立场中,普罗提诺也觉察到了论说不可说之太一的两难境地,对此普罗提诺解释道,在谈论太一的时我们并非是在谈论太一本身,而是在谈论自己的本性和经验,太一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显现。但是,以维持太一的不说性的方式来谈论太一,仍然面临着放弃关于谈论太一的言论的问题,对此需要在谈论事物和谈论太一之间进行必要的区分。
【研讨资料】:多米尼克·奥米拉《普罗提诺〈九章集〉导论》
1
太一之不可说性(ineffability)
(Ennead VI. 9 [9]. 3)
普罗提诺设定了一个万物的终极原因,一个绝对单一的现实,它不同于并高于神圣的理智,其论证导致了这样的结论:这个原因必须在知识和论述的领域之外——太一是不可知和不可说的。在这一章中,我们将考察太一的不可说性,尤其是关于太一不可说却又在被谈论着的吊诡。
说最高的原因或神是不可知、不可言说的,这在普罗提诺的时代很普遍,柏拉图在《蒂迈欧》(28c)中说,神圣的工匠或德穆格是很难发现的,也不可能传达给所有人。在《理想国》(509b)说,“善的理念”被说成是“超越存在”;但存在是可知的东西。《巴门尼德》(142c)说,太一是没有名字的。而第七封信(其真实性在当时并没有受到质疑)则声称柏拉图研究的对象是不能被说的(341c)。这些文本促使阿尔基努斯(Didaskalikos,第10章)等柏拉图主义者否定了关于终极原因可以说任何东西:它是不可言说的。但同时,他们也毫不犹豫地将各种特征归结为第一因,例如说它是一种理智。
这表明第一原因是不可言说的在含义上有些混乱。它是否仅仅是在难以知道和描述,不能立即获得的意义上是不可说的?还是说,第一原因就是如此,以至于它不可知不可说?普罗提诺的前辈们似乎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一个明确的立场。这并不让人惊讶,因为他们对如何回答涉及第一原因的形而上学地位的问题就已经不清楚了。它是一种神圣的理智吗?如果是的话,它怎么可能像柏拉图《理想国》所暗示的那样“超越存在”?“超越存在”是什么意思?
普罗提诺相当清楚地指出,太一是不可知,不可说的,因为太一不能起到作为知识和话语的对象的作用。这是因为太一作为神圣的理智所预设的绝对单一的元素地位,使它必须先于(或 “高于”)所有确定的存在:
因为理智是存在者之一,而它[太一]不是任何事物,而先于每一个事物,也不是一个存在。因为“存在”具有“存在”的形状,但它没有形状和可理知的形式。自然太一的本性就是生育万物,那它就不是万物中的一个,因此它不是某物,或质或量,或理智或灵魂。它也不运动或静止。它也不在空间或时间,而是“自存自在的单一形式的自身”(《会饮》,211b),或者说,它没有形式,先于一切形式,先于运动和静止。因为这些都与存在有关,使之成为多。(VI. 9. 3. 36-45)
因此,太一不是一个 "物",不是具有确定或有限性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无限的。然而,知识关于其对象只能拥有一些确定的和多的东西,而作为先于理智和存的太一既不是确定的又不是多的,因此它不能被知道。而普罗提诺相信(参见I. 2. 3. 27–31),语言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所以绝对不可知的东西不能被说出。
在之后的VI. 8 [39]. 8中,普罗提诺进一步提供了太一是不可说的理由。它在讨论“自由”或“必然性”是否可归于太一时指出,“自由”一词指涉一种复杂的情况,即一件事与另一件事的关系。它所涉及的是我们所熟悉的多重实体,而不是先于这样的实体的实体。我们可以将这一点概括为:我们的语言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多样的世界有关;它不能适用于这个世界所预设的和这个世界以外的东西。
2
谈论太一
(Enneads VI. 9. 3–4, V. 3 [49]. 14)
普罗提诺因此得出了一个关于第一原因的不可说性的立场,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自己所处的两难境地。因为一个关于太一的不可说性是在一个关于太一的论述中被说得很多的语境中被断言的。这种论述是自相矛盾的吗?怎么可能对不可说的东西说什么呢?我们不能说太一,因为它是不可说的,但我们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谈论“关于”(about)它的事情。但这是怎么可能的?
在VI. 9.3中,太一的不可说性被非常清楚地表述出来了:
既然说它[太一]是原因,那就是在谓述一个不是它的属性,而是我们的属性,我们从它那里得到了一些东西,而[它]自在地存在。但说得准确的人不应该说“它”或“存在”,而是我们在外面绕着它转,希望传达我们对它的印象,有时靠近,有时又因围绕着它的两难而退缩。(VI.9.3.49-55)
当我们谈论“关于”太一的时候,说它是原因,实际上我们是在说我们自己,说我们是依赖于因果的,表达我们在这种依赖状态下所经历的东西。这方面的例子可以在VI. 9.3.5-6中找到:我们所说的关于太一的东西可以解释为事实上依赖于太一的东西。把第一原因说成“太一”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这样说是指描述它的话(5. 30-46)。“一”这个词主要是指几何点或算术单位之类的东西。我们在寻求把我们的灵魂和思想引向更大的统一时,在阐述一种克服了我们的分散性和多元性的概念时,我们就改编了这些概念。同样,太一不能被描述为本身就是“善”。“善”这个词是相对的:它指涉了在某方面的不足(对它善的东西)。由此可见,绝对的第一原因完全自足,它本身不是善。当我们说到“善”时,我们是指我们自己的需要,指的是我们自己对最终可能满足我们的东西缺乏自我满足(6.34-42)。
在V. 3. 14普罗提诺找到了一个特别的形象,即“受了启示而成为[神圣]的人”,来说明在谈论太一的时并非是在谈论太一本身,而是在谈论我们自己的本性和经验。我们在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中所体验到的依赖性,就是我们在我们和世界中所体验到的太一的显现(presence),当我们谈论太一的时候,我们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来谈论太一。
3
解决了的两难?
以上检验的想法说明,普罗提诺成功地在宣称太一不可说的同时,肯定了太一的很多特征,且没有陷入自相矛盾。他明确指出,我们应该以维持太一的不说性的方式来谈论太一。他解释了如何做到这一点:谈论太一就是谈论“关于”它,即谈论我们自己和世界的其他方面(它们可以谈论),并指示对先于它们或高于它们的东西的依赖、不足或需要。
如果这个方法成功地维持了太一的不可说性,人们可能会想,这样付出的代价是否太高?如果我们在谈论太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谈论太一之后的东西,那么在什么意义上,我们仍然是在谈论太一呢?如果我说太一是善实际上是说我在某些方面的不足,那我岂不是只在说我自己?忠于不可说性的原则,难道不是促使我们放弃一切关于太一的言论,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言论吗?
普罗提诺能够把谈论事物和作为谈论太一的一种方式的谈论事物区分开来,否则他就会面临着混乱,尤其是失去了太一与其所产生的东西之间的区别。一方面,太一作为现实的基本原则确实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在事物中无处不在地显现并构成事物。另一方面,普罗提诺的论述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使我们发现太一,并与太一结合。但在谈论事物和谈论太一之间似乎仍有必要进行一些区分。
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处理这个困难:我们可以说,谈论事物是一种具体地谈论太一的方式,因为它特别突出了事物中的依赖、不足或需要。我们是在以这种方式说我们和周遭事物都非终极自足的。用普罗提诺关于人被神所占有的形象,我们可以说,我们对超越于我们的东西的依赖,就是这个东西在我们身上的显现,而在谈论太一的时候,我们谈论的正是这样一种显现。这足以让我们区分出谈论事物和作为谈论太一的一种方式的谈论事物。
人们还可以指出,这种谈论发生在一个特定的语境,比如在普罗提诺的论文的言语中,这些言语指导着想要理解这个世界并达至善的读者。普罗提诺关于太一的话语不是无端的思想游戏;它们的目的是引导读者洞察世界、人性及其起源。在这种情况下,读者距离达到他的哲学之旅的终点,亦即对太一的直接把握,还非常遥远。读者是从起点走向最熟悉的事物的非终极特征这一初步概念,到了更高的阶段的知识时,语言作为知识的表达和交流就不再是必要的了;它们让位给了沉默,那是神圣的理智中对真理的把握,这种沉默是与太一合一的准备。因此,所有的言论,包括关于太一的言论,都是为了那些还没有达到与太一合一的知识的灵魂而发生的。因此这样说是合适的,关于太一的言论指指涉着我们最熟悉的东西,在它们指向着超越自身的东西的意义上。
主持人:梁中和
参与研讨者:赵哲崇、张文明、李博涵、杨怡静、罗晶晶、宋泽豫、张一帆、陈超凡、石帅锋、曹愉
整理者:何美锋、胡可欣、李欣兰
参考文献
1. Plotinus:The Enneads. Lloyd P. Gerson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2.《九章集(上下)》.[古罗马] 普罗提诺. [译]石敏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 Plotinus:An Introduction to the Enneads. Aurhor(s): Dominic J. O'Meara Plotinu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3.
4. Plotinus. Author(s): Emilsson Eyjólfur. Routledge Press. 2017.
5. Plotinus. Author(s): Lloyd P.Gerson. Routledge Press. 1998.
6.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lotinus. Author(s): Lloyd P.Gers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7. Neoplatonism. Author(s): Pauliina Remes. Routledge Press. 2008.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